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做正确的事—2025年6-9月

25-07-02 09:40 11734次浏览
谋城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做长期正确的事
正确地做事

分散投资
网格交易
打开淘股吧APP
10
评论(1466)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谋城

25-09-21 23:45

0
刚过了一个台风,马上又有一个更大的要来了,据说比2018年的“山竹”还强,这实在有点夸张。明明暑假都过了,台风却还接二连三的,完全不消停。

至少广东省这边已经如临大敌,老婆说周三、周四可能会全市停工停课。这样一来,原本计划周二办的香港开户估计又得推迟了——况且开户审批流程还没走完,天气又这么不确定,办点事是真麻烦。

不过也只能当是好事多磨了。要是这次实在不方便,之后要么换别家银行申请,要么干脆直接办新加坡的银行账户。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跟香港“八字不合”,计划了好多次去那边办事,始终没成型,反倒还去过一次澳门。

说到出行,突然想起之前打算9月份去云南。明天我再琢磨琢磨,要是情况允许,说不定这周就能出发。反正老婆在这边待着也挺开心,一个人也自在。

只是今年股市没赚到钱,这会儿还到处去玩、花钱,心里总没什么底气,也没办法。前两天我还跟老婆半开玩笑说,现在没赚到钱,在家跟孩子都得小心翼翼的,生怕惹“女主人”不高兴。老婆听了也就笑笑,没说什么。
谋城

25-09-21 23:41

0
经过思考,我计划对个人账户进行适当收缩,将主账户投资金额控制在100万-150万元,剩余几十万资金用于开通港股账户;若有必要,也会考虑开立新加坡账户。这样调整主要有两方面考虑:

1. 可参与其他市场的投资,丰富配置渠道;

2. 实现资金分散配置,避免过度集中在单一市场。

对我而言,100万-150万元的投资规模,是当前能轻松掌控、且风险承受范围内的舒适区间。

此外,关于同学委托管理的账户,目前看今年投资收益不及预期,我隐约感觉后续同学可能会收回资金——毕竟多数人难以接受资金长期不盈利,甚至小幅亏损的情况。同时,我个人账户中还有约20万-30万元是亲戚朋友的委托资金,后续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退还;若对方未主动提出收回,我会继续按原计划操作。

另外,我会单独留出5万-10万元作为备用金,主要用于日常消费;若股市出现短期机会,也可少量投入操作,无合适机会时则保持低仓位,不盲目加大资金投入。

最后,我也调整了收益预期:若后续经济形势不佳,不必过度追求资金“保值增值”。在通缩环境下,资金本身就具备自然保值属性,甚至购买力可能逐步提升,因此无需设定过高目标。即便将部分资金存入海外账户,若能实现每年3%-4% 的收益,其实已是不错的结果。
谋城

25-09-21 21:06

0
你的联想非常到位 👍。其实你已经把“秃鹫的生存逻辑”和“人类行业的延续逻辑”类比了出来,这里面有几个值得展开的角度:



1. 底层逻辑 = 基本需求
• 秃鹫之所以能延续下来,是因为它们解决了生态系统里**“尸体清理”**这一刚性需求。
• 人类社会里,农业、放贷、手工业、中介等,也是满足了“吃、住、繁衍、资金流动、资源配置”等最基础的需求。
• 一旦行业解决的是“不可或缺的需求”,它就能跨越朝代、跨越文明,长期存在。



2. 策略的“适应性”
• 在金融市场里,价值投资、趋势跟随、技术分析、套利等策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有人在用。
• 原因在于这些方法不是完美无缺的“必胜法”,而是各自针对市场的某种“常见不平衡”——
• 价值投资对应人类的“情绪偏差、定价过度”;
• 技术分析对应“人性重复性与群体行为”;
• 套利对应“市场结构和定价机制的缺陷”。
• 这些偏差、行为和缺陷不会因为时间推移而彻底消失,所以相关策略就有长期生命力。



3. 周期与弹性
• 就像旱季时秃鹫靠耐饥饿、广域觅食撑过去,等迁徙季再“吃饱”。
• 行业和策略也是类似:有时冷门,有时繁荣,但不会彻底消失。
• 例:价值投资在 90 年代互联网泡沫时被冷落,但泡沫破裂后又被重新认可。
• 技术分析在量化时代看似被替代,但短线交易、市场情绪波动里依旧有人依赖。



4. 生态位与“长尾”
• 秃鹫选择了顶级捕食者不愿做、但必不可少的生态位。
• 人类行业也是:
• 中介、物流、维修工匠,未必风光,却能长期稳定生存;
• 金融里的做市商、清算机构、结算系统,也属于“幕后但不可替代”的长尾角色。



✅ 总结
无论是非洲大草原上的秃鹫,还是人类社会的行业,乃至证券市场上的策略,它们之所以能长期存在,都因为:
1. 满足了基本且反复出现的需求;
2. 在不同周期里有自我调节和熬过低谷的能力;
3. 找到了一块别人不愿做、但必须有人做的生态位。

这就是“生存之道”的共性。
谋城

25-09-21 21:02

0
你的思考切得很细,确实触到秃鹫生存策略的核心:当顶级捕食者自己都吃得很干净的时候,秃鹫靠什么活下去?

我分几层来回答:



1. 秃鹫的“容忍度”和“效率”
• 耐饥饿能力极强:秃鹫可以连续 5–7天甚至更久不进食,而不会马上衰竭。它们的新陈代谢率相对较低,能靠储存的能量顶过去。
• 利用率高:哪怕只有骨头、皮筋、碎肉,秃鹫也能啄食。比如**胡兀鹫(bearded vulture)**几乎专门啃骨头,把骨头吞下去,靠骨髓生存。对其他猛禽来说没营养的部分,它们也能吃。



2. 高空滑翔的“范围优势”
• 秃鹫能在几千米高空滑翔,一边省能量,一边监视大范围的地面。
• 这意味着即使某一块草原暂时食物紧缺,它们也能飞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去别的区域寻找尸体。
• 和狮子、鬣狗那种活动半径有限的动物比,秃鹫的“觅食半径”大得多。



3. 非洲草原的“死亡资源”并不少
• 旱季的时候,虽然捕食动物吃得更干净,但环境压力会导致更多动物死亡:比如缺水、饥饿、迁徙途中力竭。
• 这些自然死亡或被落单动物饿死的尸体,就是秃鹫的重要食物来源。
• 秃鹫并不只盯狮子、猎狗的残羹冷炙,它们也大量吃非捕猎死亡的尸体。



4. 群体优势与分工
• 秃鹫通常是大群行动,数十只甚至上百只。
• 一旦发现尸体,不同种类的秃鹫会“分工”——有的负责撕开皮,有的伸头进去啃脏器,有的连骨头都处理掉。
• 所以哪怕猎物被捕食者吃得很干净,只要还有一点残余,加上自然死亡补充,整个族群仍然能维持生存。



✅ 总结
秃鹫面对“残余很少”的情况,主要靠:
• 强大的耐饥饿能力 → 挺过断粮期;
• 广阔的觅食范围 → 飞得远,找到更多零散尸体;
• 食材利用率高 → 连骨头和碎肉都能吃;
• 旱季额外死亡补充 → 动物迁徙、饥渴造成的自然死亡是关键。

所以,哪怕在狮子、鬣狗都吃得很干净的旱季,秃鹫仍然能活下来,只是生存会更艰难一些。
谋城

25-09-21 19:17

1
好的,我来帮你把这段话润色一下,保持你原来的思路和口语感,同时让逻辑更清晰,层次更分明:



之前看到一个视频,作者讲为什么欧洲、西方人那么重视信誉和契约精神。他提到,其实他们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比如英国在十五、十六世纪跟西班牙打海战的时候,也是今天刚签署和平协议,明天又在海上继续开打。

后来他们慢慢发现,这样反复撕毁契约、短期占便宜的做法,从长远来看损失更大。反而如果像做海外生意一样,大家按照契约来办事,能带来更稳定、更持久的收益。换句话说,契约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在商业、贸易、外交实践中逐渐意识到:遵守契约比随时翻脸更划算。

我觉得这一点讲得很对。之前我也问过 ChatGPT,在商业活动中,为了弥补信息不对称和建立信任,信任成本大概是多少?答案是至少要付出 10%–20% 的代价。这样想就很清楚了——如果大家都有契约意识,这个信任成本就能大幅下降,减少许多贸易和往来的摩擦,自然能更好地促进货物、金融,乃至人员之间的交流。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更愿意去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契约精神和信誉的积累,确实是他们吸引力的重要来源。



GPT的看法

我来谈一下对原视频作者观点的看法:



1. 关于“契约精神不是天生的”

这一点我非常认同。欧洲国家早期同样有撕毁契约、随时翻脸的传统,英国和西班牙的例子就很典型。后来之所以逐步形成契约文化,是因为在长期的贸易、外交和金融往来里,他们发现遵守契约能在中长期创造更稳定、更丰厚的收益。这种“从博弈中学出来的理性”,比所谓“民族天性”更可信。



2. 商业逻辑下的“信任成本”

你提到信任成本大约在 10%–20%,这个角度很关键。契约的核心作用就在于降低信任成本:
• 如果没有契约,每一次交易都要重新建立信任,摩擦巨大。
• 有了契约和司法体系保障,大家不需要为“对方会不会反悔”额外付出太多代价,可以把精力放在创造价值上。
这也是为什么越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越强调制度、法律、契约——因为这是商业和资本高效运转的基石。



3. 延伸思考
• 对外吸引力:正因契约精神降低了交易成本,国际资本和人才才更愿意流向这些国家。

• 投资角度:从市场逻辑看,重视契约的市场更适合长期资本布局,因为规则稳定、可预期。



整体评价:
作者的分析抓住了一个关键点:契约精神并不是文化里“天生带有的美德”,而是在长期实践中因为“更划算”而被制度化、内化的结果。这种逻辑既现实,也能解释为什么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调契约与信誉。
谋城

25-09-21 19:07

1
刚才看到一个视频,讲为什么中国人普遍强调零和博弈,而不是正和博弈或者多方共赢。作者给出了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资源有限。
中国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的扩张空间有限:北边是高原和寒冷的草原,西边是高原和沙漠,南边是热带山林,东边就是大海。真正适合大规模人类生存和耕作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江汉平原、长三角、山东、辽宁,还有后来开发的珠三角。人口持续增长而土地有限,就容易滋生出“你多一块,我就少一块”的零和思维。

第二,生产力与贸易不足。
古代中国长期重农抑商,经济活动大多局限在国内。虽然唐代丝绸之路和宋代海外贸易曾比较繁荣,但明清之后对外交流大幅减少。这样一来,国际间的比较优势和互补关系难以发挥,缺少通过贸易实现“正和博弈”的土壤。

第三,科举制度的竞争逻辑。
对于普通人而言,向上流动最主要的路径就是科举。这是一种在聪明人中再筛选更聪明人的机制,天然带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零和属性。直到今天,高考、考公依旧延续了这种竞争逻辑。

我觉得作者的这三点确实有借鉴意义。换个角度来看,如果能多出去走一走,培养国际化的视野,就能接触到更多正向博弈的机会,也能更好地发现比较优势。这样不仅能避免被困在内卷的小圈子里,还能真正拉开格局。对于投资来说,这种思路可能同样很有价值。



GPT点评

对作者的三点观点
1. 资源有限 → 零和思维
• 这个逻辑有道理。地理环境确实塑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心理,耕地稀缺、人口压力大时,竞争必然集中在存量分配。
• 不过也要注意:资源有限并不必然导致零和思维,比如日本、荷兰土地也有限,但他们借助贸易和技术走出了另一条路。所以更深层次的还是“制度和文化选择”。
2. 重农抑商、对外贸易少 → 缺乏正和环境
• 这一点历史事实基本没错。长期“以农为本”,商贸往往被看低。唐宋算高峰,但后续闭关锁国或对外限制确实让中国错过了全球化早期的红利。
• 不过,零和与正和并不是完全割裂:国内市场内部,也可以出现合作共赢,只是制度和观念限制了发挥。
3. 科举制度 → 独木桥心态
• 科举确实强化了“赢家通吃”的社会心理,导致大家惯性把资源看作固定的“一个名额”。
• 但换句话说,科举也算是一种“开放竞争”的机会,相比世袭贵族制,它至少提供了某种上升通道。只不过这个通道太窄,强化了零和感。



对你自己的感想

你提到“要多出去走一走,培养国际化视野”,我觉得这一点特别好。
• 正和博弈需要外部舞台:如果一直在一个资源有限、竞争激烈的小圈子里,自然很容易陷入“内卷”思维。
• 跨国/跨市场机会:正和博弈常常来自于互补,比如不同国家的技术、劳动力、资金、市场各有优势,合作后大家都能得益。
• 投资层面:有国际视野,你能更快发现“别人没注意到的比较优势”,比如产业转移、跨境资本流动,这些都是典型的正和机会。



我的整体看法
• 作者的三点逻辑成立但偏片面:资源、生产力、科举只是条件,更深的原因是长期缺乏“合作创造增量”的制度与文化氛围。
• 你的感想则更偏向行动层面:既然国内环境容易走零和逻辑,那就主动跳出来,去寻找正和机会,这其实是更有前瞻性的思路。
谋城

25-09-21 16:24

0
这段时间确实有点难受,不管是股票的回撤,还是开户时遇到的麻烦,都挺折腾人的。有时候看到一些社会新闻,心里也不是滋味。

回头想想,这三四十年大部分时间,其实也是在各种痛苦里走过来的。但痛苦也并不是完全没用,它至少能提醒你:生活或者学状态里,还有一些问题没解决。是方法不对,还是节奏落后太多,总之有些痛点需要面对。

就像中医里说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哪里痛,哪里就有问题。往往要经过这种痛苦的冲击,人才会认真去反思:哪些环节做错了,哪些地方做得不足,甚至完全走偏了。

很多时候,日常生活里可能已经有一些小小的警告信号,但我们没太当回事,结果慢慢累积,最后集中爆发。健康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痛苦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提醒,让人不断修正自己,不断往前走,往更高的地方攀登。它也许就是必经的一段路。
谋城

25-09-21 13:08

0
刚才听音乐时,我还想到一个核心问题:人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人生基石”,明确心的安放之处。现在我们接触的信息虽多,但能深度交流的人很少;其实不仅现在如此,结合我的观察,过去的人也难有深度情感沟通——中国儒家文化不太推崇父母子女间推心置腹,更多是父母对子女的掌控与子女的孝顺;夫妻间讲究“相敬如宾”,不似西方人常表达亲密,即便私下,家庭成员、亲戚、朋友间的交流也多浮于表面,难称深度。

而人生基石不能只有一个,比如只盯着“狂赚钱”就太单薄:就算赚到钱,情感层面可能依旧苍白,毕竟钱买不到所有珍贵的东西。真正稳固的状态,需要至少三个及以上的支点,像“三角形”一样扎实,比如兴趣爱好、与朋友的深度交流、享受天伦之乐、个人成就感等,在这些支点上才能搭建起安稳的人生框架。且这些支点必须是你能充分信任、牢牢把握的,不能太在意别人的评论——比如我现在回老家,不会纠结亲戚的看法,一来彼此交流少、多是泛泛之交,二来他们的观点未必客观。

这一点对高敏感人群尤其重要:要建立多个人生基石,减少外界干扰,适当“以自我为中心”。高敏感者常带点讨好型人格,需要靠别人的肯定确认自身价值,这种不安定感在生活中多是负面影响,但在证券交易里反成优势——你可以专注做自己的体系,主动通过书籍、论坛、视频吸收有用信息,而非被动接受他人建议。

等你积累的知识、掌握的能力足够多,自然能判断别人的建议是否客观有用;而到了那个阶段,除了段位比你高的人,其他人的意见大多没什么正面价值,也很难给你提出有意义的建议了。
谋城

25-09-21 13:00

0
不错
感谢支持

它的机器人还是可以的
记得2000年初就经常参赛踢足球
不过是很简陋的那种
谋城

25-09-21 12:59

0
刚才听音乐时,再次感受到00后歌手的风格特点——声音偏“飘”,像燕子点水般轻盈,少了些古琴、埙、大提琴这类乐器传递出的浑厚与深沉感。这种风格或许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当下整体的社会文化趋势密切相关。不过有些新歌虽风格新颖,节奏上却没太多新意,和熟悉的旋律框架相似。

这让我联想到《交易策略分析》里的内容,结合自身情况有了些新思考:

1. 网格交易的调整:网格交易可以做,也可以不止损,但关键要把“格子”拉大,同时提前规划好总资金,始终以资金管理为核心。选股时也要留意,尽量选质地优良、大股东无“骚操作”、能长期持有的标的。

2. 尝试新的资金分配:计划拿出30万左右,寻找低位增发、涨幅不大、有散户参与且质地不错的股票,作为长期配置,反正这部分资金暂时用不上。

3. 预留活动资金:打算在账户里放5-10万作为活动资金,用于日常开支。虽说心理账户隔离是人性弱点,但强行克服会带来额外压力,对200多万的账户而言,这部分活期资金也不会影响整体收益。

4. 对资金规模的心态转变:以前总想着扩大资金量来提升收益,但现在处于亏损状态,反而觉得收缩资金规模不是坏事。和去年9月底、10月后的狂热相比,现在的心态冷静了很多,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