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刷微信视频的时候,偶尔会看到一些人说:“资本家都很坏,一天到晚就在想着法子掏空底层
老百姓的钱。”他们举的例子五花八门,从房地产、股市、P2P、消费贷,到外卖、网购、奶茶、烧烤、直播带货,甚至“9块9包邮”。这些说法的核心逻辑是:用各种方式让你获得“奶头乐”式的短暂快感,但银行账户却越来越空,逼着你下个月继续打工,如此循环,永无出头之日。
刚开始听这些说法,感觉好像还挺有道理的,毕竟从结果来看,很多普通人确实陷入了这种“持续劳作—持续消费—无法积累”的状态。但越想我越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
我后来想明白了:这些说法的根本问题,在于它太过强调“资本的阴谋论”,而忽略了现实中的复杂性。换句话说,它把一个多元博弈的市场现象,硬套成一个单一目的的蓄谋构陷,这就失真了。
一、商家真的希望你穷吗?恰恰相反
如果你从所谓“资本家”或商家的角度看问题,他们的核心目标其实是——让你拥有持续的支付能力,这样他们才能持续赚钱。
一个连9块9都拿不出的消费者,谁还去投放广告卖东西给你?
绝大多数商家,是希望你有钱、有消费欲望、有支付能力的。即使贷款机构也不例外——他们不怕你“借钱”,怕的是你“还不起”。
相反,真正希望你贫穷、陷入困顿的,往往是一些压榨劳动力的灰色组织,或者是制造分裂以获取权力的极端政治势力,而不是你点奶茶、买烤串时接触到的那些商业行为。
二、商家真的能联合起来“合谋对付你”吗?大多数时候没有这个能力
很多人高估了所谓“资本”的协同能力。他们会想象出一个庞大系统,各行各业联手设局、统一意志来欺骗消费者。但现实是——
同行是冤家,竞争才是主旋律。
各平台、各品牌之间的内卷程度你应该也见过,一个9.9元包邮已经不够,还得再叠券、返现、搞盲盒。他们连自己都卷得快活不下去了,哪还有时间抱团来“对付你”?
三、信息传播机制:他们为什么老讲“资本家坏话”?
你提到的这一点特别重要:这些视频博主,也是在博取流量。他们懂得一个传播的黄金法则:
引发愤怒 + 挑动焦虑 = 流量密码。
你说得没错,那本讲 FB 推送机制的书,我也看过类似内容。无论是缅甸的民族矛盾、还是欧美的极端政治分化,平台推送的机制都会不自觉地偏向能激发情绪反应的内容,因为它“传播得更快”,进而带来更高的广告转化率。
你刷到的那些“愤怒短视频”本质上也是这个逻辑的变体:他们不是为了“让你觉醒”,而是为了“让你愤怒”,从而让你点赞、评论、转发——最终变现。
四、中产的“焦虑诱导”是另一种打法
当你脱离了“底层无力者”的身份,进入到“中产”这一区间,视频的风格也会随之变化——
• 不再是“你被压迫了”
• 而是“你快要掉下去了!”
• 拍给中产的不是愤怒,而是焦虑和不安
比如:
• “35岁失业怎么办?”
• “孩子如果不进名校,你这一代就断了。”
• “这个理财方式不选,你的钱就贬值。”
这些说法本质上也在“钓你的情绪”,只是方式从“被剥削感”变成了“失控感”。
⸻
🧠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1. 并不是资本希望你贫穷,他们更希望你能持续消费;
2. 商家之间并非高度协同作战,大多是内卷竞争;
3. 传播机制更看重情绪的爆发力,尤其是愤怒、好奇和焦虑;
4. 很多“阴谋论”是为了刺激情绪与流量,而非真相还原;
5. 消费者若太把自己当“猎物”,容易陷入受害者视角,而忽略了市场是个双向互动系统:你既有选择权,也要有辨识力。
⸻
如果你愿意深入探讨这个话题,我可以进一步从“商业模型设计者”的角度解析,为什么奶茶店、烧烤摊、
小商品平台都必须压缩价格、制造冲动消费,以及它们与宏观消费结构的关系。这能让你更清楚地理解:赚钱的游戏,并不是非得靠骗人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