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象数道玄

25-06-28 21:17 227085次浏览
青花须折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既然一切对称性都可以用序列来表示,那么不妨做个大胆的尝试?
打开淘股吧APP
63
评论(6455)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青花须折

25-06-28 23:38

1
诺特定理(E. Noether)阐述了这样一个原理:任何作用量只要具备特定的对称性,就必然存在与之对应的守恒量。确切地说,描述一个自然系统时,作用量、对称操作和可观测的守恒量三者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科学体系描述自然世界的基石。

然而,这一深刻理论的内涵并非所有物理专业研究者都能准确把握。现代科学涵盖化学、材料、生物和信息等诸多方向,其学科体系中往往不直接涉及诺特定理。进一步扩展到大众层面,即使受过大学教育或普通物理学的人,对这些概念也难以理解,非理工科背景者更是如此。自然界的复杂性决定了科学的描述方式:牛顿力学奠定了现代人的基本规则,即通过数理逻辑来刻画自然世界。简而言之,我们建立数学符号(如代数和几何符号),这些符号是大脑对自然事物、现象、运动和规律的映射。进而,分析符号之间的函数与逻辑关系,推演出自然事物如何表现、演化和发展的轨迹。例如,用F、m和a三个符号分别指代物体所受的力、质量和加速度——这些均可通过简单的物理手段测量得出。由此,我们发现关系式F=ma,并借此公式预言物体的未来运动轨迹。

毫无疑问,这一体系在近代物理学建立初期是有效的,得益于当时实验技术的“所见即所得”特征:测量质量可直接称重,结果准确且规律单一。只要规避非线性等复杂力学系统,牛顿力学便大有可为;毕竟在早期阶段,大量机械力学问题尚待解决,复杂对象可暂且避而不论。然而,随着科学深入发展,“低垂的果实”被采摘殆尽,研究者不得不面对更微妙的现象:例如,测量宏观铅球的质量虽简单,但测量微观电子却困难重重。实验不再是“所见即所得”,规律自然不再单纯,总结和推演逻辑关系因而异常艰难。

于是,构建“规律的规律”成为首要任务——这类似于法律之上的宪法或银行之上的中央银行,作为自洽的判据来判断规律是否有效。举例来说,判定F=ma是规律,但F=ma²是否成立?这个基础原理便是变分原理:简言之,对于任何自然系统,无论采用代数、几何、连续、离散、静态或动态的描述方式,都应赋予其一个作用量(action)。当作用量取得极小值时,系统就遵循了自然规律。作用量源于力学概念,意指外力对系统的影响;系统倾向于选择外力作用最小的轨迹,这与惯性定律相呼应。然而,该原理可推广至其他领域:热力学对应的自由能、光学对应的光程,均具有类似作用量的地位。现代物理学追求极值性,因为极值确保了确定性与唯一性。作用量取变分极小的原理(即最小作用量原理),已成为物理学最底层的根本规律。

但如前所述,随着研究对象规律的隐蔽性增加,作用量的经验形式难以直接获取。因此,我们需要系统性地寻找作用量的数学表达方案,否则理论将成为空中楼阁。这套方案正是诺特定理——它规定必须通过对称性来发现作用量。现代数学中,对称性的抽象描述由群论完成:群论通过纯粹逻辑推衍,建立了对称性的完整理论框架。以离散群为例,所有可能的对称操作被穷尽后,仅形成32个点群和230个空间群;所有晶体结构皆包含在这些有限群之内。基于这种封闭确定的代数结构,现代物理学在探索规律时无法“自由心证”,而是限定于群元素和群操作的选择范围内。

同理,诺特定理约束了守恒量的出现:所有非源于对称性的守恒量,皆不得随意纳入数理逻辑体系。牛顿力学中的基本概念“质量”也因此面临挑战——因其对称性难以确立,引入质量参数的理论易沦为唯象理论而难以被接受。相反,时间平移不变性最易满足,其对应的守恒量“能量”常作为构造作用量的基础物理量,故现代物理学常被戏称为“能量物理学”。这一对称分析方法催生了诸多成功案例:狄拉克的正电子预测、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宇称不守恒、杨振宁的规范场论、标准模型以及自发对称性破缺等,相关成就难以枚举,更使诺特定理成为颠扑不破的基石。

在基础物理学之外,化学与材料科学等领域同样深受诺特定理影响,却往往“日用而不觉”。例如,光电转换中,化学家自然相信光激发能产生激子,却未深究规范不变性引起的光-物质相互作用。基础物理学奠定了坚实基石,应用学科得以在其上自由发挥。尽管当今发现了大量多体系统的新现象(如某些拓扑体系中对称性或长程序踪迹难寻),诺特定理的整体框架依旧牢固,人们坚信这只是研究深度不足,而非基础范式出现了裂痕。
青花须折

25-06-28 23:31

1
三阶幻方(即使用1到9的数字填充,每行、每列及两条主对角线的和均为15的3×3方阵)在数学上主要关联的群是**二面体群D₄**(Dihedral group of order 8)。以下是详细解释:

### 1. **几何对称性:二面体群D₄**
  - 任何三阶幻方都可以通过**旋转**和**反射**(几何变换)得到不同的变体,同时保持其幻方性质。
  - 正方形的对称操作包括:
  - **旋转**:0°、90°、180°、270°(4种)。
  - **反射**:关于水平轴、垂直轴、两条对角线(4种)。
  - 这些操作构成一个8阶群,即**D₄群**(二面体群)。
  - 例如,一个经典的三阶幻方:
  ```
  2 7 6
  9 5 1
  4 3 8
  ```
  应用旋转或反射后仍为有效的幻方(但数字排列不同),这些操作满足D₄的群结构。

### 2. **扩展变换:72阶群(数字重新标号)**
  - 如果允许**数字的重新标号**(即置换1~9的数字,但保持幻和不变),则对称操作会扩展。
  - 此变换群包括:
  - 几何变换(D₄)。
  - 数字置换(保持幻方结构,例如交换数字的同时调整位置)。
  - 此群的阶数为72(8×9),称为**三阶幻方群**(magic square group for order 3)。
  - 其结构涉及几何对称和数字置换的半直积,对应抽象群(如与S₃或D₄的扩展)。

### 总结回答
- **主要归属群**:在不考虑数字重新标号时,三阶幻方属于**二面体群D₄**(8阶)。
- **完整描述**:在更广泛的变换下(包括几何操作和数字置换),其对称群是一个**72阶群**(三阶幻方群),但D₄是数学文献中最常关联的基础群。
青花须折

25-06-28 23:15

1
人类受地球环境所限,往往将固体视作物质常态——茶杯被端起时,其形态在空间中移动却无明显形变,催生"物质独立于空间"的错觉:以形状、颜色、质量定义物质实体,用标尺测量其在空间中的位移,深信表观属性恒定不变。然需警醒,如地球般的固态天体实为宇宙中极稀有的特例。倘若研究宇宙尺度下的物质与空间,断不可将固体作为物质定义的原型。固体本质是空间平移对称性自发破缺的产物,这种破缺实属罕有的自发现象:何以月球火星遍布无尽岩层?硅元素的特殊性及其硅酸盐化合物能在宇宙环境中维持凝聚态,实需专案探究。

若超越固态视角,审视气体、液体、等离子体乃至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BEC),物质定义顿显困窘——除质量外几无可精准描述的特质。此类物质或无形体定式(气液体),或无色相表征(金属等离子体),甚至粒子数亦非守恒量(如BEC)。宇宙真空的极低温境域更揭示日常经验的局限:液体皆转超流态,其零黏性导致无法盛接的物理困境。由此迫使人类重审物质与空间的关系:或许空间本身才是描述物质的终极语言。

除固体因特殊对称性破缺获形态记忆能力外,绝大多数物质形态具有空间平移不变性。所谓实空间(实数表征的连续可微坐标体系),其物质本质或为空间的展开形式。若拓展至整数/有理数域可描述晶体结构,复数域则可表征更复杂空间构型。得益于实空间的连续可微性,"流"的概念得以严谨定义——诺特定理昭示,空间坐标即诺特荷,而物质即对应的诺特流。相较于质量电荷等抽象荷量,空间荷具有更直观的物理图景:流即传播与运动的具现,人类感知自然存在皆源于流(光传播、声振动等)。在量子世界,此流或是空间概率分布;于场论框架,或表征为特定场量;然回归本源认知,我们将这涌动于实空间的存在实体,定义为物质本身。
青花须折

25-06-28 23:08

1
物理规律本质上是对自由度的约束——物质、能量与时空皆可视为宇宙自由度。能量守恒律限制能量演化,光速不变原理制约速度上限,追寻物理规律实则是探求自然如何自我约束其自由度。自由物体若醉汉般随机游走,其运动轨迹无法预知;而日常所见运动皆有迹可循,譬如无外力作用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此时速度成为守恒量。自然通过约束速度自由度,使"自由"物体反受内在制约:虽无外在显性因素强迫,速度却自发受限。推而广之,自然选择任意确定轨迹皆无显性外因驱动(除却神学解释),此即变分原理的初衷——自然决策的内在逻辑在于寻求作用量取极值。

深入而言,对称性可导出更普适结论:物理规律的选择多源于对称性导致的自由度互斥。当系统满足A对称性时,其必然打破B对称性,致使B自由度受约束。以速度为例:坐标与动量互为共轭,坐标自由度完全开放时(空间平移对称),动量自由度必然受限(动量守恒)。这种互斥机制在经典与量子领域皆成立。

物理学尤为重视对偶性(duality),波粒二象性即著名例证。相互对偶的自由度(如能量-时间、动量-空间、角动量-旋转)自发构成逻辑约束,形成宇宙底层规律:能量守恒源于时间平移对称,动量守恒源于空间平移对称——诺特定理昭示此类规律无需额外假设。

物质概念却具特殊性:其原子论本质将物质等价于粒子数这一离散量,与传统连续自由度迥异。虽热力学形式上引入化学势作为共轭量,二者关联仍显晦涩。超导理论以相位与粒子数构建共轭关系诚为巧思,然此模型仅限于粒子数不守恒体系(超导态粒子数连续变化)。如何将该机制推广至任意情形,仍是待解之题。
青花须折

25-06-28 23:02

2
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微观粒子的全同性:前者否认存在完全相同的粒子,后者则承认这一特性。因此经典力学以实数描绘宇宙——在物理视角下,两个实数永不等值,形成能级互斥现象,粒子必然可区分。以牛顿力学为例,分析两质点碰撞时,总不加论证地将粒子命名为m₁与m₂,因其默认经典测量的扰动特性总能辨别粒子差异(如形状、颜色或纹路),这种扰动本质催生了微积分、变分法与诺特定理等分析学工具,其根基皆在实数体系。我国古代算术仅用整数,恰与量子力学相契:能量与角动量皆呈量子化跃迁,基础量子外的值均呈整数倍,即古籍所言“率”。整数体系以“1≡1”的简并性为前提,而经典力学视简并性为可打破的偶然,量子力学却将其奉为核心并竭力维护——当今拓扑保护、对称性保护等机制,皆服务于简并性存续。

正因采用整数表征,量子数全同的粒子(如双光子或双电子)无法借任何测量区分,此即全同性公设。量子测量非经典扰动(纵使微扰论作为近似工具),本质是通过幺正变换与求迹操作切换观测视角:譬如观察纸片人时,平行纸面则渺不可见,垂直转向则了然分明。由此观之,量子态退相干至经典态,实为简并性与全同性瓦解、粒子从不可区分转向可区分的过程。该路径依赖对称性破缺,当系统与热环境耦合,环境形成两种猫态,赋予粒子各异的量子数相干态以命名差异——薛定谔猫思想实验正揭示了这一命名机制的本质。
青花须折

25-06-28 21:33

4
起个头,慢慢来。
易经第4卦,蒙卦,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德。
一般解释,蒙卦,指春天,山下出泉水,教育君子要有果敢的行为。
正常解释,蒙卦,在赤道坐标的赤纬上,赤标子午卯酉的卯位上,山下出泉,是指其赤经下方是子位。子属水,因此山下出泉暗示蒙卦在赤标上。以果行指木行,蒙卦位于卯位,即东方,春季,运动方向是向上的。
辣死你可乎

25-06-28 21:20

2
没抢过沙发,抢一个看看。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