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做正确的事—2025年6-9月

25-07-02 09:40 11665次浏览
谋城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做长期正确的事
正确地做事

分散投资
网格交易
打开淘股吧APP
10
评论(1466)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谋城

25-07-11 17:13

5
尾盘回落
同学账户终于回本了



[淘股吧]

谋城

25-07-09 15:11

5
继续回血



[淘股吧]
谋城

25-09-25 19:20

4
上周五是44周岁生日
江浙那边喜欢算虚岁
明明数学计算只有一岁
非要搞出虚岁两岁甚至三岁
总要口头上占个便宜
不过这些只是题外话

我想说的是
又是一事无成的一年
这一年
似乎又多懂得了一些道理
似乎身体又衰老了一些
似乎心志又低落了一些
似乎人生的乐趣也减少了一些
大概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娃又长高了一些、更壮实一些
--他的确有186身高,体重两百多

人生过半
早没了意气风发
也没了挥斥方遒
徒增了皱纹和暮气
谋城

25-09-21 23:48

4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明明已经告诉自己“这次绝对不能再犯”,可兜兜转转,还是掉进了同样的坑里;

职场里总被同事甩锅,感情中反复遇见消耗型的伴侣,甚至连买东西都总在同一个坑里踩雷……

这些重复出现的痛苦,并非命运的刻意难,而是人生给我们留的“未完成功课”;

那些始终没被解决的问题,没被修正的认知,总会换种形式重新出现,直到我们真正醒悟为止。




一、反复踩坑不是运气差,是你的人生系统有BUG

很多人把重复犯错归结为“运气不好”,但真相是:你人生的操作系统里,藏着一个没被修复的BUG。

就像电脑程序里的漏洞会导致同一类错误反复出现,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惯里的偏差,也会让我们在同一个地方不断摔跤。

我认识一位做策划的朋友,连续三个项目都因为“沟通失误”搞砸。

第一次是没确认客户的核心需求,第二次是没同步团队进度,第三次居然是把重要文件发错了邮箱。

他总抱怨“客户难搞”“团队配合差”,直到一次复盘会上,领导问了他一句话:“为什么每次都是‘沟通’出问题?你有没有固定的沟通流程?”

他才猛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养成“事前确认、事中同步、事后复盘”的沟通惯,每次都凭感觉来,这就是他人生系统里的“沟通BUG”。

《原则》里有句话:“痛苦+反思=进步。”如果只经历痛苦却不反思,那痛苦就只是痛苦。

就像打游戏时遇到同一个 BOSS ,每次都用同样的招式硬刚,结果只能是反复团灭。

真正的通关技巧,是停下来分析BOSS的攻击模式,调整自己的战术;

人生的坑也是如此,只有找到那个反复出错的“程序漏洞”,比如冲动消费的惯、讨好型人格的认知、拖延症的行为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不补功课的人,终将掉进更大的坑

心理学上有个“强迫性重复”的概念:人会不自觉地重复体验童年时期经历过的痛苦,因为潜意识里希望通过“重新经历”来修正当年的遗憾。

但更多时候,我们的“重复踩坑”无关创伤,只是思维系统里的“认知惯性”在作祟。

如果始终不反省,这种重复就会变成“灾难的升级”——小坑不填,终将变成万丈深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总遇到渣男”的女生。我曾接触过一个来访者,她的三段感情都以被欺骗收场。

第一段恋爱,男生惯性撒谎,她选择原谅;第二段,男生劈腿,她觉得“浪子回头金不换”;第三段,男生不仅骗感情还骗走了她的积蓄。

后来聊起她的原生家庭,才发现她从小就被父亲忽视,只要父亲偶尔对她好一点,她就会忘记之前所有的冷漠。

这种“只要对方给一点甜,就愿意容忍所有伤害”的认知模式,让她在感情里不断降低底线。

就像心理学大师武志红说的:“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你允许对方第一次伤害你,就等于告诉对方“你可以这样对我”,接下来对方只会不断加码,直到把你推入深渊。

更可怕的是,这种“默许”会形成心理暗示。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人反复经历某种负面事件却不反抗,大脑会逐渐适应这种刺激,甚至产生“得性无助”;

你会越来越相信“这就是我的命”,最终连反抗的力气都没了。

心理学中“破窗效应”解释的也是这类现象:如果一扇窗户破了不及时修补,那么不久之后其他窗户也会被陆续打破;

同理,当一个人对“小伤害”选择视而不见,就是在给未来的“大灾难”铺路。就像老话说的:“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三、痛苦不是折磨,是老天爷在提醒你“该成长了”

很多人把痛苦当成敌人,拼尽全力逃避。但实际上,痛苦是最直观的“提醒”。

它用不舒服的感觉告诉你:“喂,这里有个地方你还没学会,该停下来看看了。”

就像身体生病会发烧一样,痛苦不是为了折磨你,而是为了让你重视那个“出问题的部位”。

俞敏洪在创办新东方初期,曾因为管理不善差点倒闭。那段时间他每天失眠,甚至想过放弃。

但正是这段痛苦,让他意识到自己“重教学轻管理”的短板。他开始恶补管理学知识,甚至请了专业的管理团队来辅佐自己。

后来新东方上市,他在演讲里说:“那段低谷期是我人生最宝贵的礼物,它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也逼我学会了以前不会的东西。”

还有句话说得好:“低谷期是老天爷在救你。”如果不是痛苦把你逼到绝境,你可能永远不会主动改变。

就像一棵苹果树,如果一直长在肥沃的土地里,可能只会枝繁叶茂却不结果;只有经历过干旱、虫害,它才会把根扎得更深,结出更甜的果实。

想要完成这些“痛苦功课”,其实不难,关键是做到“痛苦复盘三步法”:

第一步,当痛苦出现时,别急着抱怨或逃避,问自己“这是第几次遇到类似问题了?”;

第二步,分析“每次出错的共同点是什么?”——是认知偏差、行为惯还是情绪模式;

第三步,制定“具体的修正方案”,比如下次再想冲动消费时,先冷静24小时;下次再遇到冲突时,先倾听再表达。




尼采说过:“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加强大。”

也许现在的你,也在为某个重复的痛苦烦恼:可能是和家人的矛盾,可能是工作里的瓶颈,可能是感情中的困境。

但请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要完成,你今天经历的痛苦,都是为了让你成为更完整的自己。

当你学会正视它、分析它、解决它,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头疼的“坑”,终将变成你人生路上的“垫脚石”。

人生没有白走的弯路,每一步都是通向自我的必经之路。
谋城

25-08-12 09:27

4
老婆账户新股32.6挂单出了
赚一万三
账户一把回本

太暴力了
谋城

25-08-08 18:03

4
同学的账户终于再一次回本了

有个活期资金自动理财收益

所以收益率与金额有少量偏差



谋城

25-07-16 20:24

4
有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股票市场里那么多人总是急着赚钱,结果就去打板、做超短线,搞那种“今天买明天卖”的操作。其实可能更多人是在把他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快速改变命运”的幻想投射到股市上来了。

比如说,他们看到身边有人炒房,两三年赚个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或者一夜暴富;可自己呢,工资又低,房子没买,胆子也小。于是就想,既然房市没赶上,那股市里我是不是可以小资金搏一搏?觉得股市更自由、更灵活,抱着“暴发户思维”杀进来。

但其实,这种思路一开始就错了。有人说“贫穷夫妻百事哀”,其实不光贫穷,就算生活只是普通水平、没什么宽裕,看到别人暴富之后也容易心态失衡。尤其是短视频、各种自媒体天天吹嘘“别人三年自由、五年退休”,一对比自己平淡的生活,就产生了不满,开始幻想“我也可以一口吃成个胖子”。

问题是,这种心态在股市里面,基本就是送人头的节奏。尤其是有些人,不是无知,而是实在没办法,手头缺钱,等不了慢慢积累。可股市又不是许愿池,不是财神爷,绝不是你投点“香火钱”,虔诚磕头几次,它就能满足你的发财梦。

哪怕你一开始抱着极其谦虚的态度,每天认真复盘、刻苦学、不断反思、调整方法,这个过程也很漫长。很多时候,当你明白了赚钱的逻辑,却发现实现的周期根本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仔细想想,身边靠手艺、靠技术吃饭的,真正能在一行做到五年十年以上的人其实并不多。大多数行业,也没谁愿意用“十年”作为时间单位去规划一份事业。可能以前学门木匠手艺,两三年就能出师,做些简单的活路混口饭吃。但在股市这块,如果你混两三年没赚到钱,绝大多数人心态就开始崩了,五六年没起色就直接被淘汰了。

最开始大家都觉得,既然有人在市场上赚钱,虽然比例低,但起码有人能赚到。只要我肯下功夫,像蜜蜂一样四处采蜜、拼命积累经验,几年下来总能修成“绝世武功”,碾压一般人。可惜,现实往往很残酷。除非你真的是极罕见的天才,否则大多数人混三五年不仅没赚到钱,反而把自己的积蓄全都贡献给了市场。

股市没错,错的都是“急功近利”的自己。
谋城

25-07-12 12:06

4
银河账户盈利10万多一点
也很知足了

至于择时能力不足
这个我认了
但是我不改
因为我觉得这个难度太大水太深
按我的能力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可能也没啥效果
不如从其它方面努力



谋城

25-07-09 21:10

4
最近新闻真不少,青岛有个大学宿管大爷,在自己那间宿管房里热死了,就因为没装空调。还有甘肃那边,幼儿园的孩子铅中毒,现在官方通报出来了,好多人看了都觉得有不少疑问。

说起来,以前我挺关注这类社会新闻的,现在却不太看了。倒不是说这些事不该报道,主要是看多了真的扛不住。我本身就属于那种比较敏感的人,看到这些又啥也改变不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尤其是有些事发生后,后续报道感觉也没说到点子上,就更让人堵得慌。

有些话憋着吧,想说又没地方说,最后憋得难受,还不如干脆装作没看见。我想,这应该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无奈吧。
谋城

25-07-07 15:34

4
出了将近两万股大秦
另取出来一万五作为生活费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