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做正确的事—2025年6-9月

25-07-02 09:40 5723次浏览
谋城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做长期正确的事
正确地做事

分散投资
网格交易
打开淘股吧APP
8
评论(65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谋城

25-07-02 22:43

0
你好像经常出差?
谋城

25-07-02 22:42

0
那家拉面馆价格很实惠
炒面18元
凉菜3元
吃不完
根本吃不完

另外让老婆帮忙更新了饼状图
她说没啥意思
以后不弄了
好吧

不过大秦仓位还是太重了
6.61和6.65价位卖出
看看有没有机会吧



jincyy

25-07-02 22:19

0
是的,上个月我去大连出差,消费挺高的。
谋城

25-07-02 21:46

0
坐地铁回到海事大学这边,下车后往前走了一小段,过个马路就是万达广场。想着再去喜家德那家门店吃点东西,结果进去之后服务员说已经打烊了。我看了下手机,才9点01分,心里一愣:这什么操作?但既然人家说不营业了,那也只能撤了。

继续往里面走,万达这边其实有个类似U字形的美食一条街。我想着碰碰运气,看有没有合适的晚饭。刚开始看到一家拉面馆,但我本来也不太想吃拉面,就跳过了。还有几家面包店,基本上也没什么东西剩下了。

走着走着看到一家“朝鲜族非遗拌饭”的店,店门口站着一个服务员,里面只有一对小年轻在吃饭。我心里就有点打鼓,感觉可能不太妙,但还是抱着一丝希望,推门准备进去,结果那服务员隔着老远就跟我说:“我们已经打烊了,已经休息了。”……这就很尴尬了。

整个U字形的街区我来来回回走了两遍,发现真正还在营业的主要就剩两种类型:一种是卖烤鸡架、烤鱿鱼这种街头小吃的,另一种是烧烤店,勉强还能凑合;另外也有几家日料或韩餐,但感觉都不太适合一个人随便吃点。

最终还是回到U形出口附近,看到一家“青海牛肉拉面”,干脆点了一份炒拉面,配了点小菜。我实在不喜欢那种带汤水又滚烫的拉面,炒拉面稍微好一些。唉,北方这边果然还是惯早早打烊,稍微晚点吃饭就很容易扑空。

不过也无所谓了,毕竟也就待这么一两天。明天早上十点钟的火车去天津,估计八点半就得出发去地铁站。地铁也得坐一个小时多点,今天就因为晚了一点,差点耽误事,明天可不能再犯同样的错。

所以打算明早早点起床,先退房,然后在附近找点早餐吃,吃完直接上地铁去车站。

对了,还有个小细节想补充一下:今天在逛这片美食街的时候,发现不少女士在抽烟。有些是那种专门为女性设计的细长型香烟,也有一些抽的就是普通烟。我看到一个烧烤店的女服务员,我路过时她还在给客人端着菜,等我再路过时,发现她已经走到角落,从兜里掏出一包黄鹤楼,抽了一根。我当时确实有点惊讶
谋城

25-07-02 20:40

0
在星海广场这边逛累了,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来歇了歇,大概休息了二十分钟左右。现在坐地铁准备回到海事大学那一带,晚饭还是打算继续吃喜家德吧,毕竟其他那些所谓的“特色菜”也没什么兴趣,关键是我对海鲜完全不感冒,所以吃什么也就无所谓了。

刚才稍微看了一下,从大连北站到海事大学这一段,地铁一号线中间差不多有将近二十个站,票价五块钱。这个价格说实话跟深圳差不多了,但和广州一比,那就贵多了。因为我去年在广州,和娃一起坐地铁的次数不少,广州地铁确实比这边便宜些。

所以说,大连这边的消费水平,真的是“东北版高消费”。某种程度上,还真挺适合韩国、日本的游客过来“激情消费”的,或者让阿拉上海人过来体验一下什么叫“在大连花钱如流水”。
谋城

25-07-02 20:13

0
刚才闲着无聊,刷到一个微信视频,是大连本地的一位博主在讲大连的消费问题,说得跟我这两天的感受几乎一模一样:收入低,消费贵。

他说大连这边平均工资也就三四千块,但消费却离谱得很。一顿海鲜随随便便就得几百上千,到了七八月份旅游旺季,“全季”“亚朵”这种连锁酒店,一晚上都要八百到一千。我听完都忍不住点头。像我这次订的亚朵,一晚上也要四五百,我也是一咬牙——就住一晚,算了,明天就走了,去天津。

博主最后还提了一个全球城市消费水平排名,说香港排第一或者第二,深圳和上海并列第25,大连是第45,北京还排在大连后面,第49。光看这个排名就知道,大连的消费真不是闹着玩的。

他特别提醒说:如果你来大连旅游,千万不要找本地同事或同学之类接待,不然人家真的要哭了。你一家人拖家带口来,随便吃顿海鲜,三四千就出去了。他调侃说本地人除了过年、生日或特别重要的场合,平时根本不下馆子。一顿饭请你吃了,他自己接下来半个月都得吃土。

更夸张的是,他还说沈阳的海鲜都比大连便宜。你说这事上哪儿说理去?

我也顺便回忆了一下当年刚工作那会儿,2003年、2004年左右,那时候中国整体还是偏通缩的年代,可大连的消费就已经显得偏贵了。当时我上班不怎么在外面吃饭,偶尔吃个快餐都得十来块钱,那已经算贵的了。

对了,再补充一个小观察。这几天在街上转,我发现东北还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走在街上的老年夫妻,如果两人都是六七十岁的那种年纪,老太太普遍看起来比老头子年轻五到十岁,尤其是那种稍微瘦一点的老太太,显得精神又利索。

我不知道是因为他们当年结婚时男方本来就比女方大得多,还是说东北的男性更容易显老。我倾向于后者——可能是长期喝酒、抽烟,再加上吃得油腻、活动量又小,老得比较快。反过来,老太太在家里干点活,活动多一些,加上可能也比较注意保养,所以看起来更年轻一些。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主观观察和猜测,不一定准确。但确实是这两天闲逛时挺直观的一个印象。
谋城

25-07-02 20:00

1
总体来看,大连这边的收入水平相对还是偏低。除了在高新园区工作的、当医生的,或者在高校里当老师的那些人,其他普通岗位的收入基本都不算高。当然,我当时也只在这边上班了一年半,接触的人并不多,主要就是几个同事。但我也问过一些本地人,他们普遍都说,如果不是技术岗位或者关系很强的单位,普通人2003年那会儿工资也就是几百块到一千出头。

但有意思的是,虽然收入不高,很多人尤其是年轻女生却很舍得花钱,特别是在吃和打扮上。这一点我真的挺佩服的,也有点看不懂。

这次回来重新走了一圈,我感觉大连女生的穿着打扮还是有点特点的。最显著的几个:一是头发大多留得比较长;二是个子普遍偏高;三是脸上的妆容都比较白——白得有点明显。

这让我想起当年刚来大连上班时的情景。那时公司给新员工安排了一个宿舍,类似厂房改建的,住的基本都是单身员工。我是拖着行李、带着铺盖和一台在学校收的二手电脑,一起搬过来的。当时在公司门口等安排,有个女生也在那边,看着挺像学生模样的,我就主动和她打了个招呼。

后来才知道她也是同一批新进来的,只不过是本地人——大连乡下的。第一次见她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皮肤很黑。不是那种普通意义上的黑,而是明显比大多数中国人还黑一点的那种黑,估计是因为海边紫外线太强,又缺少遮挡。

不过过了没多久,我再看到她的时候,她脸上已经抹得很白了,妆感很强,但身体其他部位还是黑的。还有一个细节也挺有趣的,第一次见她时身形比较瘦,是那种刚本科毕业、精气神都挺好的那种女生。但后来明显看出她穿了那种“魔术胸罩”,你要是没见过她素颜的样子,可能会误以为她身材条件特别好——当然这只是打趣一下,印象确实挺深的。

总体来说,大连这边的人还是比较友好的。你要是问个路,或者问点什么事儿,他们基本都会直接告诉你,不会装腔作势。相较之下,我觉得他们的心态都挺平和的,有种自然的从容,甚至隐隐约约带着一点淡淡的优越感——不过这种感觉是内敛的,不是那种张扬型的优越。

而且这边的整体氛围跟某些东北城市也不太一样,比如有的地方男的显得比较“肥气”或者爱吹牛的那种气质,在大连反倒没怎么感受到。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接触范围有限的初步印象,也许有偏差。如果有什么说得不太妥当的地方,也请包涵。

再补充一点,以前公司有两个前台女生,一个是去日本待过的,主要是因为我们公司有日本客户;另一个是在欧美待过,好像是在加拿大呆过一段时间。两人回来之后,主要负责前台和一些日常接待工作。

有一次早上上班打卡,正好经过她们那儿,听到她们在聊天。其中一个在说:“你觉得我这个头发怎么样?我昨天做的,花了580块。”那天是星期一,也就是说她是周日去做的头发。

我当时听得一愣——做个头发要花580块?她们的工资至少也得有四五倍于这个数才合理吧。但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就去问了几个消息比较灵通的同事。结果有个同事跟我说,她们工资其实也就不到一千块。

我当时真的震惊了:一个月不到一千块的工资,居然能花580块去做头发?这是什么消费观?我完全想不明白。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我们那一批刚进公司,学校背景好一些的,实期工资是1900,转正之后是2100。也有一些大连本地招的专科生,实期大概是900左右,转正之后好像是1200还是1300,记不太清了,但总之也就这个区间。

按理说,我的工资是她们的两倍还多,我都不舍得随便花钱,她们怎么就那么舍得呢?关键是,这还不是个例。

我前面提到过那个花一千块钱买貂皮大衣的女生,她家里经济条件其实也很一般。她说她爸以前是当兵的,退伍之后找了个普通的工作,家境算不上宽裕。当时她每个月工资也就九百多,结果能直接买一件上千块的貂皮大衣。

现在回头想起来,我还是很难理解。这种几乎“工资对半花”的消费惯,放到现在都觉得有点魔幻。哪怕她们再怎么爱美,或者觉得形象重要,这个比例也太夸张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这边整体的消费文化就是这样,尤其是一些女生,真的特别舍得花在穿衣打扮上。你说家里条件特别好,那也就算了;但明明家境普通,收入也不高,却一点都不“穷讲究”,反倒更舍得投入。这种反差,让我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很难接受。
谋城

25-07-02 19:41

1
以前在海辉那边有个同事,我去深圳之后,过了几个月他就去了日本。刚才和他聊起来,他说前两年也回过一趟那边,说不定现在还有以前的同事还在。我说算了,我又没有工作证,根本进不去;就算能进去,大概也认不出谁是谁了。

聊起大连的整体感受,其实和二十年前差不多——收入相对偏低,消费水平却不算低。尤其是女生,普遍都挺爱打扮的。

我印象很深,以前在QQ上聊过一个女生,她在商场里工作,一个月工资九百多块。有一次我请她吃饭,她说自己特别喜欢吃肉,我就请她吃了一顿火锅,点了不少牛肉。当时是2005年2月份,我正准备去深圳,临走前我们又约见了一面。

本来说好就随便聊聊,但见面那天,她看我的眼神明显有点迟疑。当时我穿的还是大学时候的旧大衣,那件大衣是一个大学同学送的,没怎么干洗,上面还有些小油渍。我本来就不太在意穿着这些事,就穿着那件出门了。

她穿着一件貂皮大衣,看起来打扮得挺时髦,有点像贵妇。但当她看到我时,明显有点犹豫,我主动跟她打了个招呼,她才有些不情愿地走过来。随便聊了几句,她说还有事,就先走了。既然她都这么说,我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就当是一次普通的道别。

后来我到了深圳,过了一两个星期,她又在QQ上发了条消息,说那天刚好买了一件新的貂皮大衣,花了一千块钱,看到我穿得比较旧,感觉有点别扭,就没主动打招呼。她的解释我倒能理解一部分,毕竟不主动寒暄、稍微有点介意穿着,这种事人之常情。

但我不能理解的是,她一个月工资才九百块,却花一千块钱买一件貂皮大衣。这种消费观念实在超出了我的认知,太夸张了。后来我们也就没再联系,QQ好友大概也在某个时候删掉了。

现在我已经走到了星海广场这一片,靠海边这边全是各种游乐设施,估计小朋友会很喜欢。我以前和同事一起来逛过一次,后来自己也来过,2004年暑假的时候还带我妈来玩过一次。

那次记得到得有点晚,所以我们只玩了摩天轮,票价是二三十块一趟,具体记不太清了。我妈事后老提起,说摩天轮本身还好,她也不算太恐高,但那天风特别大。夏天我们穿着短袖,本来广场上就有风,一坐上摩天轮,升到半空中,没有玻璃封闭,风吹得更猛,感觉特别冷。

其他的游乐设施也不少,各种旋转木马、观光小火车都有,看着挺梦幻的,很适合拍那种偶像剧。只是现在看,感觉这些地方更适合小朋友或者情侣来玩,我这种路过一下、看一眼、拍两张照片就差不多了。
谋城

25-07-02 19:30

0
当时海辉只能仰望华信

大广东呆过的,对一切海鲜怯魅
谋城

25-07-02 19:29

0
吃完喜家德的饺子,又点了一份蔬菜锅,还不错。吃完饭我一路走到七贤路——以前公司就在那附近。在公司楼下转了一圈,感慨万千。之后坐地铁一号线去了黑石礁。

从黑石礁地铁站出来有一个地下商场,叫“晨熙什么”的名字,我都绕晕了,里面七拐八拐的,整个人都有点迷糊。出来后走到了东北财经大学一个很小的侧门口,正好也是我以前住的地方附近。

那附近有两三栋楼看着都挺像,犹豫了半天,后来基本上八成把握,应该是其中那一栋。当时是住在顶楼,六层,下面地势本身也有点高,等于每天要爬七八层楼,甚至快九层了,印象特别深。

那种楼房最大特点就是:一层的窗户没有装铁栏杆,只有一层玻璃。也就是说,外面要是用点力一砸,基本上都能直接翻进去。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大连治安有这么好吗?竟然可以这样设计。不过住了一段时间下来,也没遇到什么事,可能也说明这边确实比较安全。

我在楼下拍了几张照片,再往上走一点就是东财了。我本来想着进去看看,就跟着学生一起往里走。大门口没见什么保安,也没有刷卡系统,车也能直接开进去,我还以为现在高校都比较开放了。结果刚走进校园,就突然跳出来一个保安问我:“你干嘛的?”我说,“我以前住附近,现在路过想进来看看。”他说不行,不能进。好吧,也只能作罢。

说实话,这事让我有点感慨。美国那边校园枪击案都那么频繁,也没见他们把学校封闭得死死的;反倒是我们这边,不让这个、不让那个的。但你面对一个五六十岁的保安,跟他讲这些也没什么用,算了,不纠结了,不让进就不进吧。

于是我就原路返回,继续在黑石礁附近逛了逛。黑石礁过个马路对面那一带是片别墅区,往里走以前就是海滩。现在走到底,那片区域被改成了一个度假区,再往左拐一点就是大连海洋大学。继续往前走,就到了黑石礁公园。

现在那边建了一个新的广场,广场下面有不少人在喂鸽子,一群鸽子在那边飞来飞去,还挺热闹。不过也有些不和谐的地方:在距离海滩大概十几米的位置,有一堆像涨潮后堆积上来的海草和垃圾,大概有三四米宽,散发着那种咸咸的腥臭味,里面还混着塑料袋、瓶子这些。估计可能是定期清理,但这会儿看着确实挺糟心的。

再往左一点就是大连市自然博物馆。我03年到05年在这里住过一年半,那时候这个博物馆从来没开放过。现在有没有开放,我也不知道,反正我现在也没啥兴趣去看。

沿着海边这边,他们修了一条类似于栈道的路,可以一直走到新海公园,再往前就是新海广场了。远远望过去,能看到一个摩天轮挺显眼的。记得当时新海广场号称是“全亚洲最大的广场”,靠海那边还停了一艘船,说是从乌克兰弄来的航母。所有设备都拆光了,留了一个空壳,后来好像就运到了深圳那边的海上世界,或者是沙头角那边放了几年,之后再进行改造,据说后来就变成了“福建号”……当然也可能记混了,懒得去查豆包,反正大概意思差不多。

说到新海公园,以前白天是要门票的,晚上不收。我当然不会为了那点设施白天花五块还是十块钱买票进去。虽然可以办月票、年票,价格也不算贵,几十块到一百块之间,但我也懒得弄。那时候的公园,里面也没什么好玩的。

我记得晚上进去过一两次,印象最深的就是黑灯瞎火的,真的是一点灯都不开。为了省电,连最基本的照明都省了。里面有一个给小孩玩“蹦极”的地方,孩子们绑着安全绳,在弹床上上下晃动。周围一片黑,感觉挺危险的。

那会儿手机不像现在这么普及,有的手机也自带个手电筒功能,但拿手机在公园里照来照去,总感觉很尴尬。万一不小心照到一对正在“野生约会”的鸳鸯,那就更尴尬了。所以后来也就不去了。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