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上海车展上,小鹏 AI
机器人 Iron 的亮相引发行业震动。这款身高 178cm、体重 70kg 的
人形机器人,以 62 个主动自由度和 22 个手部可动自由度,突破了传统工业机械臂的灵活性极限。
其双手采用 1:1 人类尺寸设计,单指最大负载 3 公斤,支持 0.1 毫米级触觉反馈,可精准完成汽车零部件组装、工具抓取等复杂任务。
该机器人采用AI端到端大模型+最新自研图灵AI芯片,拥有3000T算力,可实现思考、记忆和自主控制肢体。搭载天玑AIOS,可流畅对话,有记忆并且可以进行推理。
视觉方面,搭配鹰眼视觉系统,可以720°无死角环境感知,识别地面坑洼、预判行人走位。
采用高精度行星滚柱丝杠、六维力矩
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实现 P0 级精度控制,动态平衡能力超越
特斯拉 Optimus Gen 2。
-对比
特斯拉 Optimus:算力方面,Optimus 依赖外部算力支持,而 Iron 的图灵芯片实现端侧自主决策,响应速度提升 3 倍。
且Iron 的自研供应链使其单台成本较 Optimus 低 40%,更适合大规模工业部署。
-商业化落地
小鹏 Iron 目前其已在广州工厂投入实训,承担起 P7 + 车型的零部件组装任务。数据显示,小鹏 Iron 单日可精准完成 5000 颗螺丝安装,失误率低至 0.01%;单台年节省人力成本超 30 万元,推动相关产线人力成本直降 60%。
在场景拓展上,小鹏 Iron 未来将覆盖多元场景,预计 2026 年实现 L3 级工业化量产。在产业链协同层面构建了从芯片到执行器的完整供应链体系,并通过复用小鹏 XNGP 智驾系统的感知与模型算法,将研发周期缩短,为规模化落地奠定技术与供应链双重基础。
-从造车到造 “人” 的生态闭环
720 亿参数的 “世界基座模型” 同时赋能汽车、机器人和飞行汽车,实现算法一次训练、多场景复用。
小鹏汽车 的自动驾驶数据反哺机器人运动算法迭代;供应链高度协同,规模化降本空间显著。
参
考特 斯拉Optimus拉动估值逻辑,小鹏机器人业务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据
摩根士丹利 测算,人形机器人每1%的全球市场份额可带来 50亿美元估值提升 。
以上,小鹏“工业场景优先、技术复用降本” 的策略,有望在 2026 年量产节点后,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的重要玩家。在汽车制造降本增效与服务机器人爆发的双重驱动下,小鹏有望凭借技术+生态优势,成为这一赛道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