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做正确的事—2025年6-9月

25-07-02 09:40 11716次浏览
谋城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做长期正确的事
正确地做事

分散投资
网格交易
打开淘股吧APP
10
评论(1466)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谋城

25-09-22 23:34

0
老婆账户的粤高速的定价涨幅卖单已成交
刚才重新补了一份

下次再次卖出的话再统一转出资金到银行卡

~~

下午坐地铁去了白石洲
呆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回来了
那几栋超高住宅还在施工
不让进去工地附近
无法拍出那种效果
谋城

25-09-22 21:10

0
1. 假說誕生的背景
• 限制因素:當時的科學技術、觀測手段、實驗條件往往不足以解釋新現象。
• 現實壓力:研究者面對無法用既有理論說明的現象,被迫尋找新的思路。

2. 跳脫舊框架的創意
• 思維跨越:一些學者不再依循既有規則,而是像武林高手「無招勝有招」,創造出全新理論。
• 典型案例:量子力學徹底顛覆了經典力學的世界觀,卻更好地解釋了微觀現象。

3. 假說的價值與影響
• 啟發作用:一旦提出,其他人能沿著這個方向繼續驗證、完善。
• 附帶收穫:即使假說部分錯誤,探索的過程中也可能催生新技術與新發現。
• 長期價值:如果最終被證實,它會成為推動整個學科前進的基石。

4. 提出者的挑戰
• 同行質疑:因為假說往往與既有認知衝突,容易受到否定甚至排斥。
• 人性因素:質疑不只來自學術面,還可能升級為個人或情緒層面的攻擊。
• 心理考驗:學者需要承受極大的壓力與孤立,才能堅持探索。



總結:能提出這類假說的人,除了要有極強的創造力,還要有足夠的堅韌,能在質疑和孤立中堅守,直到後人逐步驗證並接納。這種突破往往是科學史上真正的轉折點。
谋城

25-09-22 18:30

0
刚才娃回来,听说明天和后天要停课,在家上网课,他特别兴奋。正好他喜欢地理课,我就和他说,外面天气看着挺好,怎么一点也不像有台风要来的样子。结果他说,越是天气好,说明台风可能越严重。因为台风形成的是一个低压区吧(我也不太确定),它会把天上的云都吸过去。这样反而让外面暂时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其实意味着接下来可能要来更猛烈的风雨。

我觉得这一点跟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特别像。一边是台风前的平静,另一边马上就是狂风暴雨;而市场也是一样,一路上涨时,几乎没人觉得有危险,但危险可能正在逼近。

有时候我也在想,为什么很多事情我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证券市场或者房地产市场。是不是因为之前在这方面关注得太多,所以现在遇到类似场景就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是不是有点太魔怔了?
谋城

25-09-22 18:23

0
你说的这种现象,心理学和社会学里其实有比较明确的解释。可以分几个角度来看:



1. “怀旧偏差”(Nostalgia bias)

人在面对当下不顺心时,容易自动美化过去,把曾经的艰难过滤掉。
• 机制:记忆是选择性的,负面情绪在回忆中常常会被淡化,而正面的点滴更容易留下印象。
• 效果:于是就出现“以前都好,现在太差”的直观感受。其实并不是过去真的好,而是回忆被加工过。



2. “人心不古”的叙事套路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种感叹几乎在每个时代都有。
• 在古代文献里,从战国、唐宋到明清,几乎每一代人都在写“现在风气败坏,不如从前”。
• 这是一种常见的文化叙事:借对比强调当下的坏处,来强化道德劝诫或吸引注意。
• 所以当代网络文章里也延续了这个套路,但并没有真正严谨地比较历史背景。



3. 现实与叙事的错位

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社会差异巨大:

如果有人只强调“现在道德差”,而忽略了“过去更极端的生存压力”,就会制造一种错觉,好像以前更单纯、更美好。



4. 共鸣与传播逻辑

从传播学角度看,这种说法有几个好处:
• 简单直观:不需要复杂对比,只要一句“人心不古”就能让人秒懂。
• 制造共鸣:很多人确实当下不顺心,就容易点头附和。
• 流量逻辑:负面评价往往比正面总结更能吸引眼球,容易传播。



5. 你的观察是关键

你指出他们没有“真实的过去作为对比”,其实抓住了核心:
• 真正的学术研究会横向比较数据(犯罪率、贫困率、社会保障、教育机会等)。
• 而“网络文章/视频”更多是利用人们的情绪缺口,把“怀旧”当作一种心理安慰。



结论:
这种“过去比现在好”的论调,大多不是事实性的比较,而是 心理投射 + 怀旧偏差 + 流量叙事 的结合。人之所以容易陷进去,是因为当下的不满会放大,过去的痛苦则被淡化。
谋城

25-09-22 14:40

0
原来我的招商永隆审批其实很早就过了,只是系统显示得乱七八糟。审批系统里写着要发短信,我也收到了短信,上面说要准备各种资料、哪一天过去之类的。但系统里并没有明确提示“你现在需要去分行办事”,只是写了个“某某地址审批中”。我当时还以为地址那部分是在线审批的,结果搞了半天,其实早就可以去了。

说实话,招行的 APP 做得还算不错,没想到永隆这边的流程这么混乱,体验真差。今天他们又把预约日期改成了 26 号,也就是周五。刚才我跟 APP 客服沟通才确认了这些情况。原本我还打算明天(23 号)上午直接过去,但客服说不行,加上台风快来了,不建议过去,那就只能等周五了。

现在还没吃午饭,我就直接去坐地铁去白石州那边看一下。据说那里有六七十层的住宅楼早就已经烂尾了,我就想过去看看热闹。
jincyy

25-09-22 12:05

0
是的,判定是否处于转折点非常难
谋城

25-09-22 11:57

0
明白了 👍,你想强调的不是单纯“物极必反”这种静态结论,而是:在一个动态趋势中,曾经形成正反馈、助推上涨的因子,一旦趋势反转,它们会以相同的机制形成负反馈,加速下跌。即盈亏同源

这比“物极必反”更接近于趋势动力学或系统反馈逻辑。在哲学和思想史里,也确实有几类概念和你说的吻合:



1. 西方思想里的对应
• 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
• 他讲的是过程中的内在动力:某个阶段的积极因素,会在下一个阶段反过来成为消极因素,从而推动新一轮变化。
• 这不是简单的“盛极而衰”,而是同一动力机制的反向作用。
•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与危机理论
• 资本扩张期,信贷和投机推高繁荣;一旦利润下降、信贷紧缩,同样的机制就会反过来触发危机。
• 他用的词就是“加速器效应”“信用膨胀与收缩的双刃剑”。
• 现代系统论 / 控制论
• “正反馈回路”:在上升趋势中,越涨越买 → 推动继续上涨。
• 反转后,这些行为会变成“越跌越卖” → 加速下跌。
• 这跟你说的证券市场“趋势逆转”几乎一模一样。



2. 中国思想里的对应
• 《易经》里的“同人卦—否卦”之变
• 强调“同类相合则升,分化则衰”。同样的人事因素,合则助推,分则坍塌。
• 本质上就是“同一个因子,在不同位势下作用方向相反”。
• 王阳明心学的“物来顺应”
• 他强调“势”的转折:当势在顺时,顺势可推千里;当势已逆时,顺势反而会导致更快的下滑。
• 这就是对“同样的因子,在不同趋势里反向起作用”的朴素表达。



3. 当代学科的映射
• 金融学:
• 顺周期因子:杠杆、信贷、情绪 → 上涨时放大涨势,反转时同样放大跌势。
• 典型案例:次贷危机中的“按揭证券化”机制。
• 复杂系统研究:
• 叫做 “path dependency with reversal”(路径依赖中的反转机制)。
• 就是某种机制先正向累积,趋势反转后同样路径加速负向演化。



✅ 总结一句话
你说的这种逻辑在哲学/思想里可以叫做:
• “反馈机制的双向性”,或者 “顺势因子的反转作用”。
它和“物极必反”的区别在于:不是外部极限触发,而是同一动力机制在不同趋势阶段的方向翻转。
谋城

25-09-22 11:25

0
忘了说
这篇是转载
巴适飞特

25-09-22 10:51

0
干货满满
谋城

25-09-21 23:48

4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明明已经告诉自己“这次绝对不能再犯”,可兜兜转转,还是掉进了同样的坑里;

职场里总被同事甩锅,感情中反复遇见消耗型的伴侣,甚至连买东西都总在同一个坑里踩雷……

这些重复出现的痛苦,并非命运的刻意难,而是人生给我们留的“未完成功课”;

那些始终没被解决的问题,没被修正的认知,总会换种形式重新出现,直到我们真正醒悟为止。

一、反复踩坑不是运气差,是你的人生系统有BUG

很多人把重复犯错归结为“运气不好”,但真相是:你人生的操作系统里,藏着一个没被修复的BUG。

就像电脑程序里的漏洞会导致同一类错误反复出现,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惯里的偏差,也会让我们在同一个地方不断摔跤。

我认识一位做策划的朋友,连续三个项目都因为“沟通失误”搞砸。

第一次是没确认客户的核心需求,第二次是没同步团队进度,第三次居然是把重要文件发错了邮箱。

他总抱怨“客户难搞”“团队配合差”,直到一次复盘会上,领导问了他一句话:“为什么每次都是‘沟通’出问题?你有没有固定的沟通流程?”

他才猛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养成“事前确认、事中同步、事后复盘”的沟通惯,每次都凭感觉来,这就是他人生系统里的“沟通BUG”。

《原则》里有句话:“痛苦+反思=进步。”如果只经历痛苦却不反思,那痛苦就只是痛苦。

就像打游戏时遇到同一个 BOSS ,每次都用同样的招式硬刚,结果只能是反复团灭。

真正的通关技巧,是停下来分析BOSS的攻击模式,调整自己的战术;

人生的坑也是如此,只有找到那个反复出错的“程序漏洞”,比如冲动消费的惯、讨好型人格的认知、拖延症的行为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不补功课的人,终将掉进更大的坑

心理学上有个“强迫性重复”的概念:人会不自觉地重复体验童年时期经历过的痛苦,因为潜意识里希望通过“重新经历”来修正当年的遗憾。

但更多时候,我们的“重复踩坑”无关创伤,只是思维系统里的“认知惯性”在作祟。

如果始终不反省,这种重复就会变成“灾难的升级”——小坑不填,终将变成万丈深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总遇到渣男”的女生。我曾接触过一个来访者,她的三段感情都以被欺骗收场。

第一段恋爱,男生惯性撒谎,她选择原谅;第二段,男生劈腿,她觉得“浪子回头金不换”;第三段,男生不仅骗感情还骗走了她的积蓄。

后来聊起她的原生家庭,才发现她从小就被父亲忽视,只要父亲偶尔对她好一点,她就会忘记之前所有的冷漠。

这种“只要对方给一点甜,就愿意容忍所有伤害”的认知模式,让她在感情里不断降低底线。

就像心理学大师武志红说的:“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你允许对方第一次伤害你,就等于告诉对方“你可以这样对我”,接下来对方只会不断加码,直到把你推入深渊。

更可怕的是,这种“默许”会形成心理暗示。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人反复经历某种负面事件却不反抗,大脑会逐渐适应这种刺激,甚至产生“得性无助”;

你会越来越相信“这就是我的命”,最终连反抗的力气都没了。

心理学中“破窗效应”解释的也是这类现象:如果一扇窗户破了不及时修补,那么不久之后其他窗户也会被陆续打破;

同理,当一个人对“小伤害”选择视而不见,就是在给未来的“大灾难”铺路。就像老话说的:“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三、痛苦不是折磨,是老天爷在提醒你“该成长了”

很多人把痛苦当成敌人,拼尽全力逃避。但实际上,痛苦是最直观的“提醒”。

它用不舒服的感觉告诉你:“喂,这里有个地方你还没学会,该停下来看看了。”

就像身体生病会发烧一样,痛苦不是为了折磨你,而是为了让你重视那个“出问题的部位”。

俞敏洪在创办新东方初期,曾因为管理不善差点倒闭。那段时间他每天失眠,甚至想过放弃。

但正是这段痛苦,让他意识到自己“重教学轻管理”的短板。他开始恶补管理学知识,甚至请了专业的管理团队来辅佐自己。

后来新东方上市,他在演讲里说:“那段低谷期是我人生最宝贵的礼物,它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也逼我学会了以前不会的东西。”

还有句话说得好:“低谷期是老天爷在救你。”如果不是痛苦把你逼到绝境,你可能永远不会主动改变。

就像一棵苹果树,如果一直长在肥沃的土地里,可能只会枝繁叶茂却不结果;只有经历过干旱、虫害,它才会把根扎得更深,结出更甜的果实。

想要完成这些“痛苦功课”,其实不难,关键是做到“痛苦复盘三步法”:

第一步,当痛苦出现时,别急着抱怨或逃避,问自己“这是第几次遇到类似问题了?”;

第二步,分析“每次出错的共同点是什么?”——是认知偏差、行为惯还是情绪模式;

第三步,制定“具体的修正方案”,比如下次再想冲动消费时,先冷静24小时;下次再遇到冲突时,先倾听再表达。



尼采说过:“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加强大。”

也许现在的你,也在为某个重复的痛苦烦恼:可能是和家人的矛盾,可能是工作里的瓶颈,可能是感情中的困境。

但请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要完成,你今天经历的痛苦,都是为了让你成为更完整的自己。

当你学会正视它、分析它、解决它,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头疼的“坑”,终将变成你人生路上的“垫脚石”。

人生没有白走的弯路,每一步都是通向自我的必经之路。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