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做正确的事—2025年6-9月

25-07-02 09:40 3136次浏览
谋城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做长期正确的事
正确地做事

分散投资
网格交易
打开淘股吧APP
6
评论(363)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我每天都很旺

25-07-02 19:17

0
来大连了呀,大连高新园区现在是生活区了,建设的不错。

海辉大厦在华信旁边吧,现在都没有了,还有东软规模越做越小。

大连可以吃海鲜,吃烧烤。
谋城

25-07-02 17:23

0
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未查询到大连市海辉大厦改名为“中金店”相关信息,推测你想问的是位于大连甘井子区礼贤街33号的文思海辉大厦。文思海辉大厦未更名为“中金店”,其所属企业文思海辉被中电金信收购后,大厦可能被称为中电金信大厦,但暂无公开的正式更名报道及具体更名时间信息。

文思海辉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CEC)旗下成员企业。中电金信是中国电子整合核心资源推出的全新品牌,专注金融科技领域,文思海辉被其收购整合后,在一些租房信息等场景中,该大厦会被提及为中电金信文思海辉大厦或中电金信大厦。
谋城

25-07-02 16:36

0


现在已经到大连了。坐地铁差不多一个小时,到了大连高新技术园区这边,也就是靠近海事大学那一带。这一片变化真的挺大的,路边新起了不少高楼,以前好像都没这些。二十年过去,果然城市的发展比想象中快多了。

今天到了之后,先在万达广场、新玛特那边随便吃了点东西,准备等会儿往高新园区那边走走,再往以前上班的地方去逛一下,看看还有没有熟悉的影子。傍晚再去新海广场那边转转,算是给这趟大连之行画个句号。

明天上午十点多的火车去天津,计划在那边也看看情况。如果顺利的话就在天津住一个晚上,然后去北京,和那边的同学见个面聊聊天。北京的话应该不打算过夜,聊完可能直接坐夜班火车去太原,或者直接转去平遥。现在这种走一站看一站的节奏,其实还是有点赶的,尤其是有些高铁站离市区太远,一进一出挺耗时间的。

不过如果每到一个城市都提前选好要去的区域和景点,就还好,基本上一天时间逛下来也差不多。目标明确,不乱跑,就不会太累。

这次从哈尔滨到大连的路上,其实也能看出不少风格上的变化,比如这边的女生好像更爱打扮一些,尤其是特别喜欢穿短裤,妆容也比较统一——脸上都很白,有点夸张的黑眼圈风格,怎么看都有点让人不太惯。可能是这边流行的审美吧,但确实不太适应。

这边订的酒店一个晚上四五百块钱,说实话价格确实有点贵。刚才让他们送个早餐,他说得先注册会员,搞一堆扫码、填资料那些。我说之前在长沙已经注册过了,他还是坚持要我重新扫二维码。我一看这么麻烦,直接放弃了。

明天早上出发时间也比较早,打算就在附近找点吃的,然后再坐地铁过去。这次也就是在大连走马观花地看看,简单怀个旧,估计以后也不会专门再来一趟了。
谋城

25-07-02 15:18

0
在去酒店的地铁上

今天银河账户买入了6000.股粤高速

另外111.76网格买入移动1200股未成交
明天大概率可以成交了

谋城

25-07-02 13:50

2
刚才还看到另一个挺有意思的视频。作者讲的是哈佛大学一位心理学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做过的一个实验。

他给一只老鼠设计了一个机制:只要老鼠推动一个杠杆,就会掉下一块食物,相当于即时奖励。一开始老鼠发现这个规律后特别兴奋,疯狂地推杠杆,拿到很多食物。但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适应了这个模式,后来就变得很佛系,只有饿了的时候才去推一下。

接着,这位心理学家调整了实验条件:老鼠推动杠杆后,有时候有奖励,有时候没有,有时候连着几次都没有奖励,有时候又一次掉下来好几块。也就是说,把原来的“确定性奖励”改成了“不确定性奖励”。

结果发现,这种不确定性反而激发了老鼠更强烈的兴趣,它开始频繁地去试,哪怕不知道有没有食物。这其实触发了类似“上瘾机制”的东西。

作者还提到,现代的很多系统也在使用类似的原理,比如外卖平台。你点了一次餐,可能送的快、包装好,偶尔还有优惠券;但下一次就可能送得慢、还不给优惠。正是这种“时好时坏”的不确定体验,让你更容易上头,反而更容易形成惯。

同样的道理在公司管理上也能看到。有时候,表现不错的员工反而没有明确奖励;有些表现一般的,却可能因为其他原因得到了表扬或好处。这种“奖励不确定”的机制,反而更容易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因为如果一切都太有规律、太确定,就会变得乏味,没有挑战,也没意思。

从这个角度延伸来看,证券交易其实也完美契合了这种不确定性模式。有时候你做足了功课,努力研究,结果没赚到什么钱;反而某次随手买了个票,账户却涨得很不错。这种“努力和结果不成正比”的反馈,正是交易让人上瘾的底层逻辑之一。

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证券市场总能吸引那么多人,特别是那些“老韭菜”,明知道风险大、也不一定赚钱,但还是乐此不疲地在里面不断折腾的原因之一。因为不确定性,本身就足以构成诱惑。
谋城

25-07-02 13:45

1
现在火车刚刚到辽阳,下一站是鞍山,可能再下一站就是大连了。列车开得还挺快的,窗外全是绿油油的平原,还时不时看到几只像小白鹤一样的鸟。地里种的是什么不太好辨认,看着像是玉米,也可能是小麦或者甜菜之类的。

刚才刷到两个视频,有些触动。第一个是讲“心力”的。之前我一直以为,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所以平时要尽量节省心力,让自己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这样在关键时刻才能集中全部精力去思考、去应对挑战。

但那个视频的作者给出的解释完全不同。他引用的是行为心理学的新研究,认为传统的“心力有限”理论其实有偏差。他在解释一个常见现象:为什么有些人明明一天什么都没干,却还是感到精疲力尽。

他的观点是,大脑在面临未来可能会有重大挑战时,会提前进入一种“节能”状态,就像手机调成省电模式一样。这种“处能”机制其实是大脑为了储备能量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困难。但问题就在于,现代社会信息过载,再加上不确定性太多,大脑经常“误判”形势,反而提前开始为一些还没发生的事情焦虑,把大量能量分配给未来,导致现在的你完全提不起精神。

比如说,一天当中你可能想到下周要交报告、下个月有个项目要完成、明年可能会跳槽等等。这些都可能让大脑自动开启“预留能量”模式,你想努力做点事却总是心不在焉,提不起劲来。

他还说,虽然你可以试着“告诉自己”:现在这些事还没发生,别焦虑,把当下的事做好就好。但问题是,大脑不是个开关,不能你说“专注现在”它就真的能马上切换。毕竟这是几百万年进化下来的机制,根深蒂固,不是随便就能改变的。

我觉得他讲得挺有道理的,确实能解释很多现实中的状态:人并不是懒,也不是没事干,而是被“未来的不确定”压垮了,现在反而使不上劲。

他这个视频只是提出了理论,具体怎么解决,他说要在下一个视频里讲。我还没去看。不过我自己倒是想了一些办法,比如说转移注意力,适度放松——可以去运动、散步,写日记,把脑子里的想法倒出来,或者跟朋友聊聊天,有人喜欢喝点小酒,吃点喜欢的美食,这些方式都挺有效的。

说白了,就是想办法别让自己一直卡在“预支焦虑”的模式里,哪怕做点别的事,也比在原地内耗要好得多。
谋城

25-07-02 11:28

1
这次没去伊春,主要还是考虑到现在整体经济环境不太好,那个地方的安全性可能会有点问题。

昨天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一位老兄的帖子,印象挺深的。他从2024年初就开始发帖找工作,互动了几个月,试过各种类型的岗位,比如保安、建筑类、资料整理等,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后来有段时间没怎么露面,最近又看到他回帖,说自己去做了半年多的中介。他原本是地产开发商那边的小主管,去做中介算是行业内部转岗,关联度也算高了。

但他说干了大半年,竟然一单都没开成。他的要求其实不高,只是因为还背着房贷,每个月还几千块,加上行业整体不景气、年龄也大了,所以找工作变得很尴尬。体力活像搬家搬运这种,他也干不了;快递点那种地方一般也不太招他这个年龄段的人。

看完他的经历,我心里倒是闪过一个念头——如果以后我这边要招个助手,也许可以考虑他。一方面,他以前做过股票交易,虽然亏了钱、现在也不想再碰证券市场,但至少对这个领域不陌生;另一方面,他有地产行业背景,如果我以后考虑在那边买房,他应该能从房屋质量、价格行情这些方面提供一些中肯的参考。

而且他之前在开发商那边待过,对全国各地的房地产情况可能也有点了解。如果我临时需要他帮我查一些资料、跑些事情,应该也能胜任。总体来说,如果我这边资金条件允许的话,每月给他四五千块工资,让他协助我做些事情,应该是值得的。

不过现实还是要看手里的资金。昨天跟一位前辈聊天,他重点就提到了两件事:一个是做好资金管理,另一个是如果接了外部的账户,重点可以放在那位做企业的同学身上。因为他有经营经验,思维也成熟一些。如果能把他的账户做稳,做到年化10%到20%,那就很不错了。如果运作得好,他以后还可能介绍更多客户。

其实我现在也挺感激那位同学的理解和支持,毕竟他的账户目前还没回本,大概还差一万五,相当于还亏了1.5%。所以我还是很希望把他的账户先做好。

至于亲戚那边的账户,一方面金额本身不大,另一方面他们的收益预期往往还比同学高。对很多亲戚来说,年化10%左右的回报他们可能觉得不够满意。但这也能理解,毕竟做生意的人和普通上班族,在对待金钱和投资回报率方面的理解差异确实很大。这种思维方式的分歧,有时候不是靠解释就能弥合的。

昨天那位前辈讲的很多东西,其实跟我平时自己思考的方向很接近。只是有时候很奇妙,自己能想到的东西,听别人再说一遍,感受会不太一样。有种“知己”的感觉,或者说那种被人理解的感觉。其实做交易做久了之后,遇到能互相理解的人也挺正常的。

只不过他主要是做短线,比较关注题材、消息、基本面、资金面、信息流等,而我的策略偏中长线或结构化一些。但底层的交易逻辑其实是一致的。他的肯定和鼓励,也确实对我接下来的操作有很大帮助。

刚才在火车站看到有哈尔滨到吉林的车次,觉得还挺有意思的。吉林省本来就是个省,但它还有个“吉林市”,好像是全省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长春。这让我想起类似的例子,比如赤壁市下辖一个叫赤壁镇的,长沙市下面也有个长沙县。名称重复真的挺容易让人误解的。

我记得深圳以前也有个县叫“新安县”,和河南的新安县名字一模一样。后来为了避免混淆,才改成了“南头县”。还有深圳的福田区,下面也有个福田街道办,区名和街道名一样,这种情况在国内不少见。

其实中国汉字这么丰富,居然还会频繁出现这种名称重叠,确实让人觉得挺奇怪的。想想国外也有类似情况,比如纽约州和纽约市,名称也是一样的。看来这类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特色”。

—-

昨天和那位前辈一起吃了顿饭,是烧烤。他点了一些肉,但主要还是点了些素菜,还有烤面包,似乎还点了一个带芝麻的烤饼,味道还可以。不过我们没喝酒,他自己点了两瓶啤酒,我说我不喝,喝了容易酒精中毒。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刚工作那会儿,大概也就能喝两瓶,就直接断片了。

他可能略微有点失望吧,感觉在北方,尤其是山东、东北这些地方,男的如果不喝酒,好像总觉得有点说不过去。不过他也理解了。可能做生意或者做交易的人,脑子相对灵活一些,更能尊重现实,也更尊重别人的个性和选择。

后来他还是给我点了一瓶饮料。每个地方似乎都有自己本地的汽水品牌,比如北京有“北冰洋”。这次他点的饮料名字我记不清了,不过挺有意思,服务员还问要“黑的”还是“黄的”,我当时挺疑惑的,饮料还有颜色区分?他最后选了“黑的”,可能是指瓶子的颜色吧。一大瓶,体积跟青岛啤酒差不多。

他点的是青岛啤酒,我问他:“哈尔滨不是有自己的啤酒吗,怎么不支持一下家乡品牌?”他笑了笑说,哈尔滨啤酒不好喝,还是青岛的更顺口。然后话题就转到中国啤酒行业了。他说,其实除了华润,像哈尔滨、青岛、广东的珠江、重庆这些啤酒品牌,大多都被外资收购了,有些是被美国收了,有些是日本的。这就有点尴尬了,毕竟是快消品行业的代表性品牌,结果被外资控股,相当于我们把钱送给别人赚了。

后来又聊起哈尔滨的经济。他提到以前有个“哈油六厂”,现在也不行了,还有个叫“哈尔滨飞机”的公司,说是因为带有军工性质,现在还维持着。其他的知名企业他说得不多,只提了几家上市公司,像“工大高新”“哈空调”之类的,我也听说过。但感觉这些公司在资本市场里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不是那种主流龙头股,在热门榜单或者研报推荐里基本上见不到。

从大的方向看,这确实也能理解。首先气候太冷;其次资源也在逐渐枯竭,像大庆、鹤岗这种城市就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再加上思想相对保守,地理位置也偏远,营商环境又不够理想。你找来找去,很难从经济发展角度总结出什么明显的比较优势。

教育资源方面还算是一个亮点,尤其是哈尔滨、大连、沈阳这些地方,高校密度相对较高,也集中。但问题是,毕业生基本不会留在本地,很多人都往北上广深去了。人口持续外流也是个问题。

他还说起,很多东北人跑去三亚。我本来以为三亚炒房那波人,主要是一些退休金比较丰厚的老年人。但他说不是,最早的一批是90年代下岗潮中,拿了补偿金的职工。他们觉得在东北看不到希望,就干脆跑到海南去了,那个时候三亚房子也便宜,几万块钱就能买套房子,这才是最早的一波。这个说法跟我以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些资料不太一样,也算是一个补充视角。确实,网络上介绍历史脉络时,有时候会带有偏见或遗漏。虽然前辈讲的也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听起来还是有些道理的。

这次来哈尔滨,大概以后也不会再来几次了。说是夏天避暑,其实去西南那边感受可能会更好些,比如云南、贵州、四川那一带,还包括老婆和孩子,他们也觉得这边没什么好吃的、也没什么好玩的,兴趣寥寥。

东北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冬季的冰雪活动,比如哈尔滨看冰灯、滑雪等。至于中央大街之类的步行街,全国各地都有,不算稀奇。太阳岛这种景点,如果之前去过海滨城市,看过江河湖海,其实没啥特别感觉。倒是像贵州那种瀑布景观,偶尔玩一次还挺新鲜。

吉林这边有长白山,哈尔滨有冰雪大世界和雪雕,辽宁则主要靠大连,大连的海鲜和公园资源也就那样。但对广东人来说,吸引力都不大。往南一点的山东,比如青岛、烟台,其实也差不多,属于体验过一次就不会再专门跑一趟的地方。

而且这里饮食偏重,油和盐都不少,虽然不辣,但青菜特别少,口味确实不太适合南方人。加上距离也远,无论火车还是飞机,来一趟花个上千块,确实没太大必要。

本来是想写“7月到9月”的,结果一不小心写成了“6月到9月”。这个脑子真的是没修好,清醒度一直受到影响。早上出来也有点折腾,没赶上原本的高铁,后来又临时改签了一趟。刚刚又发了一个帖子,还是把日期写错了,我也是服了自己。

之前原本打算从大连直接去太原,但前两天刷视频时看到一个说天津的人的幸福感很高的视频,就有点动心了。有人调侃说,是不是因为那边说相声的多,所以人更乐观?还有人说天津的家长焦虑感没那么强,是因为当地高校资源相对丰富,而人口又相对少,孩子高考的竞争压力比北上广小很多。这种说法听着好像和东北有点类似,特别是黑龙江,人口流失严重,但高校资源还在,所以分数线也降得很低,听说三百不到就能上“二本”。

当然这些现象里面有很多结构性的不公平,但也只能接受现实了。于是我在想,要不在大连只待一天,然后就去天津逛逛。

听说天津有个叫“狗不理包子”的,名气很大,但不少人说其实味道一般,甚至很难吃。还有那个“十八街麻花”,网上的评价也很两极。我其实也挺好奇的,这些地方名声那么大,居然还能做得不好吃,这种现象挺魔幻的。像北京也有类似的,全聚德烤鸭,很多人也是抱怨说不如普通的小店实在。

说起来我老家那边倒有个很厉害的麻花摊,是一个村子里的一户人家的祖传手艺。他们村就在我们镇边上,家里好几代人都是靠炸麻花手艺吃饭的。后来其中一户人家搬到了我们镇上开店,生意特别好。我们县城的人很多都会专门坐公交车到镇上买他们家的麻花,一斤卖23还是24块钱。那时候我有个特好的小伙伴,他家里有亲戚——好像是二叔和三叔,两个人都在镇上卖麻花,但手艺不一样。一个炸得好,价格高,另一个手艺稍差,卖得便宜,但生意明显差很多。

这让我更觉得奇怪——为什么一些名声响亮的老字号,反而做得不好吃,照样还能名气不倒、游客不断?而一些真正有手艺的小摊小贩,虽然没有招牌,却能靠味道留住顾客。真是越想越魔幻。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