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里有这么一种人,当价格一路上涨的时候,他不会卖出,因为他觉得会一直上涨,而他会什么时候卖出呢?就是猛然砸下来,他会卖出去,最后发现还不如之前某个时间价格更好呢。原因就在于,他没有一个标准,就像随波逐流的浮萍,总想更好一点,人一旦想着更好这个事情,那么就很难有行动了,就像一个人,总觉得下一个对象会更好,他也就很难真正谈一次恋爱了。好的反面,就是更好,我们应该做到自己内心满足即可,避免每一件事都追求更好,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更好,一山总比一山高,这就像卖东西,总想卖到最高点,那是不显示的。做过生意的人应该知道,其实在一个长链条里,各个环节都要赚钱,从厂家,到代理商,到批发商,到个体户,最后到消费者,每个环节的利润其实都有限,如果大家都想卖更多,势必侵蚀了别人的利益,最后别人不完了,这个生态反而出现了问题,自己的销量都有难度了。我举一个例子,很多人会中新股,然后就会看到有些人抱怨自己在第一天卖掉卖早了,因为第一天卖了之后的几天,价格依旧上涨,他就捶胸顿足。打新是一个阶段,炒新是另一个阶段,打新靠的可能是资金量或者运气,不同市场规则不同,但是炒新靠的是高风险去博弈,因为炒新的人买入的溢价其实很高了,他们赚的是另一个阶段的钱。有时候要这么想,就是因为第一天有足够的人卖掉了手里的新股,筹码得到了充分的交换,成本也随之大幅上升,基于此,后续的走势才会继续上涨,如果每个人都想着吃独食,都捂着不卖,筹码没有交换,新的资金进不来,后续可能反而不会涨。就像代理商从厂家进货,直接以个体户进货的价格卖出去,那么批发商就没有利润了,他们就不玩了。所以,有时候也别担心自己卖飞了,卖飞的前提是后续继续涨,也许这批人不卖,没有新资金进来,后续也不会涨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自己卖了就涨,自己买了就跌,其实有这方面的原因,因为筹码进行了交换。
所以,大家设置一个自己接受的点,这就是自己买卖点,而这个评估的依据,是每个人自己的体系,其他时间耐心等就好了。我只能和大家说,有些因素可能是价格,有些也可以是时间,比如你买入一个标的,可以设置五年不卖,五年以后也不管什么价格直接卖掉,这就是单一的时间要素,还有就是以50%正收益为预期,到了就卖,或者可以设置止损点比如20%,跌到这个位置要么割,要么补。这只是抛砖引玉,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体系和标准一旦形成,你就要有耐心去等待,如果实在等不及,就用小仓位玩一玩,不是自己体系内的操作,很多人是下不去手的,但是心里痒痒,所以只能小仓位试试看。就像巴菲特,即使一家概念股涨再多,他也不会去碰,他都下不去手,他只等待自己认可有价值的公司,到了一个自己认可的价格区间。说到这里,我想提一句,其实对于资金少来说,还是小一点市值的公司更妥,当然这个见仁见智了,因为小公司更容易有好收益,比如你有50万,你买了个几万亿的巨头,可能比较稳,但是想翻倍就很难。很多大资金之所以青睐巨头,除了稳定和有护城河,主要是因为容量大,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你手里有50万,有个公司市值8000万,你就可以投资,将来市值变成2亿,你就是一百多万市值了。但是同样是这个8000万的公司,但是你手里有1000亿,你还会投么?你不会了,因为就算他翻倍,对于你的整个盘子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这个见仁见智吧,我只是想到了这里就提一句,大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体系来,其实巴菲特早年间也是喜欢中小型公司的,后来资金大了,也算被动不得不考虑盘子大的公司。另外,我分享一个规律吧,大家可以琢磨,价格涨与不涨,散户是无法决定的,就像以前的大蒜,生姜这些,根本不是消费者能左右价格的,大家的需求一直没怎么变,但是就突然涨价或者降价了,生产方肯定有原因,赶上气候问题减产肯定会涨价,也可能是丰收大年,就会降价,但是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中间商的囤积居奇和炒作。当货,在中间商手里,他们就会拉升价格,当货,不在中间商手里,他们就会打压价格从而去收购。早年间认识一个朋友,他后来就倒腾这些
农产品 ,当然他可没有影响价格的能力,但是他也租了十几个厂房,里面安装上冷库,一箱箱的大蒜和其他产品,这么多的货,他是有动力和意愿抬高价格的。
其实,在市场里,大家也能思考,一样的道理,我们去年春节和九月上半月,市场都到了2700左右,这两次我都专门写文章了,大家就想一想,在这个位置,谁在卖谁在买。而现在,市场到了3500,也许将来可能会更高,而在这个位置谁在买,谁又在卖。我们肯定不能精确到分毫,主要是大概率是谁在做什么事情。往往,市场见底的标志,就是很多人割肉出局,把货换成了钱,而见顶的标志,就是很多人追高买入,把手里的钱换成了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