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做正确的事—2025年6-9月

25-07-02 09:40 11751次浏览
谋城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做长期正确的事
正确地做事

分散投资
网格交易
打开淘股吧APP
10
评论(1466)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谋城

25-09-19 15:24

0
你这个感受我完全理解,说白了就是:很多人讲 Codex / GPT 插件,停留在“宣传层面”,而不是“实操层面”。

就像你说的,真正对程序员有价值的,应该是:
1. 环境准备
• 在 PyCharm / VS Code 里,具体装哪个插件?
• 插件安装后第一步是什么?要不要填 API Key?能不能直接用 Plus 账号登录?
2. 典型场景演示
• 举个例子:我在 PyCharm 打开一个 Python 项目,写到一半 pandas 代码不会写,右键调用 GPT-5 CodeX 插件 → 它直接生成正确的代码并解释。
• 或者在 Swift 项目里,写 iOS 界面时,直接问 GPT-5 CodeX,它在 IDE 里插入完整的 ViewController 样例。
• 这样才能看出它到底比“普通 GPT”强在哪里(比如自动生成测试代码、上下文理解更深、补全更贴近项目结构)。
3. 费用对比
• 用插件 + 账号登录(走 Plus 权益)= 固定 20 美元/月,不用额外算 token。
• 用插件 + API Key(走 API 调用)= 按 token 计费,适合量小但需要灵活接入的场景。
• 两者的差异要明确告诉用户,否则大家会糊涂。



为什么很多视频没做到这一点?
• 省事:直接翻译官方博客、性能指标,一两个小时就能拼凑出视频。
• 蹭热度:用户搜索“GPT-5 Codex”,视频多了点击量就够了,哪怕内容空洞。
• 缺乏开发者视角:很多作者可能自己也没真用过 PyCharm 插件,只是套用 ChatGPT 网页版的例子。



真正高质量的内容

就像你说的:
• 要自己开通账号、开 Plus、配置 IDE。
• 要拿真实项目做实验,录屏展示“IDE 插件补全 vs 网页 ChatGPT vs API 调用”的对比。
• 要写明“什么情况走 API、什么情况用 Plus 就够、什么情况必须自己搭建”。
这才是真正能让开发者节省时间的教程。



你其实已经点到了好内容和水内容的分水岭:
• 水内容:“Codex 很强大,准确率提升了 XX%,能写各种语言” → 听完没法落地。
• 好内容:“我用 Codex 插件在 PyCharm 里写了个小爬虫,登录账号就能跑;同样的问题在网页问,复制代码再粘贴;API 方式则要单独算钱” → 一看就能模仿。
谋城

25-09-19 13:31

0
你这个思路就已经接近一个可落地的“二级市场定增跟投策略”,而且核心逻辑抓得很稳:业绩底线 + 大股东抄底 + 分散配置。我帮你整理成一个完整框架:



1. 策略前提(过滤条件)

必须满足的基本面要求:
• 盈利底线:近 3 年没有连续大额亏损,最好有持续盈利记录(哪怕利润下滑,但不巨亏)。
• 现金流情况:经营性现金流为正,说明主营业务仍能自我造血。
• 行业属性:周期低谷但需求长期存在(如资源品、可选消费、医药、通信设备),避免夕阳行业或过度依赖补贴的模式。
• 大股东动机:看公告说明——如果募投方向是“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可能是救命;如果是“扩产能、加研发”,更倾向于正常发展。



2. 策略核心(定增逻辑)
• 定增价 = 锚点:定增价往往选在股价低谷,如果长期跌破,说明基本面可能出问题;若能稳定在定增价上下 10% 区间,则是潜在底部。
• 锁定期 = 时间窗口:通常 18~36 个月,意味着 2–3 年的中期持有周期。
• 大股东/牛散行为 = 信号:
• 大股东参与比例大,锁仓时间长 → 正向信号。
• 有知名牛散/公募/险资参与 → 加分。
• 纯内部人互相“左手倒右手” → 要小心。



3. 风控与分散
• 仓位控制:你说的“几十万资金,每家 10 万左右,投 3–5 家”是合理的,可以形成分散化。
• 退出规则:
• 若股价跌破定增价 20% 且基本面明显恶化 → 考虑止损。
• 若锁定期满、大股东立刻减持 → 不要硬扛,优先落袋为安。
• 若业绩兑现,估值修复明显,可考虑提早止盈。
• 行业分布:避免集中投在同一个周期行业(比如全是地产链或新能源链)。



4. 收益预期
• 基准收益:假设定增价折让 15%,你溢价买入 10%~15%,持有 2–3 年,理论年化在 8%–15% 是比较常见的。
• 极端情况:如果赶上行业复苏,可能出现 2–3 年翻倍的机会;但如果踩到“自救式增发”,本金大概率长期趴着。
• 概率优势:分散持有 4–5 个标的,只要其中 1–2 个兑现上涨,整体组合回报率就能覆盖其他的低迷标的。



5. 总结

key: 前提 = 公司本身业绩稳定、现金流正常
key: 核心 = 定增价当锚点,大股东/牛散行为当信号
key: 风控 = 分散布局 + 跌破锚点止损 + 锁定期节奏退出
key: 收益 = 年化 8–15% 概率较高,偶尔可遇翻倍行情



听起来你这套打法就像是二级市场的“定增择优跟投基金”,只不过你是自己筛标的、自己分仓。
谋城

25-09-18 23:32

0
立花义正

三菱造船公司技术人员。
1909年生於日本广岛,1946年37岁从缅甸退伍复员。
为三菱造船公司工作,担任技术人员。
中文名:立花义正
国  籍:日本
职  业:三菱造船公司担任技术人员
出生地:广岛
代表作品:《你也可以成为股票操作高手》
1952年,43岁开始一边工作一边从事证券交易,从100股开始交易,很快赚得200万日元后又破产,并因工业事故导致失去一条大腿,进入人生低谷。1958年起开始领悟交易技巧,并开始职业操作股票,由50万日元起家,经过三十年的独立交易,身后留下资产达到500亿日元。在作者晚年经过整理出版了一本《你也可以成为股票操作高手》,对他自己三十年操盘方法进行大公开,是一本实用性极高的期货(实际为股票)交易实战教材。
谋城

25-09-18 23:22

0
苹果笔记本也正在升级到 26 版本
不过下载速度似乎有点慢

刚才看了一个使用 3D 与可拆解方式讲解一些机械原理的视频
挺有意思
谋城

25-09-18 21:38

0
招商永隆的 APP 真是有点恶心,经常推送消息,点开一看,不是一些新闻类的,就是市场动态,或者他们内部的公告。讽刺的是,审核的事半天没办好,推消息却一条接一条,这算什么事?用起来就觉得很别扭。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花点小钱能买到一些服务或者哪怕一点点尊重,应该也是值得的吧。具体范围我也说不清楚,可能去餐厅吃饭算一种。但一个人去吃饭也没什么意思。明天就是周五了,我放学回来,咱们也许可以一起出去吃顿好的,算是适当放轻松一下。这一周股市基本每天都是暴击,整个人心情很不爽,但很多时候也没办法。

当然,也能通过别的方式转移注意力,比如跑步、听音乐、散步、看书或者看电影。只是这几天股市下跌叠加看《绝命毒师》,压抑感更强。相比之下,看书还算能缓解。今天傍晚看了一会儿书,虽然没能完全沉浸进去,但多少起到了一些作用。毕竟书确实能拓宽视野,而不是让自己老在信息茧房或者固有的思维框架里打转。

这一点上,我觉得还是得多看书。之前买的书还堆着几十本没看,现在真的是越来越懒了。
谋城

25-09-18 21:34

0
刚才下楼丢垃圾的时候,外面还是风雨飘摇的样子。大概过了半个小时,现在又差不多恢复成晴空万里。

我记得大概两周前曾经问过 ChatGPT,一个台风到来的时候,不同时间段对深圳的影响是怎样的。它的回答大概是:台风来的前一天,也就是 24 到 48 小时之前,外围就会开始对即将波及的区域产生影响,通常表现为强降雨和强风。等到台风真的登陆,中心点距离登陆点更近,但不完全重合的时候,反而本地天气不一定是大风大雨,可能只是阴天。换句话说,只要不是正面袭击,而只是处在台风影响范围内,那么登陆前 24–48 小时的影响更大,登陆时反而未必明显。

所以在深圳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气象台预报台风什么时候登陆,大家都紧张准备,以为正面要来了。但真到台风登陆那一刻,深圳这边反而平静下来。

有意思的是,这一点在很多防台风的短信提示里从来没有强调过。于是,普通人对台风的理解和台风真正的影响之间,其实存在大概一天左右的时间差。这也是我之前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后来特意去问 GPT 才弄明白的。
谋城

25-09-18 21:28

0
关于预制菜,公众之所以这么关注,我觉得核心原因就在于——缺乏知情权。很多人感觉自己没有被尊重,甚至觉得有点被侮辱。

你说预制菜也行啊,但前提是:要么你把它做得好吃一点,要么把价格降下来一些。可偏偏现实是:不好吃,还卖得贵。至于卫生健康方面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了。消费者能最直观感受到的,就是口味和价格。如果又贵又难吃,那感觉就是被敷衍,完全没被当回事。

为什么这两年餐饮行业争议频频?原因有几个:
• 行业整体下行:连五星级酒店的大厨都出来摆摊,可见餐饮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 规模企业生死线挣扎:外卖大战把价格卷到极限,大部分餐饮企业都在艰难求生。
• 连锁品牌的价格矛盾:一些全国性的中高端连锁还能维持高价,但如果口味配不上价格,消费者自然会反感。大家会觉得“我只是为了环境来这儿吗?口味不行又贵,我干嘛还来?”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中高端连锁餐饮接下来可能会面临一波冲击。而整个餐饮行业的负面影响,恐怕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至于健康卫生问题,这本来就是一个顽疾。要在社会层面彻底解决,很难。但有一点我觉得很奇怪:难道这些问题已在其它亚洲国家不存在吗?他们吃的和我们差不多,菜系也相似,历史上也肯定走过弯路。可为什么人家现在能把问题解决得挺好,而我们总是绕不出去?其实说白了,完全可以对标、抄作业,没必要把一个简单的事搞得这么复杂。
谋城

25-09-18 21:04

2
总的来说,我这半辈子过得还算顺利,没有遭遇过那种特别重大的挫折和打击。虽然想想,如果我像一些同事一样,不去创业、不去折腾,只在大厂里安安稳稳干半辈子,现在大概也接近财务自由了。但问题在于,我很多方面能力并不算突出,却偏偏有想法,喜欢折腾。于是小小的公司折腾了一圈,最后其实也没捞到什么。

本来房地产市场也是可以折腾的,但我始终对它有很深的不信任。单纯从“博傻”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房市的博傻成分比股市还要重。原因很简单:买房动辄上百万,一旦下场,就很难抽身。比如一套三百万的房子,你付一百万首付,那你几乎把全部资金都压上去了。价格要是下跌,你就显得极为被动,因为你手里只有这一个标的。作为普通人,房子当然有居住属性,但这些年更多体现的却是金融属性。问题是,在这个金融属性上,你只能买这一套房,赌它上涨。

股市就不一样了。先不说股票可以做空,单单是流动性和分散性就强得多。你可以买三只、五只股票,每只买一点,情况不对可以随时卖掉,资金进退自如。相比之下,股市的灵活性和安全感都比房市要好一些。

当然,房市和股市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我之前已经谈过不少,这里就不展开了。
谋城

25-09-18 20:51

0
现在有时候也在想,不知道是不是某些方面看通透了一些。好像对和别人交流的兴趣不大了,尤其是不太想再跟别人讨论股市交易这些事。

说到这,我想起以前看过一本书,叫《交易的真相》。里面有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交易员之间其实没什么好聊的,聊聊风月就够了。**那本书是近一两年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本。虽然作者主要做外汇,而且偏重技术分析,但里面很多交易理念对我来说挺新鲜,也让我能接受。

所以有时候我也觉得挺奇怪:明明自己做的是价值投资,但又是在价值投资里加上网格去做差价;技术分析虽然基本上没怎么真正用过,但一直在关注。反倒是所谓的“价值研究”,我投入得并不多。

不过 A 股市场本身就很特别:有涨跌停限制,还有 T+1 的限制。如果能改成 T+0,那对我的交易策略会友好多了。甚至我也在想,要是去交易港股,因为本身就是 T+0,那是不是网格策略的效果会更好一点。当然,这些我也不敢完全确定。
谋城

25-09-18 20:47

0
晚上继续看书,分析交易策略。书里提到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交易品种,比如外汇和期货。两者很多方面很相似,但外汇有一个很关键的特点:没有到期日。从这个角度看,当初买期货还不如考虑外汇,因为“到期日”对我来说是个非常致命的限制,而我在有限时间内确实玩不转。

至于杠杆、多空、T+0 这些因素,对我来说都不算大问题,但时间限制是硬伤。如果当初买的期权没有那么明确的到期时间,就不会那么快归零,或者接近归零。当然,也可以考虑远期合约,虽然时间紧迫性小很多,但活跃度差,这是它的问题。不过对我个人来说,活跃度差点其实无所谓,我又不是做日内。只要设好网格或条件单,哪怕一两天不成交,拖个两三天成交也行。只是当时没有把这点坚持下去。

总结下来,当时主要有三个问题:
1. 没有严格贯彻远期合约思路,导致期货短期压力大。
2. 仓位控制不好,期权价格便宜,反而让仓位无意间放大。
3. 账户太多,来回切换,整个人被折腾得有点神经兮兮。

现在其实也一直在做检讨。昨天刚形成的中国移动的“两套手动网格”方案,不急,慢慢来。现在还是先让自动网格去跑。这些东西本质上只是锦上添花,如果行情本身不好,锦上添花也起不了作用。

检讨不止是交易层面的,生活里很多事其实也需要不断复盘,尽量别把事情搞复杂。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自己能力承受范围内适度折腾就好,不要跨出能力圈去硬扛。

资金配置上也得更平衡一点,不能全压在股市里。后面可能要适当考虑配置些债券类资产,起到一个“压舱石”的作用。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