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2025年7月: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5-07-01 16:46 726次浏览
永动机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第九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以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精神与身体合一,能够不分离吗?结聚精气而达致柔顺,能纯真得像婴儿吗?清除内心污垢,使之清澈如镜,能做到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不用智巧吗?外表感官常受刺激而开合,内心能保持守静状态吗?通彻晓悟一切,能顺应自然吗?让万物生长繁衍,生养而不据为己有,使之繁盛而不自炫其能,让其成长而不充当主宰,这就是最高的美德。

【解析】
本章从修身写起,进而谈到治国的方略,提出“爱民治国,能无以智乎”的思想。

从本章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均特别注重从自身做起,培养美德,然后惠及天下。儒家便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论。当然各家的修身方法各自不同,儒家的修身是要求道德的自我完善,达到忘我境界,成为具有完美人格与高度道德情操的完人。而道家学说的修身主张抱一、静观、玄览,达到精神专一,忘掉一切杂念,使人德同于天德,以这样的心胸来“爱民治国”。

本章一开头连用六个设问句,这六个设问句所涉及的也正是有关修身治国方面的问题。它的顺序与儒家并无明显不同,前三问也是从自身的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和涤除玄览做起,而后推而及之,要求在治国中做到“无以智”(不用智巧)、“为雌”守静及“无为而治”。修身的三个方面,是步步深入的,先做到魂魄合一的状态,进而化刚为柔,达到像婴儿一样柔顺和无杂念的清纯之质,而后还要进一步清除内心的污垢,使之清明如镜,没有一点瑕疵。
有人以此章的内容作为自我修炼与养身的方法,自然也是可行的。由此可知,儒道两家的修身内容虽然不同,但都要求忘我,大公无私。

本章提出的所谓“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被认为是合于道的,是道家最高的道德准则。有了很高的道德水准,然后才能承担治理国家的重责。儒道两家均对国君以最高准则来要求。《中庸》二十章中提出:“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因此,儒道两家,修身路径虽不同,而所达到的目的却是一致的。

--------------------------------------------------------------------------

这半年以后都做得不好,
从今天起,
不再贴实盘持仓,
资金尚小意义不大。
可能会贴一下做得不错的个股BS点,
也不再参加实盘比赛了。

致虚极,守静笃。
先静下心来,专注交易,
默默地把自己的账户做好做大。
把外债先还上,
把生活过好。

战略上一边提升自己,一边积累本金。
龙飞虎前辈说过:
在熊市中,我没有什么钱的话,我会为了积累本金,
去开网约车、送外卖,劳动最光荣,这个没什么问题,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拥有云淡风轻的现在,一定有忍辱负重的过去。

等后面各方面稳定了再参加实盘比赛为好。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11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永动机

25-07-01 16:53

0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苏辙老子解:
神不治则气乱,强者好斗,弱者喜畏,不自知也。神治则气不妄作,喜怒各以其类,是之谓专气,神虚之至也,气实之始也。虚之极为柔,实之极为刚,纯性而亡气,是之谓致柔。婴儿不知好恶,是以性全。性全而气微,气微而体柔,专气致柔,能如婴儿极矣。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意思是:专注于调节气息,达到柔和的状态,能像婴儿一样吗?

如果精神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气息就会变得混乱。那些性格刚强的人容易好斗,而性格软弱的人则容易胆怯,他们往往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相反,当精神得到很好的治理时,气息就不会乱动,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都能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这就叫做“专气”,是精神达到空灵境界的表现,也是气息开始充实的起点。当精神达到极度空灵时,身体就会变得非常柔和;而当气息达到极度充实时,身体就会变得非常刚强。保持本性而没有气息的干扰,这就叫做“致柔”。婴儿不知道什么是喜好和厌恶,因此他们的本性是完整的。本性完整,气息就细微,气息细微,身体就柔软。专注于调节气息,达到柔和的状态,如果能像婴儿那样,就已经达到极致了。
永动机

25-07-01 16:53

0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苏辙老子解:

魄之所以异于魂者,魄为物,魂为神也。《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魄为物,故杂而止;魂为神,故一而变。谓之营魄,言其止也。盖道无所不在,其于人为性,而性之妙为神。言其纯而未杂则谓之一,言其聚而未散则谓之朴,其归皆道也,各从其实言之耳。圣人性定而神凝,不为物迁,虽以魄为舍,而神所欲行,魄无不从,则神常载魄矣。众人以物役性,神昏而不治,则神听于魄,耳目困以声色,鼻口劳以臭味,魄所欲行而神从之,则魄常载神矣。故教之以抱神载魄,使两者不相离,此固圣人所以修身之要。至于古之真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其道亦由是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承载着身体(营魄),保持专注(抱一),能否做到不分离呢?

魄和魂的区别在于:魄是物质的,魂是精神的。《易经》里说:“精气凝聚成为物质,游离的魂魄带来变化”,所以能知道鬼神的状况。魄是物质,所以会复杂且静止;魂是精神,所以会单纯且变化。说“营魄”,是强调它的静止性。道无处不在,在人身上体现为本性,而本性的精妙之处是精神。说它纯净未杂就是“一”,说它聚集未散就是“朴”,它们的归宿都是道,只是从不同角度说而已。圣人的本性稳定,精神凝聚,不会被外物改变,虽然以魄为住所,但精神想去哪里,魄都会跟随,所以精神能驾驭魄。普通人被外物驱使,精神混乱,就会被魄控制,耳朵眼睛被声音颜色困扰,鼻子嘴巴被气味味道劳累,魄想去哪里,精神就跟随,所以魄能驾驭精神。所以教导人们要保持精神驾驭魄,让两者不分离,这本来就是圣人修身的关键。至于古代的真人,根基深厚,寿命长久,他们的方法也是这样。
永动机

25-07-01 16:52

0
王弼注云:“天门,谓天下之所从由也。开阖,治乱之际也,或开或阖,经通于天下,故曰天门开阖也……言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则物自宾而处自安矣。

王弼注解说:“天门”,就是指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和途径。“开阖”,指的是社会秩序的治理与混乱之间的交替变化。有时候是开放的,有时候是封闭的,这些变化贯穿于整个天下,所以叫做“天门开阖”……意思是说,如果能够顺应这种“天门开阖”的规律,保持一种柔顺、顺应自然的状态(“为雌”),那么万物自然会归顺,社会也会处于安定的状态。

生之,王弼注云:“不塞其原也。”

畜之,王弼注云:“不禁其性也。”

“生之”,王弼注解说:“不要堵塞它的源头。” “畜之”,王弼注解说:“不要禁止它的本性。”
永动机

25-07-01 16:51

0
王弼注云:“则终与玄同也。”现代文:那么最终就能与玄同。

解释:“与玄同”:与玄同,即达到与“玄”相同的境界。这里的“玄”代表道的境界,是一种超越常人理解的深奥、神秘、和谐的状态。

“终与玄同”:最终能够达到与道的境界相同的状态。意思是如果人能够清除虚伪,保持内心的清明和精神的纯净,那么最终就能达到与道的境界相同的状态,与万物的本源和归宿相融合。

总结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清除虚伪和外物的干扰,保持内心的清明和精神的纯净,最终达到与道的境界相同的状态。这是一种追求自然、真实、无为的生活态度,体现了道家哲学中顺应自然、回归本真的思想。
永动机

25-07-01 16:51

0
王弼注云“言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疵其神乎?”

现代文:说的是能够清除邪恶的装饰,达到极致的视野,能够不因外物干扰其光明,损害其精神吗?

解释:“涤除邪饰”:清除邪恶的装饰。这里的“邪饰”指虚假的、不真实的外在装饰或修饰,象征着虚伪、做作和不自然的状态。

“至于极览”:达到极致的视野。意思是通过清除虚伪和做作,达到一种开阔、深远、无遮无拦的视野,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能不以物介其明”:能够不因外物干扰其光明。这里的“明”指内心的光明、智慧或清明的状态。“介”有“干扰”“介入”的意思,表示不被外物所干扰,保持内心的清明和智慧。

“疵其神”:损害其精神。这里的“疵”有“损害”“瑕疵”的意思,表示不被外物所损害,保持精神的纯净和完整。
永动机

25-07-01 16:50

0
王弼注云:“玄,物之极也。言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疵其神乎?则终与玄同也。“玄,物之极也。”

现代文:玄,是万物的极致。

解释:“玄”:在道家哲学中,“玄”通常指一种深奥、神秘、难以捉摸的境界或本质,是道的体现,是万物的本源和归宿。

“物之极”:指万物的极致、最高境界或最终归宿。王弼认为“玄”是万物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超越常人理解的深奥状态。
永动机

25-07-01 16:49

0
王弼注云:“专,任也;致,极也。言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

现代文:说的是顺应自然的本性,达到极致的柔和与和谐,能够像婴儿一样没有过多的欲望吗?那么事物就能保全,本性也能得到保持。

解释:“任自然之气”:顺应自然的本性。这里的“气”可以理解为自然的本性、规律或生命力,强调人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违背自然的本性。

“致至柔之和”:达到极致的柔和与和谐。这里的“至柔”表示柔和、柔软、顺应的状态,“和”表示和谐、平衡。意思是通过顺应自然,达到一种柔和、和谐的状态。

“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能够像婴儿一样没有过多的欲望吗?婴儿是纯真无邪、没有过多欲望的象征。这里用婴儿来比喻一种纯真、无欲的状态,即人要减少私欲,回归纯真。

“则物全而性得矣”:那么事物就能保全,本性也能得到保持。意思是如果人能够顺应自然,达到柔和和谐的状态,并且减少私欲,那么事物(包括自身和外界的事物)都能得到保全,人的本性也能得到保持和回归。
永动机

25-07-01 16:49

0
王弼注云:“载,犹处也。营魄,人之常居处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处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无离乎?则万物自宾矣。”

王弼讲的是:
人如果能够安处于本体与精神常在之地,即“营魄”所代表的身心相守的境界,保持这种最本质、最纯粹的状态,让精神处于一种清澈、纯净、安宁且专注的状况,并且能够始终如一,不偏不倚、不离不弃地坚守这种状态,那么就能够在这种状态下感受并把握到万物的规律、本质。因为当人处于这种“无离”“抱一”的状态,其内心平静、清明,能更清晰地洞察外在世界,万物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被这种状态所吸引、所接纳,从而呈现出一种和谐、有序的关系。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