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布公告,拟将主板风险警示股票(ST、*ST股票)的涨跌幅限制从5%放宽至10%。这一举措标志着
中国资本 市场深化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一步,不仅将重塑
ST板块的交易生态,更将通过资金分流、风险偏好重构等传导机制,对A股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自1998年ST制度实施以来,5%的涨跌幅限制成为风险警示股票的“特殊标签”。这种制度设计初衷是保护投资者,但在实践中却衍生出多重扭曲:流动性枯竭导致定价失效,日均换手率仅为0.8%,不足主板平均水平的1/3;价格限制催生“一字板”投机,
*ST博信 曾创下连续17个跌停的极端案例;跨市场套利空间持续存在,科创板、创业板ST股20%的涨跌幅与主板形成制度鸿沟。
此次改革实现三大突破:一是交易规则统一,主板ST股与普通股票实现10%涨跌幅同权;二是风险释放加速,退市整理期股票已实行10%限制,形成全链条制度闭环;三是投资者教育深化,交易所同步完善异常波动指标(如连续三日偏离值阈值从±12%提至±20%),强化交易监控。
制度松绑直接激活ST板块的流动性预期。参考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经验,ST股日均换手率从0.6%提升至1.2%,主板ST股换手率有望回升至1.5%-2%区间。这种流动性改善将产生两大效应:
涨跌幅放宽对问题企业构成双重压力:一方面,跌幅限制扩大加速价值回归,新规下单日跌幅可能从5%扩至10%;另一方面,退市预期提前消化,若触发市值退市条款,股价可能在更短时间内跌破面值。这种“应退尽退”机制与注册制改革形成共振。
ST板块可能吸引更多长短期资金流入。随着ST股内部分化,基本面优质的ST个股可能吸引长期资金布局,而劣质标的流动性溢价消失后,这种资金再配置符合“新质生产力”战略导向。
此次涨跌幅改革本质是资本市场效率革命。当ST股不再被特殊对待,A股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将得到强化,劣质企业加速出清,优质资产获得合理定价。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唯有回归基本面研究,才能在波动加剧的市场中把握真正的价值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