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抵达天津后,我在大众点评上搜了一家烤鸭店,选了京湾地铁站附近的「青年餐厅烤鸭店」。打车过去大概八九公里,花了三十多块钱。我当时还有点怀疑司机是不是绕了点路,因为回来打车只花了28块。但后来回想一下,也可能是下午去的时候某些路段有点堵,司机绕了条稍快的路线;晚上回来车少,自然就更顺了。加上那位司机看着也挺困,估计也没故意绕路,或者就绕了一小段。也没必要太纠结这种小事。
到了餐厅,点了一份烤鸭、一份青菜,还有一道奶皮子,一共167块钱。吃完之后在附近随便逛逛,有个商场叫“天河”,名字跟广州那个区一模一样,略显奇怪。随便转了一下,突然想到,来天津一趟,什么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可以不吃,但相声得去听一次才算来过。于是我问了以前公司一位在天津住过一两年的同事,他推荐了葫芦茶馆和名流茶馆。我查了下,葫芦茶馆太远了,名流茶馆就在恒隆商场附近几百米。
我按照地图导航过去,刚开始怎么找也没看到,还问了个在商场逛街的路人,他也说没听说过里面有相声馆。我本来都准备放弃了,后来又在高德地图上重新搜了一下,才发现商场要穿过一个中庭才能看到。那个商场结构挺奇怪的,像是两个带跑道的椭圆形拼在一起,大概形状类似于一个大写的“B”,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设计。
找到了相声馆,座位分A座和B座,A座是前三排,价格略高;B座大概七八排,后面位置,美团上有优惠券,原价100元,实际只要67。我选了B座。演出形式跟电视上差不多,就是两人搭档,一个主讲一个配合。也懒得深究什么逗哏捧哏之类的术语,反正就是一人主说,一人打下手。说实话,真正能让我觉得幽默的内容可能不到三成,其他大多数是为了搞笑而搞笑,有时候动不动拿观众家长“开涮”,或者让观众“叫爹叫娘”,再不就是炫耀口才、口技,类似说话速度快、模仿动物声之类的表演。典型的插科打诨吧,我觉得这种相声形式对我来说吸引力有限,反倒是脱口秀那种有真实共鸣的内容更合口味。当然,脱口秀就没必要特意去现场看了,看视频也差不多。
从相声馆出来,去商场负一楼买了点东西。挑了两个蜜桃准备之后吃,还买了一盒舒适达牙膏,是之前在ChatGPT建议下选的那款。价格有点贵,小小一盒就要56块。收银小票显示超市是华润万家旗下的,里面东西多是进口货,定价也都偏高。但最近牙齿偶尔有点不适,不是疼,就是吃东西时感觉怪怪的。
人工智能建议我用温水刷牙,每次刷完让泡一分钟,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
维生素。据说坚持一两周会明显缓解,所以这回也就入手了。
晚上打车回酒店时,顺便和司机聊了会儿天。我讲普通话,他讲天津话,还挺容易听懂的。我顺口提到相声演员普通话讲得特别标准,一点都没有北京那种儿化音,他也笑着说:“普通话其实可以讲得很清楚,完全没地方口音。”他说了点细节,但我没完全听明白。后来我们又聊起天津的旅游,他提到海河两岸有步道,晚上很多人去散步,还有那种拉游客的三轮车,前面是司机,后面对坐能坐四个人,棚子上挂满彩灯和风铃,挺吸睛的。
我问那是不是专门拉游客转悠的,他说是的,还带耳麦讲解。我说这车看着不太合规吧?他说确实不怎么合规,有时交警会管,有时就不管。我说这种车看着挺不安全的,他也表示认同,说这些人就是想挣点钱,游客图个新鲜也就坐了。我看那车不像是人力踩的,估计是那种烧油的改装三轮车,结构和农村那种“前面骑、后面坐人”的小车挺像的,只不过护栏改造了,座位也换成面对面的了。
我们还聊到天津的经济,他感叹现在挣钱难,活不好干。我也点头称是。想起在大连那几天,几乎没跟司机聊过天,因为大连那边地铁特别方便,我住的那条线覆盖面又广,去哪儿都坐地铁,根本没打过车,也就没机会闲聊。
今天早上睡得特别好。昨晚十一点半就上床,一觉睡到早上八点二十多,整整九个小时。回想之前老是睡不好,可能就是因为早上总想着早起赶时间,心理上就有压力,结果反而入睡困难。其实我从来没有“换地方就睡不好”的问题,根本原因就是“被早起支配”的焦虑。
起床后洗了个澡,决定去酒店附近走走,顺便吃点早点。附近有个花鸟虫鱼市场,我就往那边溜达过去,打算边走边找点吃的。路上看到一家写着“百年老店”的小吃铺,招牌上说始于19世纪末,创始人拜访名师,自创了一种“锅巴菜”。我原以为锅巴是大米、小麦或小米做的,结果这边的是用绿豆打底。还加了香菜和酱料,挺有特色。我特意问了店员:“广东人或湖北人吃得惯这口吗?”店员说:“要适应一下。”我一听就放弃了——吃东西这种事,一定要听劝。
于是只点了三样:甜豆浆、油条和“老豆腐”。豆浆味道中规中矩;油条让我挺意外的,居然是咸的,而且咸得有点狠,我都算能吃咸的了,还是觉得偏重。至于那个“老豆腐”,其实跟北京的豆腐脑挺像的,是一整块凝结状的豆腐,上面淋了一点咸酱,酱料里好像还有点蘑菇提鲜,吃起来就是那种咸口的豆腐脑。味道不难吃,但对我来说也不算好吃,要是能加点糖,可能更合我口味。
早餐花费很便宜,才6块5,豆浆和油条吃光了,豆腐老只吃了一半,实在吃不下去就没强求。
吃完就在对面的花鸟虫鱼市场里转了转。一进去就看到一个写着“蛐蛐市场”的招牌,真有几家在卖蛐蛐。其中一家摊子上蛐蛐个头挺大,大概四厘米左右,以广东人的眼光看,这个体型说不定还能考虑拿来油炸吃(笑)。小时候在书和电视里看过北京人喜欢斗蛐蛐,没想到天津这边也有,不知道哪边是源头。
市场里还有卖鸟的、养鸽子的、卖乌龟和热带鱼的,也有一两家卖花的,但花的摊位明显最少。整个市场氛围偏“老年风”,也确实主要是老人爱逛。墙上还贴着几张清末或民国时期的黑白照片,一个老人提着鸟笼,呆呆地看着镜头,让人有种恍惚感。那些照片像是在无声地告诉你:天津曾经的荣光,早已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