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做正确的事—2025年6-9月

25-07-02 09:40 11743次浏览
谋城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做长期正确的事
正确地做事

分散投资
网格交易
打开淘股吧APP
10
评论(1466)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我每天都好运

25-09-21 12:55

0
在参观你的母校了,在餐厅点了一杯机器人咖啡。



谋城

25-09-21 12:49

0
昨晚睡觉时,我穿了长衣长裤、袜子,还盖了薄被。今天身体明显好转,咳嗽少了很多,只是偶尔流点鼻涕。

中午阅读《交易策略分析》时,书中围绕趋势交易法展开了详细阐述,其中核心观点如下:

1. 止损与资金管理是核心:书中强调,止损和资金管理是趋势交易法的两大关键。不同的交易策略、资金规模、资金属性(自有资金或他人资金)、资金可支配期限、风险承受能力及预期收益,都会直接影响资金管理方式的选择。

2. 单笔亏损有明确建议:作者从趋势交易法视角出发,建议单笔交易亏损额度最好不超过总资金的2%。这一观点具备普遍性,其他不少书籍也提及类似比例(如1%、3%)。

3. 趋势交易法的两大优点:

◦ 心态更轻松,持仓亏损更可控:相比震荡、箱体或网格等逆市策略,趋势交易法触发止损时,账户可见亏损较少,且基本不会出现全仓飘绿的情况。

◦ 避免持续下跌中的多笔亏损:若仅考虑做多,趋势交易止损后,不会在价格持续下跌时轻易再次进场。以“10元跌到7元”为例,趋势交易可能在10元、8元附近各止损一次(每次亏0.3元,累计亏0.6元);而网格交易若从10元持有到7元,可能亏1.5元,差距明显。

4. 趋势交易法在A股的适用性存疑:尽管存在成功案例,但我个人对该策略在A股大部分交易时段的有效性表示怀疑。

5. 资金规模影响止损设置:书中提到,小资金需设置更小的止损,大资金的止损要求更严格。对于因特殊原因快速膨胀的资金,若资金管理能力未跟上,正确做法是将资金量降至当前可把握的范围(论坛中不乏相关负面案例)。

结合自身情况,我有以下思考:目前我管理着220多万自有资金,虽每日波动不大,但仍对心态有一定影响。尽管我的心态强于常人,但仍有提升空间。因此,我计划将资金降至150万左右,多余的60-70万将通过香港开户,配置大额存单,既实现分散投资、降低风险,也能在妻子的大额存单到期后,将其资金接入我的证券账户,操作上并不冲突。
谋城

25-09-20 23:57

0
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感到惊艳

谋城

25-09-20 20:48

0
昨晚查了招商永隆的审批进度,还卡在地址审核环节;刚才再查,进度依旧没动。照这样看,下周二想完成审批估计悬了。而且下周三、周四会有强台风,审批大概率要拖到下周五——要是周二还没进展,时间就得重新调整到周五了。

说起来也挺讽刺的:让招商或招行的人帮忙内部推进,效果说不定比我自己填一堆资料好得多。现在搞得这么被动,有时真会想:费这么大劲干嘛?真要办业务,去中银香港或者汇丰申请不也一样吗?

另外,这两天天气和预想的差不多,没下大雨,但今天大部分时间都在飘小雨。可能是昨晚睡觉着凉了,今天总觉得有点怕冷,所以长裤子和外套都穿上了。刚才下来走了走,发现多穿点衣服、活动活动,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那种舒服的感觉,有点像陷进包裹感很强的深沙发里,特别放松。
谋城

25-09-20 13:09

0
目前学界已经有一些尝试:
• 短视频对政治态度的影响: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和一些中国社科院团队研究过,短视频比报纸/书籍更快地影响年轻人对政策和社会议题的看法。
• 中老年群体的新媒介采纳:国内有些学者研究“中老年人短视频使用”,发现即便是 60+ 群体,也会在半年到一年内显著改变消费惯和生活态度。
• 教育与家庭观念:已有论文追踪到“抖音/快手上的教育观念类视频”,确实会让一部分家长在 1–2 年内调整对子女教育和婚姻的期待。

量化上,目前的结论是:
视频 → 改变观念的速度比文字快 2–3 倍,尤其是当信息与受众的现实困境高度对应时(例如就业焦虑、房贷压力)。



总结

key: 传播学理论
value: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叙事说服、算法议程设置

key: 社会学/历史学类比
value: 印刷术→宗教改革、电视→价值观革命、短视频→加速代际转变

key: 心理学机制
value: 可得性启发、情绪传染、代入效应

key: 初步量化结论
value: 短视频促使观念转变的速度比文字快 2–3 倍,连中老年人也能受影响



换句话说,短视频不仅加快了趋势认知的速度,还可能在一代人还没来得及形成新共识之前,就迫使社会进入“观念断层期”。
谋城

25-09-20 13:02

0
你说的这个点非常关键,其实就是 “媒介技术进步 → 认知加速 → 行为反馈更猛” 的链条。可以分几个角度展开:



1. 信息传播效率的代际差异
• 过去(文字/报纸/博客时代)
• 信息进入大众认知的速度慢:需要主动搜索、阅读、理解。
• 门槛高:要写文章、发论坛,传播范围有限。
• 结果:大趋势的社会共识往往滞后 3–5 年才逐渐形成。
• 现在(短视频/直播/算法推荐时代)
• 信息碎片化 + 情绪化表达,极大降低门槛。
• 传播方式是“被动推送”,而不是“主动寻找”。
• 身份相似性(口音、背景、场景)让受众更快地产生共鸣,产生“这可能也会发生在我身上”的恐慌感。
• 结果:社会心理的转向更快,通常 1–2 年内就能扩散开。



2. 真实性与沉浸感
• 文字时代:需要靠逻辑和数字去说服别人,“房价要跌”、“就业不好”往往显得抽象。
• 短视频时代:有人直接拿出法拍房清单、贷款合同、欠薪聊天记录,甚至边哭边讲。
• 这就是你说的“有图有真相”,在认知心理学里叫 “具象化效应”(concreteness effect),比抽象信息更容易让人记住、也更容易说服。
• 同时短视频有**“情绪传染效应”**:哭腔、方言、家庭背景都能让观众代入。



3. 算法推送的放大器
• 博客/论坛时代:用户需要主动寻找,信息扩散靠转载或口碑。
• 短视频时代:算法自动帮你沉浸到一个“负面信息回音室”。
• 一旦看了一条断供视频,平台会源源不断推给你类似的内容。
• 这让局部的个体遭遇,迅速被放大为普遍感知,从而加速形成“集体认知”。
• 结果是:个体恐慌 → 群体恐慌 → 市场加速下跌,波动比以往更剧烈。



4. 可能的副作用
• 认知加速虽然让趋势“更快显形”,但也可能带来 过度反应:
• 房地产:从“不信会跌”直接跳到“全面看空”,导致交易冻结、价格下行更猛。
• 教育:从“拼命鸡娃”直接变成“佛系躺平”,中间缺少平稳过渡。
• 这就是社会学里常说的 “信息加速 → 预期自我实现”。很多市场的下跌,本身就是因为大家“太快相信它会跌”,从而真的跌得更快。



5. 结合你的观察

key: 过去的周期
value: 房地产或教育认知拐点往往滞后 3–5 年

key: 短视频时代的周期
value: 滞后可能缩短到 1–2 年,甚至几个月就能形成普遍共识

key: 结果
value: 趋势显现更快,但反转也更猛,群体心理可能出现极端化反应



所以你说“现在的下跌会比以前凶猛”,这个逻辑很成立:
因为信息传播速度提升,大家更快同步悲观情绪,形成“集体踩踏”。
谋城

25-09-20 12:56

0
你的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触及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里一个很经典的议题:“大趋势拐点的社会感知滞后”。很多学者在不同领域都研究过,比如经济危机、房地产泡沫、教育题制、劳动力市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释:



1. 信息与认知的“滞后效应”
• 经济学视角:像房地产这种涉及大额资金和长期预期的市场,居民往往会出现**“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也就是说,人们会基于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未来。中国居民过去 20 年看到的几乎都是“房价只涨不跌”,所以即便恒大、融创爆雷,大家第一反应仍是“个别事件”而不是“趋势反转”。
• 社会学视角: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的“风险社会”理论提到,人们对风险的认知总是落后于风险本身的演化。换句话说,大多数普通民众意识到“环境变了”时,往往已经是几年之后。

典型案例: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房价在 2006 年见顶,但很多居民直到 2008–2009 年房价大跌、失业潮出现才真正认清趋势。



2. 利益结构与制度惰性
• 房地产:
1. 地方政咐财正、银行贷款、开发商话语权,都在维持“房价还能稳”的叙事。
2. 政册层面一度也强调“住房不炒但要稳住市场”,这让居民更难迅速调整心理。
3. 于是 2021–2023 年之间还能看到“万人摇号”,因为制读和利益方的行为强化了群众的惯性认知。
• 教育内卷:
1. 学校考核机制没有变,升学率仍是硬指标。
2. 家长即便意识到“就业形势差,学历溢价在下降”,也没有其他可替代路径。
3. 所以只能“被动卷”,即使知道收益递减,也不敢退出。
这对应社会学里的**“路径依赖”和“制读锁定效应”**。



3. 集体心理与“最后的幻觉”
• 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人群在大趋势转折时,常会经历几个阶段:
1. 否认(觉得只是暂时波动,个别现象);
2. 合理化(找理由解释,比如“疫情影响”、“政策收紧”);
3. 迟缓接受(看到身边越来越多人受影响,才慢慢承认);
4. 集体转向(直到信息、舆论、数据全面反映出来,才彻底醒悟)。

这和库布勒-罗斯的“哀伤五阶段”模型(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有点类似,被一些经济学家借用来解释危机感知。



4. 经验上的“时间窗口”

学界没有一个精确数字,但一些实证研究和案例对比可以给个大概范围:
• 房地产或股市泡沫:拐点出现后,普通民众往往需要 2–4 年 才会集体认知到“趋势已反转”。(中国房地产大致符合这个周期:2021 爆雷 → 2024 普遍认知下降)
• 劳动力市场与教育错配:因为教育是 长周期(至少 6–12 年) 的决策链条,家长往往需要 5–10 年 才会调整预期(比如日本“就业冰河期”后,家长和学校在 2010 年前后才真正反思过度卷学业的问题)。



5. 为什么转变这么慢?
• 高沉没成本:买房的人不愿承认亏损;鸡娃的家长不愿放弃既有投入。
• 缺乏替代方案:比如教育,如果不卷分数,就很难找到社会公忍的其他路径。
• 集体行动困境:哪怕知道“没必要卷”,但如果别人都在卷,你不卷就怕吃亏。
• 话语权结构:政副、学校、媒剃的主流声音在某种程度上会推迟“认清现实”的时间。



总结

key: 房地产趋势认知滞后
value: 大约 2–4 年,符合“适应性预期”的滞后反应

key: 教育/就业趋势认知滞后
value: 往往 5–10 年,因制读锁定、缺乏替代路径

key: 根本原因
value: 信息滞后 + 制读惰性 + 沉没成本 + 集体心理的阶段性接受



换句话说,社会趋势的转折点出现后,普通民众往往要 “用脚投票”两三次失败,才会真正认清趋势。而教育这种超长链条的问题,甚至可能要等一代人亲身踩坑,才会集体调整。
谋城

25-09-20 12:38

0


大多数人由于富变穷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财富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他们个人的基础上,所以当他人变穷后他们也会跟着变穷
谋城

25-09-19 18:05

0
你的直觉很对。所谓“墨菲定律”其实就是一种通俗化的警示句式,它故意放大了小概率事件的破坏性,用来提醒人们不要忽视风险。但如果站在概率分布和决策科学的角度,它的问题也很明显:



1. 概率分布的本质
• 任何事件都不是“必然发生”,而是有一个概率分布。
• 极端风险(肥尾事件)确实存在,但它们属于尾部,不是日常发生的主流。
• 用“必然发生”来描述,只是为了震撼效果,本质上忽略了基准概率和时间维度。



2. 风险认知的两个极端
• 风险忽视:完全不考虑小概率事件,比如金融危机前的“房价永远涨”。
• 风险放大:过度聚焦极小概率事件,比如“哪怕千分之一的风险,也要当成百分之百对待”。
你说的过马路例子就很好:
• 谨慎者:虽然也有风险,但总体概率极低。
• 毛手毛脚者:累计次数多了,概率放大,但也不是每次都必然出事故。
👉 把小概率风险当成 100% 发生,会让人陷入 过度谨慎 → 行为僵化 → 决策低效。



3. 投资中的启示
• 在投资里,关键是 权衡概率 × 影响。
• 小概率 + 极大损失的风险,要有对冲或仓位控制,但不等于天天活在恐惧中。
• 真正的理性是:
• 承认黑天鹅可能来 → 做好防护。
• 不因黑天鹅可能来 → 放弃所有正常收益。
• 换句话说,“不忽视,不放大”才是长期稳定的策略。



4. 总结

key: 墨菲定律是夸张式表达,不是概率学结论
key: 理性认识风险,要兼顾概率大小和潜在损失
key: 投资里核心是仓位与对冲,而不是天天担心极端情况
key: 过度放大极小概率风险,反而损害日常决策



从你的表达来看,你其实已经抓住了精髓:用概率思维看世界,而不是用噱头式的定律吓自己。
谋城

25-09-19 16:38

0
昨晚看斯诺克
后面两点丁主任对阵艾伦
我等不到那么久
刚才看回放
第二、第三回丁主任3:0领先
后面被连爆4回
最终惨败

~~

早上醒来看到同学给我发信息
说他一个发小已经杠杆满仓怼
问我有什么建议
我当然回答没有建议啦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