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没去伊春,主要还是考虑到现在整体经济环境不太好,那个地方的安全性可能会有点问题。
昨天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一位老兄的帖子,印象挺深的。他从2024年初就开始发帖找工作,互动了几个月,试过各种类型的岗位,比如保安、建筑类、资料整理等,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后来有段时间没怎么露面,最近又看到他回帖,说自己去做了半年多的中介。他原本是地产开发商那边的小主管,去做中介算是行业内部转岗,关联度也算高了。
但他说干了大半年,竟然一单都没开成。他的要求其实不高,只是因为还背着房贷,每个月还几千块,加上行业整体不景气、年龄也大了,所以找工作变得很尴尬。体力活像搬家搬运这种,他也干不了;快递点那种地方一般也不太招他这个年龄段的人。
看完他的经历,我心里倒是闪过一个念头——如果以后我这边要招个助手,也许可以考虑他。一方面,他以前做过股票交易,虽然亏了钱、现在也不想再碰证券市场,但至少对这个领域不陌生;另一方面,他有地产行业背景,如果我以后考虑在那边买房,他应该能从房屋质量、价格行情这些方面提供一些中肯的参考。
而且他之前在开发商那边待过,对全国各地的房地产情况可能也有点了解。如果我临时需要他帮我查一些资料、跑些事情,应该也能胜任。总体来说,如果我这边资金条件允许的话,每月给他四五千块工资,让他协助我做些事情,应该是值得的。
不过现实还是要看手里的资金。昨天跟一位前辈聊天,他重点就提到了两件事:一个是做好资金管理,另一个是如果接了外部的账户,重点可以放在那位做企业的同学身上。因为他有经营经验,思维也成熟一些。如果能把他的账户做稳,做到年化10%到20%,那就很不错了。如果运作得好,他以后还可能介绍更多客户。
其实我现在也挺感激那位同学的理解和支持,毕竟他的账户目前还没回本,大概还差一万五,相当于还亏了1.5%。所以我还是很希望把他的账户先做好。
至于亲戚那边的账户,一方面金额本身不大,另一方面他们的收益预期往往还比同学高。对很多亲戚来说,年化10%左右的回报他们可能觉得不够满意。但这也能理解,毕竟做生意的人和普通上班族,在对待金钱和投资回报率方面的理解差异确实很大。这种思维方式的分歧,有时候不是靠解释就能弥合的。
昨天那位前辈讲的很多东西,其实跟我平时自己思考的方向很接近。只是有时候很奇妙,自己能想到的东西,听别人再说一遍,感受会不太一样。有种“知己”的感觉,或者说那种被人理解的感觉。其实做交易做久了之后,遇到能互相理解的人也挺正常的。
只不过他主要是做短线,比较关注题材、消息、基本面、资金面、信息流等,而我的策略偏中长线或结构化一些。但底层的交易逻辑其实是一致的。他的肯定和鼓励,也确实对我接下来的操作有很大帮助。
刚才在火车站看到有哈尔滨到吉林的车次,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吉林省本来就是个省,但它还有个“吉林市”,好像是全省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长春。这让我想起类似的例子,比如赤壁市下辖一个叫赤壁镇的,长沙市下面也有个长沙县。名称重复真的挺容易让人误解的。
我记得深圳以前也有个县叫“新安县”,和河南的新安县名字一模一样。后来为了避免混淆,才改成了“南头县”。还有深圳的福田区,下面也有个福田街道办,区名和街道名一样,这种情况在国内不少见。
其实中国汉字这么丰富,居然还会频繁出现这种名称重叠,确实让人觉得挺奇怪的。想想国外也有类似情况,比如纽约州和纽约市,名称也是一样的。看来这类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特色”。
—-
昨天和那位前辈一起吃了顿饭,是烧烤。他点了一些肉,但主要还是点了些素菜,还有烤面包,似乎还点了一个带芝麻的烤饼,味道还可以。不过我们没喝酒,他自己点了两瓶啤酒,我说我不喝,喝了容易酒精中毒。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刚工作那会儿,大概也就能喝两瓶,就直接断片了。
他可能略微有点失望吧,感觉在北方,尤其是山东、东北这些地方,男的如果不喝酒,好像总觉得有点说不过去。不过他也理解了。可能做生意或者做交易的人,脑子相对灵活一些,更能尊重现实,也更尊重别人的个性和选择。
后来他还是给我点了一瓶饮料。每个地方似乎都有自己本地的汽水品牌,比如北京有“北冰洋”。这次他点的饮料名字我记不清了,不过挺有意思,服务员还问要“黑的”还是“黄的”,我当时挺疑惑的,饮料还有颜色区分?他最后选了“黑的”,可能是指瓶子的颜色吧。一大瓶,体积跟
青岛啤酒差不多。
他点的是青岛啤酒,我问他:“哈尔滨不是有自己的啤酒吗,怎么不支持一下家乡品牌?”他笑了笑说,哈尔滨啤酒不好喝,还是青岛的更顺口。然后话题就转到中国啤酒行业了。他说,其实除了华润,像哈尔滨、青岛、广东的珠江、重庆这些啤酒品牌,大多都被外资收购了,有些是被美国收了,有些是日本的。这就有点尴尬了,毕竟是快消品行业的代表性品牌,结果被外资控股,相当于我们把钱送给别人赚了。
后来又聊起哈尔滨的经济。他提到以前有个“哈油六厂”,现在也不行了,还有个叫“哈尔滨飞机”的公司,说是因为带有
军工性质,现在还维持着。其他的知名企业他说得不多,只提了几家上市公司,像“
工大高新”“
哈空调”之类的,我也听说过。但感觉这些公司在资本市场里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不是那种主流龙头股,在热门榜单或者研报推荐里基本上见不到。
从大的方向看,这确实也能理解。首先气候太冷;其次资源也在逐渐枯竭,像大庆、鹤岗这种城市就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再加上思想相对保守,地理位置也偏远,营商环境又不够理想。你找来找去,很难从经济发展角度总结出什么明显的比较优势。
教育资源方面还算是一个亮点,尤其是哈尔滨、大连、沈阳这些地方,高校密度相对较高,也集中。但问题是,毕业生基本不会留在本地,很多人都往北上广深去了。人口持续外流也是个问题。
他还说起,很多东北人跑去三亚。我本来以为三亚炒房那波人,主要是一些退休金比较丰厚的老年人。但他说不是,最早的一批是90年代下岗潮中,拿了补偿金的职工。他们觉得在东北看不到希望,就干脆跑到海南去了,那个时候三亚房子也便宜,几万块钱就能买套房子,这才是最早的一波。这个说法跟我以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些资料不太一样,也算是一个补充视角。确实,网络上介绍历史脉络时,有时候会带有偏见或遗漏。虽然前辈讲的也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听起来还是有些道理的。
这次来哈尔滨,大概以后也不会再来几次了。说是夏天避暑,其实去西南那边感受可能会更好些,比如云南、贵州、四川那一带,还包括老婆和孩子,他们也觉得这边没什么好吃的、也没什么好玩的,兴趣寥寥。
东北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冬季的冰雪活动,比如哈尔滨看冰灯、滑雪等。至于中央大街之类的步行街,全国各地都有,不算稀奇。太阳岛这种景点,如果之前去过海滨城市,看过江河湖海,其实没啥特别感觉。倒是像贵州那种瀑布景观,偶尔玩一次还挺新鲜。
吉林这边有
长白山,哈尔滨有冰雪大世界和雪雕,辽宁则主要靠大连,大连的海鲜和公园资源也就那样。但对广东人来说,吸引力都不大。往南一点的山东,比如青岛、烟台,其实也差不多,属于体验过一次就不会再专门跑一趟的地方。
而且这里饮食偏重,油和盐都不少,虽然不辣,但青菜特别少,口味确实不太适合南方人。加上距离也远,无论火车还是飞机,来一趟花个上千块,确实没太大必要。
本来是想写“7月到9月”的,结果一不小心写成了“6月到9月”。这个脑子真的是没修好,清醒度一直受到影响。早上出来也有点折腾,没赶上原本的
高铁,后来又临时改签了一趟。刚刚又发了一个帖子,还是把日期写错了,我也是服了自己。
之前原本打算从大连直接去太原,但前两天刷视频时看到一个说天津的人的幸福感很高的视频,就有点动心了。有人调侃说,是不是因为那边说相声的多,所以人更乐观?还有人说天津的家长焦虑感没那么强,是因为当地高校资源相对丰富,而人口又相对少,孩子高考的竞争压力比北上广小很多。这种说法听着好像和东北有点类似,特别是黑龙江,人口流失严重,但高校资源还在,所以分数线也降得很低,听说三百不到就能上“二本”。
当然这些现象里面有很多结构性的不公平,但也只能接受现实了。于是我在想,要不在大连只待一天,然后就去天津逛逛。
听说天津有个叫“狗不理包子”的,名气很大,但不少人说其实味道一般,甚至很难吃。还有那个“十八街麻花”,网上的评价也很两极。我其实也挺好奇的,这些地方名声那么大,居然还能做得不好吃,这种现象挺魔幻的。像北京也有类似的,
全聚德烤鸭,很多人也是抱怨说不如普通的小店实在。
说起来我老家那边倒有个很厉害的麻花摊,是一个村子里的一户人家的祖传手艺。他们村就在我们镇边上,家里好几代人都是靠炸麻花手艺吃饭的。后来其中一户人家搬到了我们镇上开店,生意特别好。我们县城的人很多都会专门坐公交车到镇上买他们家的麻花,一斤卖23还是24块钱。那时候我有个特好的小伙伴,他家里有亲戚——好像是二叔和三叔,两个人都在镇上卖麻花,但手艺不一样。一个炸得好,价格高,另一个手艺稍差,卖得便宜,但生意明显差很多。
这让我更觉得奇怪——为什么一些名声响亮的老字号,反而做得不好吃,照样还能名气不倒、游客不断?而一些真正有手艺的小摊小贩,虽然没有招牌,却能靠味道留住顾客。真是越想越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