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做正确的事—2025年6-9月

25-07-02 09:40 11769次浏览
谋城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做长期正确的事
正确地做事

分散投资
网格交易
打开淘股吧APP
10
评论(1466)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谋城

25-09-16 10:34

0
我刚咨询了招商永隆客服,确认申请虚拟卡后,可在APP上进一步申请实体卡,且申请实体卡要求是一卡通,我怀疑自己要办的大概率就是这类;另外,APP里还支持选择顺丰邮寄实体卡,这种方式很方便,我觉得挺棒的,整体流程比较省心。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现金,打算到时候试试能否在机器上直接存款,不过目前还不确定,也可能后续主要靠转账,具体到时候再看情况。

早上吃完早餐后,我去电信补办并更新了手机卡——因为我的电信卡是2019年之前办的,在香港用不了漫游和上网,既打不了电话也连不了网,更新后就没问题了。工作人员还提醒了两个关键信息:

• 由于深圳福保片区靠近香港,人在深圳时若开启漫游,可能会误触发香港地区的费用,很不划算。所以建议去香港前在深圳开启漫游,回来后立刻关掉。

• 香港上网方面,若只停留半天或一天,用系统默认扣费更合适,1兆1元且单日封顶20-25元;若停留时间较长,比如选三天30多元的套餐,性价比会更高。

招商永隆那边,在客服协助下我查到了申请进度,刚才已经把地址对账单等银行材料作为附件上传,后续只需带一份8月份的账单即可。不过还需要选定一个分行地址,我暂时没确定,打算明天下午再选好招商永隆的网点,然后过去办理。
谋城

25-09-16 09:51

0
我刚给前公司的同事打了电话,他目前在谷歌和苹果平台开发手机游戏。意外的是,他收款用的竟然是大陆账户,我之前一直以为他用的是香港账户。

不过他也提到了两个问题:

• 收款时效非常慢。

• 收款手续费偏高。

所以他通常会设置一个收款门槛,比如累计到150美元或更高金额时,才申请结算。

由此可见,做海外自媒体其实不一定非要开通海外银行卡,像我同事这样用内地银行卡,同样能收到美元款项。
谋城

25-09-16 00:58

1
刚才我特意问了一下豆包,关于去香港漫游的事。他说只要开通就可以,但有个前提:手机卡必须是 2020 年以后的,新卡才支持香港漫游。2020 年之前的老卡是不行的,需要去营业厅换。

我赶紧登录中国电信的 APP 查了一下,发现我的卡确实是 2019 年办的,当时还是从移动那边携号转网过来的。所以你看,还没去香港就先折腾出一堆事情。好在提前查了下,不然到时候可能就麻烦了。明天打算去营业厅换张新卡,顺便把港澳通行证的签注也更新一下。

不过招商永隆这边就有点离谱了。我昨天才提交了资料,操作完还收到了招商永隆系统发来的短信确认。但今天在 APP 里查办卡进度的时候,居然显示“没有申请信息”。这就有点夸张了。
谋城

25-09-15 23:30

0
一、平台定位与用户群体1. 迅投QMT(Quantitative Market Trading)
定位:面向专业机构与高净值客户的旗舰级量化系统特点:支持高频交易(Tick级数据响应),适合算法交易、程序化套利提供丰富的API接口(Python/VBA),兼容复杂策略开发支持多账户同步管理,满足机构资金分仓需求适用人群:私募基金、专业量化团队、资金规模较大的个人投资者
2. 恒生Ptrade
定位:券商定制化量化工具,主打中低频策略特点:与券商交易系统深度整合,开户即可使用(需券商支持)提供可视化策略编辑器,降低编程门槛支持Python二次开发,兼顾灵活性与易用性适用人群:普通个人投资者、进阶量化爱好者3. 掘金量化(JoinQuant/MyQuant等)
定位:第三方开源量化平台,强调社区生态特点:提供免费历史数据和回测引擎,适合策略验证支持多语言(Python/C++),兼容复杂模型用户社区活跃,共享策略代码和研究成果适用人群:量化新手、学术研究者、中小型策略开发者 

~~

三、选择建议:如何匹配需求?
1. 高频/机构用户 → 优先QMT
优势:极低延迟、复杂订单支持、多账户管理
注意:需承担较高年费,且需自行解决服务器部署问题。
2. 普通个人投资者 → 尝试Ptrade
优势:零成本接入、券商合规保障、操作简便
注意:部分券商限制策略复杂度(如不支持T0回测)。
3. 策略研究者/学生党 → 掘金量化
优势:免费学资源、社区支持、灵活回测
注意:实盘需额外对接券商,数据延迟可能影响策略效果。
四、未来趋势:量化平民化与AI赋能
当前三大平台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势:

QMT :持续深耕机构市场,近期推出“智能算法工厂”服务,提供AI驱动的策略优化;
Ptrade:通过与更多券商合作扩大覆盖面,新增“AI策略超市”降低使用门槛;
掘金量化:强化社区生态,推出“策略共享经济”,用户可交易策略代码获取分成。

~~

看来我比较适合 Ptrade , 条件单比较多
谋城

25-09-15 23:10

0
已检查条件单
明天将老婆账户的10.9万左右转到银河
按计划逐步推进

jincyy

25-09-15 18:29

0
是的,坚持内心,等风来!
谋城

25-09-15 18:14

0
刚才想起以前看过石铁神写的《物虚笔记》,那本小说带给我的震撼挺强烈的。我就借用一下“物虚”这两个字来表达。很多时候我的思维和想法有点天马行空,甚至显得有些散乱。但我觉得这不算大问题。对生活、交易、旅游、美食等等保持敏感,我认为是好事。只是这个敏感不能过度——一方面要保持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也得在其他事情上达到一定的成熟,不能像学生考试那样偏科。

我们上学时总觉得所有问题都有正确答案,甚至有标准答案。但毕业后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连问题本身的定义,不同人都可能不一样。即便对同一个问题大家理解一致,因为利益、教育背景、家庭环境、学识差异,每个人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可能完全不同。而且每种方案各有利弊,没有完美无缺的,往往只能在权衡取舍中做决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选择伴侣。撇开同性恋不谈,纯粹异性之间的伴侣选择,其实也是见仁见智。很多人稀里糊涂地结婚、离婚,或谈了一个又一个恋爱,自以为很清醒,其实也犯了不少错误。另一些人同样稀里糊涂,遇到一个觉得还可以的人就过下去。虽然没反复权衡比较,但他们能安安心心过日子。可能少了爱恨情仇的戏剧化,但至少平平淡淡,不至于在感情上受到巨大创伤。哪种方式更好,其实很难说。

这让我想到,我有时搜电脑壁纸,会看到各种风格:摄影、二次元、数学分形、AI 绘画……同是油画,还能分成十几种不同类型,更别提其他门类。最终该选哪种,并没有标准答案。很多时候,运气也很重要。比如正好遇到一个契合的人,一见钟情,这确实存在,但落到普通人身上的概率不大,也只能说是一种遗憾。

不少文学作品,尤其是爱情小说,很少会从概率角度来讨论这些,更多是用感性语言去描写心里的感触。如果让我现在再去看这类小说,大概率是看不下去的。但这不妨碍别人去欣赏。
谋城

25-09-15 18:04

2
刚才回想起来,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以前我总想着房价跌、股市涨。这样我没买房子,却买了股票,股市一涨,我的经验又丰富,再加上上班还能赚钱,双重复利叠加下来,财富增长就会更快。等我财富涨到一千万的时候,拿三百万买套还不错的房子,剩下七百万继续复利增长,多好。

结果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现实是房价暴涨,股市倒没说暴跌,但就是阴跌,或者被主力耍得团团转,完全和我当初的设想反过来。好吧,那到了现在,房价明显不行了,股市看起来很热闹,表面上看我当初的预期终于等到了,可是股市在涨,我的持仓股却没啥动静。这就很尴尬,相当于原本双倍的快乐,一下子变成只有单倍,甚至还不如单倍的快乐。

如果房价稳住甚至小涨,但股市涨得更猛、我的持仓也跟着上涨,那我当然很爽。房价涨了无所谓,我不买房,多花点钱租房就行,市值照样能往上爬。但现实是,我不得不承认:认知更深、经验更足、策略更完善、资金管理更合理,并不等于收益率就能更高。这些努力短期内体现不出来,更多体现的是稳定性,而不是拔高收益率、获取暴利。

这一点我其实看得还算冷静,也算清楚。只是现在行情和我的策略风格不匹配。遇到这种情况,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就是熬。就像海鸥以前在论坛里常说的那句话——“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很有感触。或者像我前两年常说的:“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也是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当下。

其实这跟我早上提到的“感受到自己活在当下”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时间维度上有错配:一个是活在当下,另一个是放眼未来,但仍然立足当下。这两者并不冲突。哲学层面的东西我不多说,毕竟我也不是专业的,怕用词不当。回到关键问题:当我的策略和市场不匹配的时候,我要做的就是坚持。坚持内心,也坚持策略,耐心等待,等风吹到我这边来。
谋城

25-09-15 17:56

0
明白了 👍
我这次只做润色,不再输出查询结果。下面是你最近这几段(大概二十分钟内的几条)都润色过的汇总版,方便你直接复制粘贴到论坛:



1. 关于电脑开机速度和古人智慧

我记得二十多年前,电脑从开机到真正进入 Windows 系统,如果不算输入密码的时间(有些系统可以设置免密码登录),机械硬盘一般要十五秒到四十秒。后来固态硬盘出现了,虽然 Windows 系统本身越来越庞大,但开机速度却缩短到五到十秒,有些甚至更快。可以说,一方面软件规模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固态硬盘直接把开机速度带来了质的提升。

这让我联想到,很多人喜欢把古代某些人吹捧得像神一样。但要是真放到现在,其实远远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厉害。确实比普通人强很多,但绝对达不到“神一般”的水平。问题是,我们对古人的认识往往依赖文字资料、故事流传这些间接途径,很多时候只是“以为自己理解”,实际上差得很远。

从学术和科技角度看也一样。现在随便一个物理学家,放在一百多年前,基本上都能碾压当时的普通同行。这很正常——我们始终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走。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就像我今天看到的一个视频,讲所谓“中国人迷信的十个古老谚语”。其中第一个就是“古人更有智慧”。有些视频一开头就说:你看古代人的中医、风水、命理,哲学思想,再加上各种能工巧匠,比如木榫结构,然后马上拔高一大截,说现代人都做不到,古代人多么牛、多么厉害。

这种说法我基本都是直接滑过去,实在看不下去。如果真那么厉害,为什么没在全世界推广?如果真那么厉害,中国现在建房子怎么还是清一色的砖瓦和混凝土结构?



2. 关于货代生意与股市的联想

周末的时候,老婆跟我说,他们因为前段时间台风的原因,货代公司普遍收到了船公司的通知,有些船要延期十天。结果甲方那边坐不住了,要求他们马上拿出更新的解决方案。意思就是,如果某条船延期,就得赶紧切换到其他船,联系别的船公司。

他们最后出了 A、B、C 三个方案,大体思路就是:不同的方案各有利弊,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得多加一些货运代理费,说白了就是要多花钱。可甲方那边又不干,三个方案都嫌弃,最后还是推回来说——“你们自己想办法,反正别让我加钱”。

听完我也觉得挺无奈的。一方面,现在生意确实不好做,上下游结算压得死死的,价格低、利润薄,赚钱越来越难。另一方面,我又联想到最近股市里的持仓表现,心里也怪怪的。股市交易里面有很多悖论,我越来越能体会到:并不是说你经验丰富、认知深刻,操作也算得上过关,就一定能稳定地从市场上赚钱。有时候你还是会亏钱,就连巴菲特也有三四个年份是亏损的。

我尤其好奇,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时候,《时代周刊》还是《华尔街日报》有过一篇调侃巴菲特的文章,标题大意是“巴菲特,你怎么了?”。当时的意思就是说:巴菲特老了,跟不上时代,不愿意投那些高科技股、网络股,所以业绩在吊车尾,你还好意思自称股神吗?我很好奇巴菲特当时是怎么回应的,他是正面解释过,还是说只是一笑了之?



我查了一下,关于巴菲特在 1990 年代末期(tech 泡沫时期)被批评“跟不上时代”“不投科技股”,他的回应和说法确有据可查。下面我给你整理一下事实 + 摘要 +我的看法。



一、巴菲特当时的公开回应/态度
1. “I don’t have to bet on technology companies”
在 1999 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年度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就曾说,他更愿意投资可口可乐这类他理解而且稳定的企业,而不是那些科技公司,比如微软那种。他并不是说科技股票肯定不好,而是说他不需要去赌这些成长很快但不确定的科技公司。 
2. “Circle of competence”(能力圈)原则
他坚持自己投资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也就是说,他只投资自己真正理解、能够评估其商业模式、利润构成、竞争优势和风险的行业。他认为科技股很多看起来很诱人,但估值已经很高且未来不确定性大。 
3. 警告科技板块估值过高 / 泡沫风险
在 1999 年,巴菲特不仅在言辞上表明不追淘儿,还在多个场合警告过科技、互联网类公司估值已经脱离了实际盈利能力。比如他说有很多科技公司基于未来盈利做估值,市场预期非常高,但这些盈利预期很多是无法成立的。 
4. 他被批评时保持耐性 / 不急于回应炒作
在媒体(比如 Barron’s)有“What’s Wrong, Warren?” 这类批评文章的时候,巴菲特并未急于去对个别批评做情绪化反驳。他基本上保持了自己一贯的投资原则,继续用长期和价值投资视角观察市场。市场后来科技泡沫破掉,巴菲特的方法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验证”。 



二、具体例子 /引述
• 在 1999 年的股东大会中,他说:“我不必去押科技公司。”(“I don’t have to bet on technology companies”)强调,他愿意牺牲可能的高回报换取更确定、更可预测的回报。 
• 在 The Motley Fool 的一篇文章里,引用他当年说:“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行业。重要的是知道哪些行业你真的了解,哪些是不了解。”这是他解释为什么科技股他少碰的一个核心理由。 
• 他在 Sun Valley 的演讲中也提到,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在市场上估值很高,但这些估值是基于假设未来盈利极好,而很多公司未必能兑现。 



三、总结 /我的看法
• 所以可以说,巴菲特当时确实有回应,并且他的应对并不是回避批评,而是用他的方法论(价值投资 + 只投自己理解的行业 +估值和风险控制)来“静待事态发展”。
• 面对媒体说他“跟不上时代”“错过科技股”的批评,巴菲特并没有硬碰硬地说“你错了”,而是说“我的策略是什么”“为什么我坚持不投那些科技股”“我的预期如何”,以理服人或就是交由时间证明。
• 而历史确实在后来某种程度上验证了他的判断:科技泡沫破裂后,很多高估值但盈利不稳定或根本未盈利的互联网公司崩跌,而他持有的稳健公司表现的波动较小,风险回报比较稳定。
谋城

25-09-15 16:58

0
我发现
只要我不唱空
不发
那么房价就不会降

最近房价也只是微跌而已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