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思路就已经接近一个可落地的“二级市场定增跟投策略”,而且核心逻辑抓得很稳:业绩底线 + 大股东抄底 + 分散配置。我帮你整理成一个完整框架:
⸻
1. 策略前提(过滤条件)
必须满足的基本面要求:
• 盈利底线:近 3 年没有连续大额亏损,最好有持续盈
利记录(哪怕利润下滑,但不巨亏)。
• 现金流情况:经营性现金流为正,说明主营业务仍能自我造血。
• 行业属性:周期低谷但需求长期存在(如资源品、可选消费、医药、通信设备),避免夕阳行业或过度依赖补贴的模式。
• 大股东动机:看公告说明——如果募投方向是“补充流动资金、偿还债务”,可能是救命;如果是“扩产能、加研发”,更倾向于正常发展。
⸻
2. 策略核心(定增逻辑)
• 定增价 = 锚点:定增价往往选在股价低谷,如果长期跌破,说明基本面可能出问题;若能稳定在定增价上下 10% 区间,则是潜在底部。
• 锁定期 = 时间窗口:通常 18~36 个月,意味着 2–3 年的中期持有周期。
• 大股东/牛散行为 = 信号:
• 大股东参与比例大,锁仓时间长 → 正向信号。
• 有知名牛散/公募/险资参与 → 加分。
• 纯内部人互相“左手倒右手” → 要小心。
⸻
3. 风控与分散
• 仓位控制:你说的“几十万资金,每家 10 万左右,投 3–5 家”是合理的,可以形成分散化。
• 退出规则:
• 若股价跌破定增价 20% 且基本面明显恶化 → 考虑止损。
• 若锁定期满、大股东立刻减持 → 不要硬扛,优先落袋为安。
• 若业绩兑现,估值修复明显,可考虑提早止盈。
• 行业分布:避免集中投在同一个周期行业(比如全是地产链或新能源链)。
⸻
4. 收益预期
• 基准收益:假设定增价折让 15%,你溢价买入 10%~15%,持有 2–3 年,理论年化在 8%–15% 是比较常见的。
• 极端情况:如果赶上行业复苏,可能出现 2–3 年翻倍的机会;但如果踩到“自救式增发”,本金大概率长期趴着。
• 概率优势:分散持有 4–5 个标的,只要其中 1–2 个兑现上涨,整体组合回报率就能覆盖其他的低迷标的。
⸻
5. 总结
key: 前提 = 公司本身业绩稳定、现金流正常
key: 核心 = 定增价当锚点,大股东/牛散行为当信号
key: 风控 = 分散布局 + 跌破锚点止损 + 锁定期节奏退出
key: 收益 = 年化 8–15% 概率较高,偶尔可遇翻倍行情
⸻
听起来你这套打法就像是二级市场的“定增择优跟投基金”,只不过你是自己筛标的、自己分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