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
我床头一直放着一本《知行合一》,忘了哪位作家写的了,反正是介绍王阳明生平的,没有读完。龙场悟道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哲学家自我完善学说体系的过程,厚积薄发那几天,给补全了,逻辑自洽了。
与我而言,王阳明的致良知等等学说,不如他这一句“知行合一”份量重。
知行合一,理学最强基本逻辑诠释,其内涵就是绝对的理性思考和执行。这一点和许多大佬讲的执行交易体系不谋而合,果然已经是“道”的层面了。
说到这句话,要想指导行为,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知行合一的“知”字。
我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知道多少?
孔子在《大学》里面也提“致知在格物”,当然后面程朱把这句话大肆渲染,作为自身的哲学基本逻辑,这个不谈。但是根据事实来判断,孔老夫子说的这句话没错。
致知在格物,意思就是通过观察、实践,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教员说的实践出真知一样。
这也是一个“道”的层面诠释。
回到市场,还是那个问题:我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知道多少?
形势、大盘、外部的准确判断。
资金类型、资金风格、资金心理的经验认识。
个股的基本面、题材概念、趋势、图形。
情绪、节点、梯队、定位。
对盘中消息的敏锐性、预测、认知。
我看过只核大学生大佬的文章,非常认同,他做交易是上述共振(而我这个亏货只知道绝世武功的目录)。
新问题来了,什么叫共振?不同人有不同理解,我不够理解,所以不谈,抛出这个问题而已。
一直想说,只核老师可能有个问题,就是太想把握每一个因素,更类似于计算机的01逻辑,所以考虑因素应有个范畴,当然并非批评而是提出一种可能,这是基于个人哲学朴素美感的建议,因为
拉普拉斯妖不可能存在,物质世界并非01,还有量子纠缠。
我无法论证,只能模糊地想到大道相通、大道三千之类的玄幻小说语录。任何事做到极致,都是相通的,如K线图和量价同时也反应出资金的偏好,主力的行为,相互印证(共振)的时候如果有个主次,我想会好做很多,最多看起来不严谨,实际概率差不多。
接着说知行合一的“行”。
很明显,我不行……
心性的打磨是一个非常痛苦而漫长的过程,我深有体会,性格非重大变故、切肤之痛而不能改变,甚至切肤之痛也不行,这是刻在骨子里的。
把自己比作一棵树,心性打磨首先须了解自身的主干在哪里,枝叶在哪里,花朵在哪里。而每一朵花又能长出什么样的果子,然后用理性认知的刀去一刀一刀劈掉多余的杂枝,没有镇痛药、没有止血带、没有生肌散,今天劈了,明天长出来继续劈掉,直到麻木、直到伤口长出老茧。
所以说,太佩服做交易走出来的大佬们了,我真的没有信心做到。
他们并非研究心理的专业人士,但就靠一笔笔的操作一次次的痛苦把自己劈成一个非人的变态、一台交易机器,这才是大佬们最强的地方。
直到最后,没有波动,没有心情,没有任何多余的情绪。
简直比最冷酷的杀手还要冷酷。
出剑,杀人,归鞘。
躺在在黑暗潮湿的草床上,想了想这一剑是否还能再快点,然后等待下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