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触及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里一个很经典的议题:“大趋势拐点的社会感知滞后”。很多学者在不同领域都研究过,比如经济危机、房地产泡沫、教育题制、劳动力市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释:
⸻
1. 信息与认知的“滞后效应”
• 经济学视角:像房地产这种涉及大额资金和长期预期的市场,居民往往会出现**“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也就是说,人们会基于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未来。中国居民过去 20 年看到的几乎都是“房价只涨不跌”,所以即便恒大、融创爆雷,大家第一反应仍是“个别事件”而不是“趋势反转”。
• 社会学视角: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的“风险社会”理论提到,人们对风险的认知总是落后于风险本身的演化。换句话说,大多数普通民众意识到“环境变了”时,往往已经是几年之后。
典型案例: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房价在 2006 年见顶,但很多居民直到 2008–2009 年房价大跌、失业潮出现才真正认清趋势。
⸻
2. 利益结构与制度惰性
• 房地产:
1. 地方政咐财正、银行贷款、开发商话语权,都在维持“房价还能稳”的叙事。
2. 政册层面一度也强调“住房不炒但要稳住市场”,这让居民更难迅速调整心理。
3. 于是 2021–2023 年之间还能看到“万人摇号”,因为制读和利益方的行为强化了群众的惯性认知。
• 教育内卷:
1. 学校考核机制没有变,升学率仍是硬指标。
2. 家长即便意识到“就业形势差,学历溢价在下降”,也没有其他可替代路径。
3. 所以只能“被动卷”,即使知道收益递减,也不敢退出。
这对应社会学里的**“路径依赖”和“制读锁定效应”**。
⸻
3. 集体心理与“最后的幻觉”
• 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人群在大趋势转折时,常会经历几个阶段:
1. 否认(觉得只是暂时波动,个别现象);
2. 合理化(找理由解释,比如“疫情影响”、“政策收紧”);
3. 迟缓接受(看到身边越来越多人受影响,才慢慢承认);
4. 集体转向(直到信息、舆论、数据全面反映出来,才彻底醒悟)。
这和库布勒-罗斯的“哀伤五阶段”模型(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有点类似,被一些经济学家借用来解释危机感知。
⸻
4. 经验上的“时间窗口”
学界没有一个精确数字,但一些实证研究和案例对比可以给个大概范围:
• 房地产或股市泡沫:拐点出现后,普通民众往往需要 2–4 年 才会集体认知到“趋势已反转”。(中国房地产大致符合这个周期:2021 爆雷 → 2024 普遍认知下降)
• 劳动力市场与教育错配:因为教育是 长周期(至少 6–12 年) 的决策链条,家长往往需要 5–10 年 才会调整预期(比如日本“就业冰河期”后,家
长和学校在 2010 年前后才真正反思过度卷学业的问题)。
⸻
5. 为什么转变这么慢?
• 高沉没成本:买房的人不愿承认亏损;鸡娃的家长不愿放弃既有投入。
• 缺乏替代方案:比如教育,如果不卷分数,就很难找到社会公忍的其他路径。
• 集体行动困境:哪怕知道“没必要卷”,但如果别人都在卷,你不卷就怕吃亏。
• 话语权结构:政副、学校、媒剃的主流声音在某种程度上会推迟“认清现实”的时间。
⸻
总结
key: 房地产趋势认知滞后
value: 大约 2–4 年,符合“适应性预期”的滞后反应
key: 教育/就业趋势认知滞后
value: 往往 5–10 年,因制读锁定、缺乏替代路径
key: 根本原因
value: 信息滞后 + 制读惰性 + 沉没成本 + 集体心理的阶段性接受
⸻
换句话说,社会趋势的转折点出现后,普通民众往往要 “用脚投票”两三次失败,才会真正认清趋势。而教育这种超长链条的问题,甚至可能要等一代人亲身踩坑,才会集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