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勿用1278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欢迎来到“悟道路漫漫”,今天我们的第三课来自行为经济学的又一记重锤: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这个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Thaler)提出,揭示的是——人不是用“理性账户”来做决策,而是活在自己“心理账户”的小账本里。
🧪什么是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指的是——人们会下意识地把钱分门别类,放进不同“心理账户”中,再依据账户属性来决定如何使用这些钱。而不是把钱看作是等值、流动的“统一资源”。
📍 塞勒的经典实验:假设你买电影票时有两个场景:
场景A:你提前买好了一张100元的票,到现场发现弄丢了。你会再花100元买票吗?
场景B:你还没买票,到现场前掉了100元现金。你会再花100元买票吗?
大多数人在场景A选择不买了,场景B选择继续买。
为什么?
逻辑上,这两个场景都只是“损失了100元”,但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在场景A里,把电影票当成“一个账户”,会觉得再买,这个票价就相当于200元。
而场景B的损失,把现金损失和电影票分开计算。
这就是心理账户在作祟:不是钱的性质变了,而是你主观地分类了它们,从而影响了决策。
💸 映射到交易中是怎么样?在经济学上,交易账户是“客观”的:
只看本金、成本、盈亏、收益率,目标是最大化收益。
但人在实际交易中,常常使用的是“心理账户”:
分仓、分题材、分感情,甚至连某只股票名字里有“科技”“国资”都能让人信心加倍。
心理账户的最大问题是:我们以为自己在控制风险,实际上是在制造幻觉。
📈 龙头战法:心理账户的巅峰错觉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一只股票已经连续5板、7板,甚至10板,
你明知道“已经涨了太多”,却还是忍不住买进去,
因为大家都在说:
“这是核心!”
“辨识度高!”
“只有它是龙头!”
于是你对自己说:
“没事的,这是信仰股。”
“核心股,不能不买。”
“买完等着数钱。”
但本质上,这不是你的理性判断——
是你的心理账户已经被“市场叙事”植入了情绪标签。
你用“龙头”的身份、话术、标签,给自己“高买”找了借口,
却忘了:真正的筹码博弈,从来都是“低吸高抛”。
你想过没有?
一个票涨了那么多,主力如果没人接盘,怎么出货?
所以市场的逻辑不是讲道理,而是讲故事。
故事讲得够好——散户的钱就来了。
🧠 怎么打破心理账户?✅ 用“总账本”看待所有交易
→ 所有的钱都是同一个账户,别被“高低仓”“信仰票”洗脑。
✅ 强制执行建仓纪律
→ 涨多不追,进场有预期,有止损,有计划。
🥬 韭言金句“主力出货靠讲故事,散户接盘靠心理账户。”
“你不是信龙头,你只是需要一个借口,高买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