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EK厂商加速提升国产率,上游化工材料需求迎来景气度提升工信部在2024年提出加快培育新材料产业,PEEK被列为重点支持领域,上游原料企业可获税收优惠与研发补贴。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PEEK材料主要受益方上游原材料和中游制造研发,目前已进入 “需求刚性+国产替代+政策扶持”的三驱动阶段。PEEK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氟酮、对苯二酚、二苯砜、碳酸钠等。
其中的氟酮为PEEK核心原料,占生产成本的50%以上,每生产1吨PEEK需消耗0.7-0.8吨DFBP。根据券商研报测算2025年国内PEEK总产能预计突破1.2万吨,对应DFBP需求约8400-9600吨;人形
机器人 单台需求6.6-8kg PEEK,2030年全球产量若达150万台,仅此领域年需求将超1.2万吨。
成本占比最高、最关键的、直接影响PEEK产品质量的关节为氟酮材料,在PEEK厂商加速扩产和下游需求爆发的双重驱动下,迎来量价齐升的机遇,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壁垒和产能优势将优先受益。且因为技术壁垒,氟酮合成涉及高危氟化反应,扩产周期长达3-5年,环保审批严格,新进入者极少;产能也高度集中,全球80%氟酮产能在中国,头部企业新瀚新材 、中欣氟材 、营口兴福合计占国内产能超70%。并且因技术垄断行业壁垒高企和产能集中,这个环节的公司议价能力极强。2023年国产氟酮价格(400-500元/公斤)仅为进口产品的一半,毛利率可达40%-50%。
国际巨头(威格斯、索尔维)扩产至1.5万吨,但国内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价格低40%)加速抢占市场,
中研股份 、新瀚新材突破氟酮(PEEK核心原料)规模化生产,国产价格(400-500元/公斤)仅为进口(800-1000元/公斤)的一半,成本优势显著。
结语
PEEK的爆发不是昙花一现,而是高端制造升级的必然,也让人联想到2010年代光伏和
新能源车 的初期阶段——技术突破引发资本狂热,但真正产业化需经历产能爬坡、成本优化和生态构建。
光伏从“补贴驱动”到“平价上网”用了十年,新能源车从概念到全球渗透率20%,耗时十五年,PEEK的成长同样需要时间,亦需经历“概念炒作-产能过剩-技术出清-龙头崛起”的周期,在市场狂热中保持理性,关注技术落地与业绩兑现,方能在这场“材料革命”中捕获长期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