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色后的版本如下(保持口语化,但理顺层次,重点突出):
⸻
刚才去港式餐厅吃饭,点了一份台湾卤肉饭。想起以前在大连上班时,我经常点这道菜,因为那时候的台湾卤肉饭里除了卤肉,还有一个大鸡腿。虽然一碗要十二、十三块,在当时算不便宜,但我刚毕业,觉得挺值得。那时候的卤肉切成大小不一的肥瘦相间的块,油也多,拌着饭吃特别香。
可人到中年就不一样了,现在基本上把肥肉部分挑出来,只吃瘦肉。倒不是说不好吃,而是身体接受不了太油腻。
这家餐厅菜单里经常写着“新品”或“上新”,让我挺好奇。厨房面积不大,我估计很多菜都是
预制菜。预制菜最大的问题有两个:
	1.	原材料本身 ——如果一开始就选差一点的食材,再靠大量调料、防腐剂去掩盖,吃起来肯定不靠谱。
	2.	保质期过长 ——中央厨房的东西本来周转快,没必要搞成二十四个月。三到六个月应该是极限了。
我只是打个比方,比如防腐剂的量和保质期成正比,保质期 24 个月就要用一倍的量,如果缩短到三个月,只需八分之一。虽然这未必完全科学,但说明了问题:保质期太长,背后一定有门道。
更何况现实中还会出现“偷换标签”。像前几天我在外面看到一家生鲜超市,晚上八九点钟,店员就把没卖掉的肉撕掉原包装,再拿出来卖。所谓的“不卖隔夜菜”,结果标签一撕,货又成了“新鲜”的,这就很讽刺了。
另外,刚才还收到了香港招商永隆的短信,说我的开户资料不完善,让我赶紧用手机 APP 登陆查看。进去一看,居然是说我填写的“月收入 8000–30000 港币”需要提供证明。我就无语了,这个还要什么证明?
更离谱的是,我资料填得那么多,审核到最后才告诉我有问题。明明系统在我提交时就能识别出来,直接提示要补材料就行,非要拖到我临出发的前一天才提醒。要是真想嫌麻烦干脆别提供开户服务算了,何必搞得这么繁琐?而且后面还要五十万港币门槛,难道不应该在流程上更友好一些吗?
更奇怪的是,他还额外问了两个问题:
	•	一是是不是“弯弯那边的居民”,这也太扯了,我明明给的是大陆身份证和港澳通行证,和弯弯完全没关系。
	•	二是是不是某家特定公司的职员,更是莫名其妙。
算了,也只能等他们继续审核吧。
⸻
简短点评
	1.	饮食体验:年轻时追求味道,现在更在意健康,心态和选择都在变化。
	2.	预制菜问题:食材质量和保质期是关键,营销再多也掩盖不了根本。
	3.	银行开户:流程复杂,缺乏透明度,最后时刻才抛出问题,体验很差。
	4.	共通点:不论餐饮还是金融服务,如果只想着流程和形式,不从用户角度出发,最终只会让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