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盘迎来了“股灾”级别的大调整,指数午后逐级震荡下杀,全场放量大跌,截止至收盘全市场形成普跌的态势,红盘家数仅600多只,全天成交量能31978亿,环比放量4880亿,放量大跌的走势是一个令人感到非常不安的信号,这意味着近期获利资金兑现的趋势相当明显,今日的大幅回调使
上证指数有效击穿5日均线,近期的上升趋势遇到了较大的阻力,但对于大市的后续走势上,相信大盘在整固后,仍然维持振荡向上的观点未变。接下来的操作偏保守,以多看少动为宜,静观其变,并且待9-3的时间窗口过去之后视市场的走向而定。
今日,大盘迎来“股灾”级别的剧烈调整。午后指数逐级震荡下挫,全天放量大跌,收盘时两市普跌,仅 600 余只个股收红;成交额 31,978 亿元,环比激增 4,880 亿元。如此“放量长阴”释放出的信号令人不安,表明近期获利盘兑现意愿强烈。上证指数今日有效击穿 5 日均线,短线上升趋势遭遇明显阻力。不过,对后市仍维持“震荡整固后继续向上”的中期判断。操作上宜趋于保守——多看少动、静观其变,待 9 月 3 日时间窗口过后,再视市场方向灵活应对。
一、市场特征:放量长阴的三重含义流动性分层加剧
两市成交额激增至 3.19 万亿元,创历史次高,其中主力资金净流出 1536 亿元,超大单净流出 733 亿元,显示机构资金主导了抛售。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小单资金逆势净流入 1294 亿元,反映出散户与机构的博弈加剧。这种 “机构卖、散户买” 的结构,往往出现在市场情绪转折初期,需警惕流动性进一步恶化。板块分化揭示资金避险路径
尽管指数普跌,但小金属、造纸印刷等板块逆势流入,CPO 概念、AI 芯片等科技细分领域跌幅有限,显示资金在恐慌中仍在寻找结构性机会。而房地产服务、船舶制造等传统行业跌幅超 3.5%,印证了市场对经济复苏力度的分歧。情绪面极端化预警
全市场仅 633 只个股上涨,下跌个股占比超 88%,且跌停个股达 22 家,市场赚钱效应降至冰点。这种 “指数破位 + 个股普跌” 的组合,往往是市场短期情绪宣泄的顶点,历史数据显示类似情形后 3-5 个交易日出现超跌反弹的概率超过 60%。二、技术面信号:破位后的多空博弈关键支撑位的三重考验
上证指数跌破 5 日均线(3875.97 点)后,下方 3750-3770 点区域构成重要防线。该区间是 7 月以来的震荡中枢上沿,叠加 30 日均线支撑(约 3760 点),若能企稳则有望形成 “双底” 结构。反之,若有效击穿 3750 点,可能触发程序化交易止损盘,加剧下跌惯性。量价背离的修复需求
今日成交量较前一日激增 4880 亿元,但指数跌幅(1.76%)与成交额增幅不匹配,显示恐慌盘集中释放后,市场抛压可能快速衰减。历史数据显示,单日成交额超过 3 万亿元后,次日成交量通常收缩 15%-20%,若明日成交额回落至 2.6 万亿元以下,可能预示短期底部形成。北向资金的分歧信号
尽管盘中北向资金一度净流出超千亿元,但收盘数据显示最终净流出 132 亿元,且逆势加仓半导体(
中芯国际 + 9 亿)等科技龙头,表明外资对核心资产的长期配置逻辑未变。这种 “恐慌性抛售与结构性加仓并存” 的现象,往往是市场中期转折的前兆。三、资金动向:流动性重构的深层逻辑杠杆资金的博弈临界点
两融余额在 8 月 20 日突破 2.1 万亿元后持续攀升,当前融资买入额占成交额比重达 12.3%,接近 2015 年牛市峰值水平。今日融资盘被动平仓压力显现,若明日融资余额回落至 2.05 万亿元以下,可能触发强制平仓潮,需密切关注券商板块的护盘力度。产业资本的态度变化
8 月以来上市公司回购规模达 1280 亿元,较 7 月增长 45%,其中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超 60%。今日
中芯国际、
宁德时代等龙头公司公告增持计划,显示产业资本在恐慌中主动承接筹码,这种 “真金白银” 的护盘行为,往往比政策喊话更具信号意义。跨境资金的再平衡
南向资金在港股暴跌背景下逆势净买入 153 亿元,显示内地资金对港股估值洼地的认可。这种 “A 股抛、港股买” 的跷跷板效应,可能推动资金在 9 月形成跨市场再平衡,若港股
恒生科技指数率先企稳,或对 A 股科技板块形成正向传导。四、中期逻辑:震荡整固的三大支撑政策底的强化
8 月 22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 “两新” 政策加码方向,超长期特别国债对设备更新的支持规模增至 2000 亿元,叠加 9 月 1 日实施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预计将直接拉动下半年社零增速 0.8-1.2 个百分点。政策红利释放的时间窗口恰好与 9 月 3 日时间节点重合,可能成为市场情绪反转的催化剂。盈利底的确认
已披露的 1688 家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净利润同比增长的公司占比 58%,其中 TMT、医药生物等板块净利润增速超 30%。随着 8 月 PMI 数据回升至 50.2(预期 49.8),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有望在 Q3 转正,这将为市场提供基本面支撑。估值底的安全边际
当前沪深 300 指数 PE 为 12.3 倍,处于近十年 28% 分位;
创业板指 PE 为 32.5 倍,处于近五年 15% 分位。若上证指数回落至 3700 点,对应 PE 将降至 11.5 倍,接近 2018 年熊市底部水平,估值吸引力将显著增强。五、9 月 3 日时间窗口的潜在影响事件驱动的三重催化产业事件:
晶科能源等科创板公司将在 9 月 3 日举行集体业绩说明会,若其光伏组件出货量超预期,可能带动新能源板块反弹;政策窗口:8 月 LPR 维持不变后,市场对 9 月 MLF 降息预期升温,若央行在 9 月 3 日前后释放宽松信号,可能扭转流动性预期;资金节点:公募基金 8 月新发行规模达 2800 亿元,按建仓周期推算,约 60% 资金将在 9 月 3 日前完成布局,增量资金入场可能形成托底效应。技术面的时空共振
从斐波那契时间周期看,当前调整自 7 月 22 日高点已运行 33 个交易日,接近 34 天的变盘窗口;空间上,上证指数自 4028 点调整幅度达 5.66%,符合黄金分割 0.618 回撤位(3800 点)的精准对应。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共振,可能使 9 月 3 日成为多空转折点。六、策略建议:三级防御体系短期(1-3 日)持仓结构优化:减持融资盘占比超 20% 的标的(如房地产、建材),增持股息率超 5% 且机构持仓占比低于 15% 的防御性品种(如公用事业、高速);交易策略:若明日早盘成交额回落至 2.4 万亿元以下,可试探性加仓半导体 ETF(512480),博弈超跌反弹;若跌破 3750 点则严格止损,等待 3700 点区域的二次探底机会。中期(1-2 周)配置方向:重点关注 “政策受益 + 业绩反转” 的双线品种,包括
消费电子(
苹果链 9 月新品催化)、
创新药(医保谈判落地后的估值修复)、
军工(国庆阅兵预期);资金管理:保留 30% 现金仓位,待 9 月 3 日后根据市场方向动态调整,若指数站稳 3850 点则加仓至 70%,若下破 3700 点则降至 50%。长期(1-3 个月)战略布局:利用调整期分批建仓港股券商 ETF(513090),当前港股券商 PB 仅 0.8 倍,较 A 股折价 40%,且港交所交易时间延长预期升温;风险对冲:买入行权价 3700 点的认沽期权,成本控制在持仓市值的 1.5% 以内,对冲系统性风险。七、风险提示流动性风险:若明日成交额继续放大至 3.5 万亿元以上,可能触发量化策略的 “动量杀跌”,导致指数加速下探;政策风险:需警惕美联储 9 月议息会议释放鹰派信号,引发外资回流压力;事件风险:关注 8 月 31 日公布的 PMI 数据,若不及预期可能加剧市场对经济复苏的担忧。
总体而言,此次调整是牛市初期的 “深蹲动作”,短期情绪宣泄后,市场将进入 “政策底→估值底→盈利底” 的传导周期。投资者应避免过度恐慌,利用调整期优化持仓结构,重点把握科技自主(AI 芯片、算力)、消费升级(免税、
新能源汽车)、国家安全(军工、
信创)三大主线的错杀机会。9 月 3 日前后,随着政策红利释放与资金面再平衡,市场有望开启新一轮上涨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