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札记:在K线缝隙里打捞自己
去年深秋,我揣着豪情壮志一脚踢开A股大门。记得那天大盘刚经历完"924"的狂欢残局,A股大盘飘着隔夜的泡面味,红绿数字在屏幕上起起落落,像极了老家菜市场收摊前的甩卖价。
起初亏钱时倒不慌张,总觉得自己比那些盯着手机唉声叹气的散户清醒。直到连续三个月,每次卖出键按下的瞬间,账户里的数字都会表演一次跳水——原来韭菜最可怕的幻觉,是总以为下一镰刀割不到自己。
深夜啃过的威科夫理论,在实盘里碎成了拼不起的拼图。利弗莫尔的传记翻到卷边,书里说的"市场永远正确",在我这儿变成了"止损永远犹豫"。最讽刺的是刷到北京炒家的视频,弹幕里飞过成串的"悟了悟了",而我对着同样的图形,每次悟到的都是新坑的形状。
转机发生在本月15日的凌晨。三点钟的手机屏幕泛着青光,抖音播放起大曾的直播——这个曾被我认为哗众取宠的博主,正顶着眼袋讲他心酸的故事。此刻我缺与我之前认定为小丑的博主达成了某种共振。还能回本吗?是我在这个月思考最多的话题,"我开始学着把K线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资金的异动不再是冰冷数字,而是港岛写字楼里某位基金经理揉碎的咖啡券;涨停板上的封单量,可能藏着游资大佬和他老同学的某个酒局。那些曾让我着迷的"战法",渐渐显影成更真实的东西:是人性在均线上的折痕,是恐慌在成交量里的汗渍。
半年过去,账户依然带着伤疤,但持仓里开始有了自己的形状。朋友笑说我的自选股从"热门赛道"变成了"冷门病号",我却在这些微涨微跌里,摸到了某种结实的纹路。昨天删掉了所有炒股群,发现安静下来的盘面反而会说话——那些波动不再是乱码,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在恐惧与贪婪之间来回摆渡。
今早看着交割单突然想笑,这满纸荒唐言,不正是自己与市场笨拙的对话记录吗?遂决定定期整理操作笔记,不为证明什么,只想诚实记录一个普通人如何在这架财富绞肉机里,一寸寸打捞自己的认知残片。
(实盘记录下周起更新,与君共勉)
血的脚印,能成为某个后来者的探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