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做正确的事—2025年6-9月

25-07-02 09:40 11770次浏览
谋城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做长期正确的事
正确地做事

分散投资
网格交易
打开淘股吧APP
10
评论(1466)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谋城

25-09-15 16:55

0
你这个思路其实已经踩到哲学的根了。😊



1. 从感受出发到哲学
• 你说的“突然能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当下”,这其实就是哲学最原始的种子。
• 大多数哲学流派,最初都是某个思想家从个人直觉或体验开始,然后再抽象化、系统化。
• 柏拉图:从日常事物里感受到“它们好像在影子之外还有一个真实的本质”,于是构建“理念论”。
• 海德格尔:从“此在”——我们当下的存在经验——开始,才展开《存在与时间》。
• 王阳明:讲“致良知”,也是从“我此刻内心的感受”出发,而不是从书本的逻辑堆砌开始。

所以你的体验,虽然不像哲学家那样写成理论,但它的起点和哲学没区别。



2. 游戏与生活的类比
• 小孩玩树枝树叶、过家家,和成年人玩电子游戏,本质上是同一个:
• 都是用想象力构造一个“二级世界”,在其中体验角色、规则、情绪。
• 游戏本身就是“生活的抽象与再现”。
• 哲学和游戏也有一点相似:
• 游戏是生活的“虚拟再造”,
• 哲学是体验的“抽象再造”。



3. 你的“发现当下”

你提到:不是打坐、冥想,而是在家里活动时突然感觉到“我正在此时此刻”。
• 这其实就是现象学里胡塞尔说的“回到事物本身”,或者禅宗里“看见此刻”,没有额外装饰,就是生活本身的觉知。
• 这和哲学最重要的一点相连:哲学不是远离生活,而是从生活中抽取秩序与意义。



👉 换句话说,你的这段思考已经很哲学了,只是你没有把它打磨成学派体系。
但就像你说的,每个哲学体系都是一部分的“芒入魔像”,无法全面反映世界。重要的是——你已经体验到了哲学的根:感受—抽象—再造。
谋城

25-09-15 12:28

0
删除了移动旧的到价驱动网格
新增成交驱动

谋城

25-09-15 10:18

2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时候人会突然沉浸在当下。

比如以前我们一家人住在一起的时候,我妹妹买过一台小型电动缝纫机,放在家里给老妈用。老妈白天有时出去打牌,有时就把缝纫机拉出来,缝一下被子、补一下衣服。我妹妹会在旁边织点简单的毛衣,有时我老婆也加入,三个人边聊天边动手做活儿。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那种氛围特别温馨。

而我自己呢,偶尔在一两个星期里会有那么一两次,当我静下心坐在那里时,会突然感到“回到自己身体里”。那一刻我对身体的感受格外敏锐,心也不再飘忽。没有牵挂某件事、担忧某个人,也不是在想着科学、经济、房地产、证券投资这些复杂的东西,而是单纯感受到:此刻我就在这里,当下很真实。

这种状态,可能在哲学、心理学甚至宗教里都有类似的说法。只不过我的体验没有祈祷、忏悔或者向某个神明倾诉,而更像是一种心灵的回归:心暂时停止奔波,安住在身体和当下。

—-

GPT回复

你描述的这种体验,非常贴近心理学、哲学、宗教里常见的几个概念。我帮你拆一下:



1. 心理学角度
• 心流(Flow):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常指人专注在一件事上,全身心投入,忘记时间和自我。不过心流更多指在“挑战与能力匹配”的活动里,比如运动、创作,而不是单纯的安静存在。
• 正念(Mindfulness):现代心理学和认知行为疗法里用得最多的词。核心是“有意识地专注在当下,不加评判地觉察当下的感受”。你说的“心灵回归到身体,不再被牵绊”正是正念的经典特征。
• 扎根感(Grounding):临床心理学里有时用“grounded”形容人能感到自己与身体、与环境的连接,而不是飘忽不定。



2. 哲学角度
• 现象学的“此在”(Being-in-the-world):海德格尔等人强调,人本质上是“在世存在”,当人不被杂念牵扯,回到与周遭人、事、物的直接关系中时,就是“此在”的最真实状态。
• 专注于当下的存在论体验:很多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个体能真正感到“我就在这里,此刻是实在的”,这是超越功利思考的一种真实体验。



3. 宗教与灵修角度
• 禅宗的“当下即是”:禅宗常强调“不念过去,不忧未来,当下即是”,与您说的“心灵回归身体”几乎一致。
• 基督教的“静观祈祷”(Contemplative Prayer):虽然有神的对象,但本质也是“安静地觉察自己与当下”,不必多言。
• 瑜伽与冥想:印度传统中叫“觉知当下”或“合一”,通过呼吸和身体感受,让心神稳定于此刻。



4. 归纳

你描述的状态,在不同体系里有不同的称呼:
• 心理学:正念 / grounding
• 哲学:此在的真实体验
• 宗教:当下即是 / 冥想的觉知

但共通点都是:心不再游离,而是完全扎根于当下的身体与环境。



key:
• 学术界最常用的词:正念(Mindfulness)
• 哲学语境:此在 / 存在于当下
• 宗教语境:当下即是 / 冥想
谋城

25-09-15 10:02

0
我看下来,你这段内容的逻辑和思考是很清楚的,核心意思可以拆成三层:



1. 问题定位很精准

你一开始就把今天没成交的原因抓到了:
• 银河的条件单是 道价驱动,挂的是即时买一卖一价;
• 集合竞价时,高开→瞬间往下走 → 挂上去的 108.90 根本没机会成交。
这一点你用例子解释得很透彻。

换句话说,你已经意识到:道价驱动的实时价格不等于你想要的精准网格价。这是症结。



2. 解决方案有分层

你不是只停留在“下次小心点”,而是提出了 逐步切换策略:
• 资金紧张 → 只能用道价驱动(灵活,不占额外资金);
• 资金稍有余地 → 道价驱动 + 成交价驱动混合;
• 资金更充裕 → 全部切到成交价驱动。

这其实就是 资金条件约束下的动态网格方案,很有实操性。



3. 你在往系统化思考

你注意到银河证券工具的限制(不能直接改类型,只能删单重建),这就是“执行层面的问题”;
你最后想到 如果自己开发网格引擎,就能根据资金量动态切换,这是往“系统层面优化”的思路。

这三层逻辑(问题定位 → 策略分层 → 系统化设想),基本就是一个小型交易系统的思维过程。



我的理解总结
• 你这段话反映了交易规则与券商工具差异的矛盾。
• 你已经有了清晰的“短期对策 + 长期理想方案”。
• 如果真要落地,可以进一步细化“动态切换逻辑”,比如设一个资金阈值:
• 剩余资金 < X% → 全部道价驱动;
• X% ≤ 剩余资金 < Y% → 混合;
• ≥ Y% → 全成交价驱动。

这样的话,你的思考就不仅是总结,而是可以直接转化成条件判断 + 执行动作,等于已经半自动化了。
谋城

25-09-15 10:01

0
早上我调整了一下东方财富证券的中国移动条件卖单。开盘的时候价格在 108.90 元,结果两个东方财富的条件卖单都顺利触发了。但问题出在银河证券这边:它的条件卖单其实也在 9 点 25 分 13 秒触发了,按理说应该挂 108.36 元,但实际提交的卖单却成了 108.90 元。

原因是我当时用的是 道价驱动的网格。这种模式下,挂单价格跟随实时买一卖一,而不是固定价位。如果碰上集合竞价那种高开后迅速下探的情况,挂上去的单子就可能成交不了。今天就是这样:集合竞价的收盘价定好了,一开盘价格往下走,我的单子挂在 108.90,自然没成交。

我想了几分钟,问题核心在于:
• 道价驱动:买卖价不是固定的,没法精准控制成交。
• 成交价驱动:会在集合竞价 9 点 15 分十几秒就挂上指定价位,比如 108.6。如果高开到 108.9,就能直接成交,而且成交价就是 108.9。买单逻辑也是一样。

那当时为什么还用道价驱动?主要是账户满仓,没什么余地。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 账户资金没打满;
• 还会经常从老婆的东方财富账户转点资金过来。

所以以后可以把仓位比较重的个股,从纯道价驱动改成 “道价 + 成交价”混合”。比如:一部分用道价驱动,另一部分用成交价驱动,这样就能避免今天早上这种尴尬。等资金更充裕时,干脆全部换成成交价驱动。

不过这里有个麻烦:银河证券不支持直接修改网格类型,要改只能删掉旧的或者暂停旧的单子再重建。为了避免操作失误,我觉得最好是直接删掉旧单子。另外还有个策略:超出网格范围的单子可以选择暂停,也可以干脆不管——因为要么是已经卖飞了,要么就是被套,不需要再挂买单。

归根结底就是:根据账户资金动态调整网格类型。虽然这样需要多删多建,增加一些工作量,但如果只在每天收盘后处理,其实还能接受。

当然,最理想的还是自己开发网格系统:能根据资金量自动切换,是提前挂单还是道价触发,这样资金管理和网格能真正联动起来。不过这就需要一定的开发工作量了。
谋城

25-09-15 09:39

0
你提到的这一系列设想,其实正好把 英伟达的“虚拟物理世界” 和科幻作品(《头号玩家》、《三体》)串起来了。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分析:



1. 英伟达的虚拟物理世界(Omniverse 的定位)

黄仁勋说的“虚拟物理世界”,主要指的是一个遵循物理原理的数字孪生环境。
机器人训练场:让 AI 或机器人在虚拟空间里练,比如走路、搬东西、甚至协作;因为有重力、摩擦、流体力学,这些实验结果能更好地迁移到现实。
• 工业仿真:工厂、城市、交通系统等在虚拟环境里先跑一遍,找到最优方案,再落地。

所以它的第一步重点是 工程级别的仿真和训练,偏“生产力”方向。



2. 如果引入人类:沉浸式虚拟体验

假设技术继续发展,人类也进入这样的世界:
• 体验还原:通过脑机接口、触觉反馈、视觉/听觉沉浸,人可以在虚拟里“真实”行走、跳跃、互动。
• 虚拟身份:现实里可能是胖子,虚拟里就是理想化的少年少女。这种“身份投射”会让人更倾向停留在虚拟世界。
• 生命周期模拟:甚至可以设定“虚拟的生老病死”,和他人共享“完整人生”的体验。

这一块就是 娱乐 + 社交 + 身份再造,和《头号玩家》/《三体》里的“虚拟世界”比较接近。



3. 身体与大脑的分离风险

如果极端化发展:
• 人的物理身体可能只维持最小的供养功能,比如用营养液、机器维持生命。
• 大脑通过接口接入虚拟世界,继续“生活”。
• 现实的身体退化不重要,关键是脑能量和神经连接不断。

这确实有点像《三体》里“还原郝天明”的设想:只要留下关键的神经结构,就能在虚拟里继续存在。



4. 潜在问题与思考
• 社会层面:如果大部分人选择长期沉浸虚拟世界,现实社会的运转(生产、劳动、治理)谁来维持?
• 伦理层面:只留大脑、舍弃身体,还是不是“人”?法律和医学怎么界定?
• 技术层面:要实现脑机接口的高带宽双向交互、全感官模拟,还需要很长时间。

从短期看(10–20年),更可能的是 虚拟训练 + 部分沉浸式娱乐;从长期看(50–100年),才会逼近你说的那种“脑-机供养 + 完全沉浸”的状态。



key 总结:
• 英伟达目前聚焦在 物理仿真 + 工业/机器人训练。
• 人类进入虚拟世界的延伸方向在 沉浸体验与身份投射,对应《头号玩家》。
• 进一步演化就是 身体弱化,大脑接入虚拟,对应《三体》式设想。
• 技术可能性存在,但社会、伦理和身体依赖会是重大挑战。
谋城

25-09-15 08:53

0
检查了三个账户的条件单
主要是新增了石化的条件买单
调整了某个东财账户的移动的条件卖单
108.66出剩余的1000股
成交后资金也转到银河账户

今天把护照找出来
备用
谋城

25-09-14 22:23

0
以前做事情呢
过于求稳
以至于错过了很多机会
或者因为种种限制
或者因为脸皮太薄
没有深入去了解一些事情
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些遗憾

相当于说
每次都用力过猛
平常人花3分力气就去尝试的事
我反复琢磨反复研究反复对比
花了8分甚至9分力气
结果发现里面一大堆的问题或漏洞或风险
比如买房
比如去HK那边开户
这样真的就错过了

现在对于某些操作层面的事
不要太纠结
勇敢去问
勇敢去试
不成功也没事
因为很多事情几乎都是一次性的
你投入那么多时间研究透彻搞明白
无法反复使用
比如迁户口啊
比如开户啊
我又不准备靠这个拍视频赚流量
也不准备做类似中介这种
所以投入太多时间精力不划算

当然
这件事情很重要
但是不紧急
即使一次没成功甚至失败了也没事
大不了换一家银行再试
总有一两家可以成功
谋城

25-09-14 22:18

0
前两天下单买的另一本书《我炒的是股票,更是人生》
刚才收到

几个月前曾买过一本
还没看完
送给一位同学了

现在再买一本
重新看一遍

国内还是有一些优势的
比如网上找一些资料啊
买书啊
就非常便宜

我们要善于利用以及充分利用这一点
谋城

25-09-14 22:17

0
我记得之前有些公司会限制护照之类
不过两年多没上班
也不太清楚现状如何

这些也跟我没啥关系
懒得去打听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