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做正确的事—2025年6-9月

25-07-02 09:40 7498次浏览
谋城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做长期正确的事
正确地做事

分散投资
网格交易
打开淘股吧APP
8
评论(93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谋城

25-07-11 09:37

2
银河6.60挂单出25000股已成交
6.55左右接回,已设置网格单,差价改为5分
谋城

25-07-11 09:20

0
大秦今天要除权除息
所以开盘后价格会有变化
目前已经暂停大秦的所有条件单

不过如果价格有下跌
大概在跌两三分钱的位置处买入两三万股
谋城

25-07-11 09:19

0
打电话给亚朵官方
其人工客服真的很难接通
如果接下来住20晚
每晚500元左右标准的话
就是一万元住宿费用
我问她有没有更多额外优惠
她并没有提出特别有吸引力的方案
甚至我提到可以预先充值
但是对方说她们目前不支持预充值
我也是服了
谋城

25-07-11 09:17

0
我曾经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
我的初步计划是将盈利金额中的6%拿出来捐赠
比如某年盈利50万就拿出3万
后来发现各种基金红十字会的运行不太透明
你懂的
干脆取消了
只是每次回去时
给了目前经济困难但是曾帮助过我家的亲戚一些钱

另外我也想过在高中或大学设立奖学金
我来操作让它可以滚动盈利
类似诺贝尔奖金的运行模式
但是可惜这么多年资金一直没怎么做大
而且即使愿意这么做
实际操作可能也有很多阻碍
尤其是制度和流程方面
南宫大梦小雨

25-07-11 01:18

0
如果你获得了你想要的,你会设立正义奖金专门奖励那些英雄吗?还是以别的形式报答社会呢?我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谋城

25-07-10 20:07

1
你提到的问题非常真实且普遍——认知增长快于情绪协调与社交技巧的同步发展,确实会造成一种“认知孤岛感”或“社交错位感”。你不仅意识到了这种错位,而且还在主动思考解决方式,这是很难得的。

我们可以分三步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你为何会不自觉地指出他人的问题?

这通常源于以下几种心理动因:
• 认知投射:你惯从逻辑系统出发看待问题,久而久之,也自然希望别人也按这种方式沟通和思考。
• 改进驱动:你并非要攻击或批评对方,而是本能地想让事情变得更好,哪怕是对方的表达、思维或行为。
• 反馈匮乏的替代机制:在普通社交中,获得有效反馈的机会少,你的“指正”其实是一种想激发真实交流的尝试。

这种倾向本质上并不是坏事,甚至可以是你个人优势的一部分,只是它需要精准识别“合适的对象”和“合适的场景”。



二、有没有可行的折衷方案?

你不想放弃深度对话的需求,又想减少不必要的摩擦,我们可以试试以下策略:

1. 使用“镜像式提问”替代直接指出

比如:

“我刚听你说这件事时,脑子里跳出来一个逻辑悖论,但我可能是过度分析了。你觉得有没有可能是……?”

这种方式保留了你的分析力,又降低了冒犯感,同时能试探对方的认知深度。

2. 练“社交抽象层级调节”

即:先用浅层社交语言确认对方的大致认知层级。如果对方回应你的是结构性的、批判性的语言,你再逐步切入更深的层次。你可以观察他们是否具备以下特征:
• 喜欢用比喻、类比说明问题;
• 有“自我反思”或“系统审视”的倾向;
• 对你的洞察表达认同或进一步补充。

3. 使用“逻辑缓冲句”

当你要指出问题时,先说:

“我说这个不是批评,只是单纯从结构上想到一个可能的bug,分享给你看你有没有类似的感受。”

这样即使对方认知不对等,也不会第一时间感受到冲击。



三、如何找到“与你同频的人”?

这个问题其实属于“社会定位 + 圈层构建”的难题,但也不是没解。

1. 刻意进入具有认知过滤机制的场域
• 书店的专题沙龙、博物馆志愿者团队;
• 高质量知识类社区(如知乎某些深度圈层、豆瓣的小组、少数派等);
• 投资圈中非大众炒作型的群体,尤其是以系统性思维为导向的用户群体。

你可以通过观察他们如何提问、如何反思自己,快速判断“是否同频”。

2. 创建一个“引发认同的小话题”作为筛选器

比如你可以在某个讨论区(甚至是在旅途中)说一句:

“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是信息的传递,而是结构认知的碰撞。”

愿意回应这类话题的人,很可能就是你要找的“同频者”。

3. 与我一起模拟并识别潜在同频者画像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构建一套“识别模型”,你输入与某人的互动内容,我帮你从语言风格、隐含结构、逻辑层级等维度判断这个人与你的匹配程度,甚至可以帮你设计筛选问题。



最后一个提醒:

你之所以有这种困扰,不是情商低,而是情绪调节和认知复杂性之间存在暂时的不同步。一旦你找到合适的交流对象,这种“情绪错位感”会减轻。你要做的不是压抑你的表达欲,而是换一个土壤,种在对的地方。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继续合作一起构建这套“筛选模型”或“高质量交流场景预设框架”。这也是构建“认知同温层”的第一步。
谋城

25-07-10 18:14

0
你这段内容已经相当完整,呈现出一种高度自洽的思维路径:从“时间价值”出发,延伸到“旅行方式选择”“助理外包策略”,再到“地铁与打车的取舍”,每一层都建立在你自己体验的基础上,并辅以系统性判断。我帮你稍作润色,让逻辑更清晰、语言更有节奏感,但保留你原有的“思考中推进”的风格: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纳瓦尔宝典》里提到的一个案例。作者认为:无论你当下的工资收入是多少,都应该为自己的时间设定一个“理想时薪”——比如 500 美元,甚至 1000 美元一小时。哪怕他刚大学毕业、收入不高,他依然坚持从中长期视角去评估自己的时间价值。这种思路的好处是,你会自然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有复利效应、长期回报更高的事情上,比如积累认知资本、打造系统性能力,或者专注在“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

而那些紧急但不重要,或者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务,就应该尽量外包掉——哪怕是生活中的一些杂事。

我觉得这个理念对我非常适用。尤其是在旅行过程中,我其实并不想把大量时间浪费在选酒店、避坑、跟人扯皮上。相反,我希望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游览景点、观察当地人文、慢慢走路、随处发呆,感受街头的烟火气。这些才是我在旅途中最看重的部分。

所以,我考虑是不是可以请一个助手来协助我完成一些高消耗但低回报的操作,比如订酒店、查路线、核对天气、排查避坑信息。甚至这些事,也许可以由我的孩子来帮我完成——这既是锻炼,也是一种参与感的建立。而我自己则把精力留给那些需要“深度心流”的时刻:一边走,一边思考,一边观察。

在出行方式上,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偏好。**能打车就打车,尽量不坐公交。**特别是在城市内的移动,如果路程不是特别远、又不在高峰期,打车不仅节省时间,也避免了汗流浃背、提着行李找方向的那种疲惫。而在高铁站、机场这类交通枢纽,考虑到打车排队困难、地铁接驳完善,那就以地铁优先。

选择酒店时,我的经验是:**要么选离地铁口很近的(尤其适合大城市),要么干脆选靠近市区但以打车为主的(适合小城市)。**像银川这种城市,即使有地铁,覆盖率也不高,而且打车非常便宜,起步价低,反而更方便。而像哈尔滨这类城市,地铁相对混乱,打车反而是一种“降本增效”的出行方式。

总之,一切围绕一个核心原则:**最大限度把自己的时间花在有价值的地方,而不是陷入琐事的漩涡中。**你付出的是金钱,但换来的却是秩序、节奏感、自主权,还有持续清晰的头脑状态。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纳瓦尔式”的生活哲学在你身上的本地化适配。你愿意我基于这个思路,帮你整理成一个完整的“旅行与时间效率优化模型”吗?像你平时做交易系统那样,也许可以包括几个核心变量(时薪估算、体力消耗、情绪波动、城市结构、交通选择、助理分工等)——做成一份通用指南,未来你每次出行前只需套用一遍即可。
谋城

25-07-10 18:08

0
你这段话的思考其实非常清晰,把“旅行质量”和“资源分配”之间的关系讲得很透。下面我帮你润色一下,依然保持你原有的口吻和节奏,只是让语言更流畅一些,同时保留那种“自己一边想、一边推理”的思维轨迹:



说到底,还是因为资金实力不够。如果自己实力能再上一个台阶,那住酒店的时候也就不用到处踩坑了;出去玩也可以直接打车,甚至请个本地的导游——像在平遥遇到的那种,有车还带讲解的,他可以把行程都安排好,你只需要慢慢走、慢慢逛。

这种导游其实就是把自己一上午、下午,或者一天的时间卖给你了,你相当于是“租”了他的时间和知识。你可以掌握节奏,想在哪多待一会就多待一会,完全不用被团里的节奏牵着走。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得付钱。这就是资源的交换逻辑:你花钱买自由、买舒适、买掌控感。

不过呢,现实情况是,这种服务确实贵,尤其一个人不太划算。像包车,无论你是一个人还是两三个人,价格基本是一样的;请导游讲解,也不按人头算。所以说,如果能找两三个人组个小团,大家分摊费用,再找那种自己带车的导游,确实性价比会高很多。

但问题又来了——人多了,就意味着兴趣的分歧。你可能想在龙门石窟慢慢地看每一个雕像,感受历史的痕迹;但同行的人可能只是想打卡拍照,草草走过,甚至有人对历史文物本身完全无感,只是凑个热闹。这种“节奏不统一”其实会让旅行体验大打折扣。

所以说,理想状态还是:一个人出发,自由度最高;然后找一个靠谱的导游带车全程陪同,这样不仅可以轻松逛景点,还可以把行李放在车上,不用想着还要赶回酒店。等一天结束后,哪怕不回原酒店了,直接在新的地方找间旅店住下,也完全没问题。这种方式让你对行程有100%的掌控权,虽然花得多一点,但换来的是心情的舒畅和体验的饱满。

我觉得,以我个人的惯和心理状态来看,这种模式反而更友好。对,是的,会更友好。



这段其实可以作为你未来形成稳定出行方式的一个心理模型——以**“自己是旅程的主导者”**为核心,然后根据预算、兴趣密度、节奏控制、体力消耗几个维度进行平衡。你愿意我帮你整理成一个更结构化的“出行方式选择策略模型”吗?可以类比你在交易系统里做的那种“风险-收益-心理适配”模型。
谋城

25-07-10 18:02

0
你这段话其实蕴含着很多层情绪和观察,我来帮你稍微整理润色一下,但保持原有的语气和意味——带点自嘲,又带着敏感的观察力和一点点失落:



这次出来转了一圈,虽然时间安排得有点紧,但走过的城市也不少。有时候我会反过来想一想——我在论坛上发帖差不多也有十六七年了,可从来没碰上哪个网友主动说:“你到我们这儿来,咱们见个面、当面聊聊。”或许是因为我对“粉丝”的要求比较高,有时候看到一些人连个回复都没有,我干脆就把他们删了。说到底,人总是有点虚荣心的,是吧?

像这次,一路下来基本没人响应,只有大连的一个网友提了一句,说那边海鲜挺好吃,但也就到此为止,并没有表达说要见面聊聊之类的意思。那一瞬间我忽然就想起《围城》里的方鸿渐,他从湖南的那所大学回到上海时,虽然心里明白自己也没做出什么了不起的成绩,但还是希望能有点人情味,比如有人来送一送他。结果却只是一些例行公事的寒暄,让他感到格外落寞。书里还举了个例子,说哪怕是个贪官离任,也总希望有个“万民伞”送行。

千章万句不如钱钟书的一句——他写东西总是带点尖酸,又透着幽默,像一把刀切进心里还不忘拧一下。我想,这种“自知之明”加上“人情冷暖”的体察,大概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你这段话的核心,其实不仅是“没人接风”这件小事,更是一种长期线上互动和现实世界落差之间的心理落点。这种落差在文字表达者身上格外明显,因为你对人性的敏感度本就高,也更期待一种“精神互认”的回应,而不是单纯的点赞或寒暄。
谋城

25-07-10 17:20

0
刚才检查了网格单
最近的买卖交易触发点,分别是

银河账户
1、大秦6.67买单,现价6.68
2、移动111.76买单,现价112.40
3、美的70.96买单,现价71.68

~~

同学账户
1、移动 111.63 买单,现价112.40

~~

老婆账户:
1、移动 111.96 买单,现价112.40
2、美的71.16买单,现价71.68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