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有啊
找个个子高一点的老婆
让他多喝牛奶或奶粉
还有一点
除了奶粉外,他吃什么你都跟他抢
美其名曰 一起分享
这样他吃东西就不会慢吞吞的
3
十几年前网上有个梗叫“大人,时代变了”,放在股市里也贴切——交易手段、策略翻来覆去地更新,但本质始终没变。
这种“形式变了、内核未变”的反差,在论坛这类交流场景里更明显。以前混传统论坛,要是觉得某个人的主帖或回帖有意思,会主动去翻他过往的帖子,想把他的观点挖透。可现在不一样了,不管是论坛里还是视频号下,总有人上来就直接问“那个问题你怎么看”,完全不会先去翻一翻对方以前发的内容。
出现这种情况的,大多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真正从传统论坛一路走过来的人,很少会这么做——除非是花了大量精力找遍了相关内容,实在没找到自己要的,才会发帖提问。但00后似乎不屑于这套流程,在他们看来,“我愿意开口问你,已经是看得起你了”。
我家孩子看视频时,我就跟他说过:“要是觉得这个视频好,就给人点个赞。”他却直接说:“我从不点赞,真有问题我会在评论区问。”其实每个人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本也没什么好指摘的。可问题在于,如果你真的对某个人、某个观点感兴趣,自然会想尽办法去获取更多信息——“问”固然是个办法,但缺陷也很明显:对方未必会正面回答,甚至这个问题他可能已经回答过无数遍了。
那些频繁提问的人,很少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是不是早就有人问过了?对方是不是已经解释过很多次了?就像现在论坛里,有些话大家已经翻来覆去说过几百遍,真的懒得再重复一次。
之前有个小有名气的博主突然停更,大家都在猜他离开的原因。在我看来,本质上无非就几种可能:要么是厌倦了这种交流模式,觉得没什么意思;要么是找不到能同频交流的人,觉得孤独;还有一种,或许就是被那些“理所当然”的提问、不顾他人感受的互动给气到了——毕竟,没人愿意一直做“重复回答机”。
3
大盘持续走高,至少盘中不断创下新高,成交量与融资盘也同步放大。今天看到一个视频提到,今年债券类基金竟有下跌4.5%的,这着实令人惊讶。究其主要原因,还是资金从债市出逃并涌入股市——债市与股市往往呈现“跷跷板”效应。
银行里的定期存款,无论是到期的,还是人们手上刚发的工资,不少人都放弃了存定期,转而可能投入股市。还有些原本准备买房的资金,眼看房价下行,对比当下红火的股市,选择何处自然一目了然。
不过,最让人闹心的是自己的持仓还在跌,尤其是移动,都跌到107了,这跌势确实有点夸张。不禁猜想,或许是持有移动的基金见其他板块涨势好,便不断卖出移动、买入其他板块。但跌到这份上,也懒得去查证了,毕竟说不定查完就反弹了,只是反弹何时到来,谁也说不准,只能慢慢等了。
此刻正在三楼散步,深圳这边台风的影响应该差不多过去了,明天大概率是阴天或晴天,下雨的可能性不大。
很多时候会想,所谓的涅槃重生、浴火重生,似乎都要经受各种痛苦,如同渡劫一般。我现在也正经历着一些痛苦,回头看才发现,成长多源于痛苦,没多少人的经验是从盈利中得来的。这话听着轻飘飘,可背后是多少人付出的惨痛代价?更有甚者,付出了代价却没学到相应的经验。就像《炒股的智慧》里说的,多少人投入金钱、付出代价,却没能在股市“毕业”,而是直接退出,相当于“辍学”了,真正能长期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
今天孩子突然翻出一本书,放在电脑桌上,书里有句话:“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回想进入股市的19年,真是一腔热血,几乎投入了一半的精力,总的来说收获不少,中间也有过很多痛苦和迷茫。但谁的青春不迷茫呢?新韭菜会迷茫,一些老韭菜即便不迷茫,也可能在忍受煎熬与痛苦。
曾看过一本书,里面采访的都是大佬级人物,他们追求“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或许早已惯了忍受痛苦、孤独与寂寞。我也在努力适应,虽然目前仍能感受到痛苦,却已远不如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那般强烈,有时甚至会觉得有点无聊。这种痛苦与煎熬慢慢变成了无聊,因为我知道它终究会过去,就像台风来袭时狂风暴雨,可过个两三天,太阳依旧会升起。
3
大秦已卖出
赚了不到600元
那也不错
其它持仓股都有反弹
慢慢来
3
3
恭喜出坑,谋兄这些年好像年收益全正?佩服。
3
老婆账户已回本
银河账户账面持仓盈利6.2万
新高
40%仓位
同学账户今年还亏损0.45%
55%仓位
2
转
—-
能成事的人,往往都是平静的狠人
环球大百科
生活中总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话不多,情绪很少大起大落,看起来温和甚至有些“佛系”,
但身边的人都知道,只要是他们认定的事,最后总能做成。这种人,往往被称作“平静的狠人”。
不是歇斯底里的激进,也不是随波逐流的平庸,而是在沉稳表象下藏着一股不容撼动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成事者最稀缺的特质。
一、平静与狠:顶级的个人能量管理
很多人误以为“狠”就是咬牙切齿、声嘶力竭,其实真正的狠,需要带着平静的底色。
平静与狠的结合,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优秀的能量管理。
人就像一部一天一充的手机,总电量有限,如何分配能量,决定了这部“手机”能完成多少重要任务。
平静代表能量稳定,它不是在压抑情绪,而是一种内在的秩序感。
那些容易暴躁、焦虑、玻璃心的人,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往往是内耗:担心失败怎么办?别人怎么看我?资源不够怎么搞?
但平静的人懂得“课题分离”——他清楚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比如心态、行动),哪些是无法控制的(比如他人评价、对手使坏)。
就像罗振宇说的:“精力管理的核心,是把有限的能量留给关键战场。”
所谓“狠”,是他们对自己有近乎苛刻的执行力。这种“狠”不是对外的攻击性,而是对内的自律。
朋友曾跟我讲过他的老板:创业初期资金紧张、团队不稳、业务离散,对方每天雷打不动工作12小时,既不抱怨也不自怜,像台精密仪器般推进每一个环节。
后来公司熬过瓶颈期,有人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把‘想’的时间省下来,全用在‘熬’上。”
平静让能量不流失,狠让能量不分散。当一个人既能稳住自己的“电量”,又能把电量用在刀刃上,就成了别人口中“天选之人”。
二、长期主义:深水静流般的成事力量
《菜根谭》里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从长期主义的角度看,平静的狠人身上有着超越普通人的耐心和执行力。
表面波澜不惊,底下却藏着奔涌的势能,所谓“滴水穿石”,形容的就是这种人。
我认识的一位老师研究传统工艺三十多年,至今还在工作室里打磨一件件器物。
有人笑他“太慢”,他说:“器物会说话,你急,它就糙。”其实人生的命运,何尝不是这样。
后来他的作品被博物馆收藏,市场价值翻了数十倍,但他依然每天守着窑炉,该拉坯拉坯,该上釉上釉。
平静的狠人从不张扬,他们不会把“我要做什么”挂在嘴边,而是默默把计划拆分成每天的行动。
这让我想起《周易》里的“潜龙勿用”。真正的强者,像竹子一样成长,用三年时间只长根须,第四年开始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疯长。
老话里“闷声发大财”,说的也是这种人。他们不急于炫耀阶段性成果,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是沉下心来深耕自己的领域。
等到别人反应过来时,他们早已站在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就像自媒体行业里的不少团队,不追转瞬即逝的热点,不搞博眼球的噱头,只是沉下心做长期内容深耕;
坚持每天固定频次输出优质原创,从不急于晒数据、搞推广,只是默默把“内容价值”当作唯一目标死磕。
等到同行还在为短期流量波动焦头烂额时,这些公众号已慢慢成为行业或赛道里的标杆,拥有了不可替代的用户粘性和变现底气。
三、向内求:掌控命运的唯一路径
如何成为这样的“平静的狠人”?答案很简单:学会“向内求”。
《天道》里丁元英讲过一个扎心的真相:大多数人惯“向外求”——等资源、要机会、靠别人。
遇到问题先抱怨环境不好、运气太差、别人不配合,却从不问自己:“我能改变什么?”
这种思维像无形的绳子,把人困在“受害者”的角色里。而平静的狠人,早就切换到了“向内求”模式。
向内求,是承认“我是自己命运的第一责任人”。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里的“心中贼”,就是我们对外界的依赖、对困难的逃避、对结果的执念。
而同为明朝著名人物的张居正,则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平静的狠人”,他也将"向内求"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严嵩父子权倾朝野、朝局黑暗之时,他没有选择以卵击石的硬碰硬,而是以称病归乡的方式主动退隐。
这并非怯懦,而是一种深谋远虑的"平静"。他深知在实力不足时,保存能量、潜心积累远比无谓的对抗更重要。
在长达数年的蛰伏期里,他远离权力中心的纷扰,将全部精力投向对时局的洞察和改革方略的构思。
这段向内深耕的岁月,让他得以蓄积足够的智慧和力量。
待时机成熟重返政坛后,他便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行"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改革,展现出"狠"的决断与魄力。
正是这种先内求、后外发的智慧,让他最终成为主导"万历新政"的一代名臣,真正做到了"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道德经》有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有力量,而能克服自身的缺点才是真正的强大。
平静的狠人,本质上是一套成熟的能量管理系统。他们不被情绪左右,不被外界干扰,将所有精力聚焦于自我塑造,持之以恒,终有所成。
往后余生,愿你做一个平静的狠人:不喧哗,自有声;不张扬,自有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
总的来说,我这半辈子过得还算顺利,没有遭遇过那种特别重大的挫折和打击。虽然想想,如果我像一些同事一样,不去创业、不去折腾,只在大厂里安安稳稳干半辈子,现在大概也接近财务自由了。但问题在于,我很多方面能力并不算突出,却偏偏有想法,喜欢折腾。于是小小的公司折腾了一圈,最后其实也没捞到什么。
本来房地产市场也是可以折腾的,但我始终对它有很深的不信任。单纯从“博傻”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房市的博傻成分比股市还要重。原因很简单:买房动辄上百万,一旦下场,就很难抽身。比如一套三百万的房子,你付一百万首付,那你几乎把全部资金都压上去了。价格要是下跌,你就显得极为被动,因为你手里只有这一个标的。作为普通人,房子当然有居住属性,但这些年更多体现的却是金融属性。问题是,在这个金融属性上,你只能买这一套房,赌它上涨。
股市就不一样了。先不说股票可以做空,单单是流动性和分散性就强得多。你可以买三只、五只股票,每只买一点,情况不对可以随时卖掉,资金进退自如。相比之下,股市的灵活性和安全感都比房市要好一些。
当然,房市和股市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我之前已经谈过不少,这里就不展开了。
2
刚才回想起来,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以前我总想着房价跌、股市涨。这样我没买房子,却买了股票,股市一涨,我的经验又丰富,再加上上班还能赚钱,双重复利叠加下来,财富增长就会更快。等我财富涨到一千万的时候,拿三百万买套还不错的房子,剩下七百万继续复利增长,多好。
结果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现实是房价暴涨,股市倒没说暴跌,但就是阴跌,或者被主力耍得团团转,完全和我当初的设想反过来。好吧,那到了现在,房价明显不行了,股市看起来很热闹,表面上看我当初的预期终于等到了,可是股市在涨,我的持仓股却没啥动静。这就很尴尬,相当于原本双倍的快乐,一下子变成只有单倍,甚至还不如单倍的快乐。
如果房价稳住甚至小涨,但股市涨得更猛、我的持仓也跟着上涨,那我当然很爽。房价涨了无所谓,我不买房,多花点钱租房就行,市值照样能往上爬。但现实是,我不得不承认:认知更深、经验更足、策略更完善、资金管理更合理,并不等于收益率就能更高。这些努力短期内体现不出来,更多体现的是稳定性,而不是拔高收益率、获取暴利。
这一点我其实看得还算冷静,也算清楚。只是现在行情和我的策略风格不匹配。遇到这种情况,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就是熬。就像海鸥以前在论坛里常说的那句话——“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很有感触。或者像我前两年常说的:“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也是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当下。
其实这跟我早上提到的“感受到自己活在当下”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时间维度上有错配:一个是活在当下,另一个是放眼未来,但仍然立足当下。这两者并不冲突。哲学层面的东西我不多说,毕竟我也不是专业的,怕用词不当。回到关键问题:当我的策略和市场不匹配的时候,我要做的就是坚持。坚持内心,也坚持策略,耐心等待,等风吹到我这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