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晃就7月份了,最近行情看似还行。北交所我也把握住6月末的尾巴。
后面继续学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当天下太平,统治者清静无为时,战马被退回田间根重,武力让位生产。
当天下混乱时,连怀孕的母马也要征战沙场。根源在于统治者的贪欲。
老子直指一切的灾祸,战争,动荡,痛苦的根源是贪婪,个人不知足招致灾祸,统治者欲得引发天下之乱。
真正的满足是源于放下贪婪,而非不断的索取。
下面说下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的本质是放下对一切事物的贪执,从而内心得以安住于恒常自在的状态之中。
如何放下贪执,要了解事物的实相是什么,不执著即为知足,常无执即可常乐。
1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最完美的东西,看起来好像也有欠缺,但它的功用却不会衰竭,因为真正完美不在于外表的圆满无缺,而在于内在的功用无穷。
正因为看起来若缺,不追求表面形式上的极致,反而能保持谦逊开放和持续发展的空间,所以它的作用是永不枯竭的。
最正直的东西看起来是弯曲的,真正的正直不是僵硬死板,锋芒毕露,而是懂得顺应形式,灵活变通。
河流遇到阻碍会绕道而行但不妨碍最终汇入大海。如果遇到阻碍就停在那里,你反而弯在那里。最高的巧啥返璞归真,自然纯朴,真正的智慧往往显得朴实无华。真正雄辩的力量不在滔滔不绝,而在于言简意赅,直至本质。这样符合大道。
动则可以克服寒冷,宁静可以克服炎热。动代表有为,静代表无为。
清静为天下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清静无为才能成为天下的准则,主宰正道。只有这样才能顺应天下的规律,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归于和谐
1
很久没贴学道德经的感悟,最近又有点事,看盘时间跟打开TGB网页的时间都不是很多。
既然写了这个帖子,无论多久也会把学笔记更新完,我也是边学,边写笔记,所以有可能会出现错别字,反正都是自己看,也不用太严谨了。
继续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用心体验人生而不着相。
过分的贪爱名利货物情感,必定要付出大量的耗费。过多的藏货必定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知道满足可以不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能长久
这章批判了人们过度追求名利财货的现象。追求名利要建立在珍视生命这个根本前提下,老子针对这一现象开出了知足与知止的解决方案,知足是内在心态的调整,认识到当下拥有的已经足够多,不因为无止境的欲望而焦虑痛苦。它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知止是外在行为的准则,知道能力的边界,欲望的限度,行为的底线,在达到临界点之前主动停止,他规避了因贪婪冒进而带来的巨大风险,是为不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1
最近赚钱效应好一天坏一天,总体来说问题不大。
还是继续学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一句话简言之
水滴石穿。
无形无相的东西,如思想精神规律能够进入没有缝隙的空间。我因为从以上想象中认识到无为的益处。
无为不是躺平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强为,不干预事物的自然规律。无为是顺应大道,以柔化刚。
最后一句,不用言语的教化,无为带来的好处,普天之下很少有人认识到并做到。老子再次强调了无言和无为的至高价值和巨大力量,同时也感慨世人大多沉迷于言教和有为,难以领悟真正的智慧,
0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昨天又去了扬州,耽搁了一天,今天继续补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是生发孕育之力,道是推动开败盈亏的运转规律。道是无,能生万有。
道生一,就是无生一,无是浑然的混沌状态,完全不分的一个整体,而一是孕育出阴阳两种力量,但是还没分判的状态。一生二,这个阴阳一体的一分判了,彻底变成了二元,从无形变成了有形。二生三,是阴阳通过不同比例组合的状态就是三。三生万物就是不同比例组合的三,生发成了万事万物。所以任何事物都背着阴,抱着阳。
我们要逐渐去掉2元判分,不在定义好与坏,只是随顺自然。这便是由2归1了,一是什么?是道在人间的显化,是德。
老子所说的圣人就是指的一这种有德之人。孔子所说的圣人是指的一生二之后,二元判分之后走向善的那一类人。
先学会再损掉,从无我到有我,再回归到无我。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为什么最高统治者要采用最低贱的自称,下面的话给了解释。
有些事物表面上减损,反而使其增益。有些事物表面上增益,反而使其减损,如过分追逐名利权位,看似得到很多,实则会招致祸患。本质还是反者道之动。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个是具体的反面例证,强行霸道,恃强凌弱,刚愎自用,不知进退的这样的人,不能正常的死亡。我将这个深刻的教训作为根本的准则出发点。所以老子反复说守弱,守住本心。
总结,这章从万物起源讲起,阐述了任何事物都蕴含阴阳有无与好坏等两个方面作用,做人做事不要只看到阳面,要警惕阴面。阴阳并存,对立转化统一。
守住道,周行而不殆。
1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yú);
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士、中士、下士 分别代表悟性最高的,悟性普通的,悟性最低的。
而往往是悟性最低的最容易嘲笑道的玄妙,但老子指出不被嘲笑反而不符合道的本质。
因为道超越了世俗认知,道是世俗追求的反面,真理往往是因为颠覆常规而显得荒诞。
故建言有之:所以其他人是这么说的, 光明的道,看似是昏暗不明的,道是不彰显于表象,需透过现象看出其本质。
进道若退,求道的过程似乎是在倒退,因为又减又损又处下。其实是精神层面的进步,
夷道若颣(lèi),夷是平坦,纇是崎岖不平,平坦的道路反而看似是崎岖不平的,就好比我们要达成一个目标,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困难,我们把困难一个一个解决掉,才能变成坦途。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最高的德,如同山谷一样虚空处下,把自己放低,内心放空,保持虚心平和。光明的事物一定蕴含着黑暗,成就丰功伟绩的人都伴随着忍辱,辱啥撑大自己格局的。
得道之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有无相生,荣辱与共。辱是成就荣的,一点屈辱都忍受不了,又如何担得起荣耀。
广德如不足,从两个方面讲,有大德的人看似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最近比较火的韦神,数学天才,但生活方面不拘小格,穿着简朴,饮食单一不妨碍在数学领域的造诣。另一方面,越有大德的人越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越厉害的人越谦虚。因为了解道的大就知道自己的渺小。越无知的人越自大。
建德若偷,刚建的德看似怠惰不显,其实就是无为,不强行干预。质真若渝,质朴纯真的事物,看似有瑕疵。
大方无隅,最大的方无棱角,当你的心胸足够宽广,你就是圆融的,不再是刺头。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都是顺应自己的天赋或是热爱的,经过不同的努力时间与等待时间,成为自己领域的大器。声音超级大时,我们反而听不见了,有时我们用沉默来表达态度,无声胜有声。至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具体的形状,我们看天地风没有形状,越是无形越要重视,它们的作用非常大,以上都在诠释反者道之动,越阴越阳,越白越黑。任何事物都将走向自己的反面。
最后一句,只有将道无私滋养,施与万物,助其自然成就,在隐微中成就一切。
1
周末在家,正好把昨天学的补上
道德经第四十章,也是最重要的一章,我自己觉得,字少重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道只要一运行,就必然蕴含着反面力量,另外一个返代表着道二元转换的特性,道的运行规律是往返的,
川哥的情绪周期以及沸点冰点也就是道的极阳与极阴,都是互相转换的。
拿花举例,一粒种子从原点开始生发,长叶子开花到最盛达到极阳状态,开始衰败、枯萎直至死去。又回到生发原点周而复始。
弱者道之用,读道德经不能着文字相,我学的也是普通版本,也没看什么帛书版。越研究文字其实就里原本的道偏离了。
这个弱可以指代一切,道刚开始进行圆周运动的阶段,比如那些不强的,不高的,不大的,不聪明的,不多的等等都是道之用。
心里要有守弱这个认知,事物刚开始萌芽,他不是道,他接近道,约等于道,心要守住那个原点。不要跟着事业一起向极阳方向发展。
0
这章的感悟就是
一指最接近道的状态,但是它是在世间的显化。
万物依道生灭,失道一切将混乱崩塌。
老子强调了守柔处下,见素抱朴的思想。
道是反的,懂得守弱,就会达到真正的强。
道是无,这些特质是无生万有的初级阶段。比如说你创业了,事业发展非常顺利,很快做大做强,这个势头再向极阳的方向推进,但是你的心不要跟着一起向极阳的方向推进,如果心也脱离了道那个原点,向上飘了,觉得自己很厉害,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你的表现就会很傲慢,同时会树立很多敌人,这时候就危险了极阳就会转阴。
其实股市里这种栗子太多太多了,每个人在股市里都会有高光时刻,但更多的人因为高光时刻反而害了自己。
我们应该谦卑,守住本心,守住道,懂得始终把自己放在低位上,不争功不显摆。结局就是大家会争着推崇你,这样做人做事事业才能长久,也就是说,我们看的是1年收益5年收益,而不是一个月的收益
1
昨天不在家,断了一天,今天继续补上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1
这次从德经开始学。
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是得道者的思想境界,了悟宇宙真相,做事也不会像普通人一样用六根去思考,没有好坏的概念,只是随顺自然。
我们正常认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去判断,我们看到的想到的只是表相,我们在假相中即使想做对,又怎么能做对,如果做不到无我,就不能做到上德,上德的思想境界一定是无私无我的。
下德,可以理解为行为比较刻意,用思考不能做到随心所欲,就好比开车,我们需要思考怎样不违规,怎样能继快红绿灯经过的又少。而只要你有思考,肯定会犯错误。
如何才能做到从心所欲 而不逾矩,那就得关闭六根,做到无分别心。上德者自然而然的做事,不经意间就度了众生,却不觉得自己再渡人,而下德者也在自然而然的做事,但有了思考,认为自己在做有德的事。上德下德都是无为。
仁义礼,都是有为,上仁是人间法。道,德,仁义礼,每个阶段都是前一个本质的丧失。
老子讲道,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荀子讲礼,韩非子讲法。
推行礼法的上层阶级将道下行到华而不实的人为造作,也就是愚昧的开始。
最后一句,真正的智者立足根本,不着与表象。去掉刻意妄为取自然无为。
对我启发,物极必反,要为道日损,损掉多余的定义概念。不评判好坏,自然而然接纳一切,这样处于任何环境,心是自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