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数据给大家看一看2015年至今股市(上证)单日暴跌(单日跌幅大于4.5%)的原因、救市措施及后续走势,找出共性结论,用以分析今天的暴跌,以及分析后续会如何。不想看以下大量数据案例的兄可以直接滑到文章结尾。2015年05月28日
暴跌原因:涨幅获利:2015 年初至 5 月 27 日,沪指从 3300 点涨至 4941 点,半年涨近 30%,
创业板指 同期涨幅超 100%。巨大涨幅积累大量获利盘,投资者纷纷抛售,引发股价雪崩。
汇金减持:5 月 26 日,港交所显示汇金减持工行 16.29 亿元、建行 19.06 亿元。汇金作为市场稳定力量,其减持引发市场对政策导向担忧,投资者信心受挫,恐慌抛售潮涌起。
监管威慑:监管层摸底银行贷款入股市情况,威慑违规资金。券商上调两融保证金比例、下调证券折算率,限制杠杆操作空间,靠杠杆资金推动的个股失上涨动力,资金撤离致股价下跌。
货币信号:央行进行千亿体量定向正回购,市场解读为货币政策收紧。牛市依赖资金推动,资金面预期收紧,投资者担忧后续资金供应,抛售股票。
新股抽血:当时
中国核电 等多只新股发行,预计募资约 160 亿元,冻结资金或超 8 万亿。大量资金被新股申购锁定,市场可流通资金减少,资金面紧张,引发恐慌情绪,股价下跌。
救市措施:5 月 28 日暴跌后短期无针对性救市举措。6 月末 7 月初股灾加剧时,管理层推出系列 “组合拳”:央行定向降准降息注入流动性;沪深交易所下调交易费用;保险基金大量买基金入市;券商放宽融资条件;证监会暗示减少 IPO 数量,中央汇金增持稳定市场。
止跌天数
5 月 28 日暴跌后,5 月 29 日开盘惯性下跌,抄底资金迅速涌入,大盘翻红走高,止跌天数为 1 天。但市场后续波动剧烈,6 月中旬再度大幅下跌,进入股灾阶段。
----------
2015年06月19日暴跌原因:前期股市疯涨积累大量获利盘,市场估值泡沫严重,如创业板市盈率超百倍。监管层清查场外配资,去杠杆压力下资金加速撤离。此外,投资者对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担忧全球流动性收紧冲击 A 股。
救市措施:当时暂无针对性救市举措。后续 6 月 27 日央行定向降准并降息;7 月起,多部门联合救市,如证监会暂停 IPO、央行协助证金公司获流动性支持、21 家券商出资买蓝筹 ETF 等。
止跌天数:当日未止跌,后续市场持续下跌,6 月 15 日至 7 月 3 日,14 个交易日内
上证指数 跌 28.4% 。
2015年6月26日暴跌原因:市场前期涨幅巨大,获利盘汹涌抛售。临近年中,资金面季节性紧张。央行未如市场预期降准降息,打击投资者信心。同时,IPO 密集发行,像中国
核电等 “巨无霸” 新股冻结大量资金。
救市措施:6 月 27 日央行实施定向降准,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 0.25 个百分点。后续监管部门多管齐下,包括暂停 IPO、限制股指期货恶意做空等。
止跌天数:当日未止跌,市场恐慌情绪延续,6 月 29 日沪指高开低走,两市超 1500 股跌停 。
2015年07月01日暴跌原因:市场去杠杆进程中,融资盘爆仓风险加剧,投资者恐慌抛售。尽管此前有央行降准降息,但市场信心仍严重不足,对政策效果存疑。此外,国际市场波动也对 A 股产生负面影响。
救市措施:证监会等多部门继续推进救市,7 月 4 日,21 家
证券公司 决定出资不低于 1200 亿元投资蓝筹股 ETF;同日,IPO 暂停;央行表态协助证金公司获流动性支持。
止跌天数:当日未止跌,7 月 2 日沪指继续下跌,创业板指几近跌停 。
2015年07月27日暴跌原因:前期救市政策效果短暂,市场信心恢复缓慢。投资者担忧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企业盈利,中报季部分企业业绩不及预期。此外,获利盘与恐慌盘交织,形成抛售潮。
救市措施:证金公司持续注资维稳,加大对蓝筹股及部分中小创个股的买入力度。多部委再次发声稳定市场信心,鼓励上市公司增持回购。
止跌天数:当日未止跌,7 月 28 日沪指继续大幅低开 。
2015年08月18日暴跌原因: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预期增强,国际油价等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引发市场对经济衰退担忧。国内经济数据表现不佳,投资者对企业盈利前景悲观。同时,前期救市资金部分退出传言加剧市场恐慌。
救市措施:央行 8 月 25 日宣布降息降准,双管齐下释放流动性。证金公司等继续坚守,稳定市场。
止跌天数:当日未止跌,市场连跌多日,8 月 24 日沪指开盘即大跌超 7% 。
2015年08月24日暴跌原因:受全球股市暴跌影响,A 股大幅低开。市场恐慌情绪全面蔓延,投资者纷纷抛售。此前市场反弹积累的获利盘集中涌出,加剧下跌。
救市措施:央行紧急 “双降”,即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同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监管层进一步强化对恶意做空等行为打击力度。
止跌天数:当日未止跌,但后续市场逐渐进入筑底阶段,8 月 26 日上证跌破 200 点后,出现超跌反弹走势 。
2015年08月25日暴跌原因:前一日市场重挫后,恐慌情绪延续,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创。经济基本面压力持续,企业盈利改善不明显,市场缺乏上涨动力。
救市措施:央行 “双降” 政策发力,证金公司等持续稳定市场,推动资金流入。官媒发声稳定市场情绪,呼吁理性投资。
止跌天数:当日未止跌,但此后市场逐步企稳,开启超跌反弹,重回 3000 点 。
----------
2015年11月27日暴跌原因:新股申购资金压力:10 只新股重启申购,预计冻结资金 1.1 万亿,存量资金卖出股票打新,股市资金流出。
券商板块受冲击:证监会出台场外衍生品融资禁令,中信、国信、海通等券商遭立案调查,券商股集体暴跌,拖累大盘。
美联储加息预期:加息窗口临近,美元供给下降,国际资本有回流美国趋势,冲击 A 股市场信心。
经济数据不佳:1 - 10 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降 2%,10 月当月降 4.6%,投资者担忧上市公司业绩 。
救市措施:暴跌后短期内无针对性救市措施。此前证监会要求券商自营盘 4500 点以下不减仓;后续有规范融资类收益互换业务等举措。
止跌天数:11 月 27 日暴跌后,11 月 30 日大盘深 V 反转,沪指收长下影线,止跌天数为 2 天,但后续市场仍震荡 。
----------
2016年01月04日暴跌原因:熔断机制首日实施,市场波动加剧。大股东减持禁令即将到期,超 2800 只股票的大股东减持冲动将集中释放。财新制造业 PMI 不及预期。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降,开启暴跌模式,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盘中下挫。全球股市下跌,外围市场风声鹤唳。
救市措施:当日无针对性救市措施,后续 1 月 7 日晚,三大交易所宣布 1 月 8 日起暂停熔断机制。
止跌天数:当日未止跌,后续市场持续下跌至 1 月 27 日才阶段性企稳,止跌耗时 17 个交易日。
2016年01月11日暴跌原因:美股连续大跌,A 股受牵连难独善其身。人民币大幅贬值,热钱流出预期压制股指反弹。减持新规效果待观察,注册制顾虑未消,创业板题材股受压。此前杀跌趋势过猛,空头惯性强,众多个股破位难扭转。宏观经济低迷,2015 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CPI 创 2010 年以来新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PPI 同比下降。
救市措施:周末管理层紧急推出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新规、澄清 3 月 1 日不是 IPO 注册制执行日,但未能阻止周一大跌。
止跌天数:当日未止跌,1 月 13 日市场短暂反弹后继续下跌,直到 1 月 27 日才阶段性止跌,实际止跌天数 12 天。
2016年01月17日暴跌原因:市场信心严重受挫,前期连续暴跌让投资者恐慌情绪蔓延。经济数据不佳,投资者对企业盈利前景担忧加剧。人民币汇率波动,资本外流压力仍存,影响市场资金面。
救市措施:无直接针对该日暴跌的救市行动,市场主要依靠自身修复以及此前政策的缓慢发酵。
止跌天数:当日未止跌,市场继续下行至 1 月 27 日止跌,历时 7 个交易日。
2016年01月26日暴跌原因:市场处于下跌趋势中,恐慌情绪主导,投资者稍有风吹草动便抛售股票。国际油价持续暴跌,拖累能源等相关板块,进而影响大盘。对宏观经济增长担忧加剧,企业业绩增长预期不佳。
救市措施:无针对当日的特定救市举措,市场处于自我修复和政策缓慢起效阶段。
止跌天数:当日未止跌,1 月 27 日市场触底后开始反弹,止跌耗时 1 天。
2016年02月25日暴跌原因:市场反弹后积累一定获利盘,部分资金选择落袋为安。经济数据未明显改善,投资者对经济复苏力度存疑。外围市场波动,影响 A 股投资者情绪。
救市措施:无针对性救市操作,市场依靠自身多空力量博弈。
止跌天数:当日未止跌,后续震荡调整,直至 3 月 1 日出现中阳线反弹,止跌耗时 3 个交易日 。
----------
2018年02月09日暴跌原因:美股暴跌传导:2 月初美股接连大跌,2 月 2 日 - 2 月 8 日,5 个交易日下跌 8.5%。2 月 9 日 A 股受此影响,投资者恐慌情绪蔓延,抛售股票。
前期涨幅回调:2017 年至 2018 年初,A 股部分板块涨幅巨大,如上证 50 在 2017 年全年涨幅超 25%。大量获利盘积累,本身就有回调需求,美股暴跌成为下跌导火索。
业绩地雷集中爆发:1 月底是上市公司年报业绩预告集中披露期,众多绩差股业绩爆雷。如
乐视网 、
獐子岛 等,中小创个股商誉减值风险集中释放,引发市场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担忧,加剧抛售。
资金流出冲击:外资因美股下跌风险偏好下降,2 月 1 日 - 2 月 8 日,陆股通净流出 85.44 亿。沪深两市融资余额 7 个交易日内净下降 524.66 亿元,杠杆资金撤离,造成市场抛压增大。
救市措施:2 月 9 日暴跌后短期内无直接针对性救市举措。后续在 2018 年,央行有降准动作,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资金面压力;监管层放缓了对市场的去杠杆节奏,减少对市场资金面的冲击。同时,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政策进行优化,促进企业发展。
止跌天数:2 月 9 日暴跌后,市场并未立即止跌。后续虽有短暂反弹,但整体仍处于下跌趋势。从较长周期看,市场一直调整至 10 月 19 日才阶段性见底,止跌耗时近 8 个月 。
----------
2018年10月11日暴跌原因:外围市场冲击:隔夜美股暴跌,引发全球风险资产恐慌。美国加息进入后半段,企业
ROIC 与企业债券利差收窄,9 月失业率创新低致 CPI 上升预期大增,美联储调整长期利率指引,10 年期国债收益率达 3.23%,引发一系列抛售行为,对全球股市包括 A 股产生压力。
内部因素影响:国内实体经济承压,市场对经济增长担忧加剧;A 股较 H 股溢价过高;相关减税政策仍需进一步落实到位;资金面持续偏紧,市场资金外流明显;限售股解禁规模大幅飙升,资金供给失衡;个股信用、业绩等风险爆发,动摇市场信心。
救市措施:当时没有立即出台针对性的救市措施。后续央行有降准动作,缓解资金面压力;监管层放缓去杠杆节奏,优化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政策。
止跌天数:10 月 11 日暴跌后,市场继续寻底,直到 10 月 19 日出现阶段性见底迹象,止跌耗时约 8 天。
----------
2019年05月06日暴跌原因:特朗普 5 月 5 日宣布,5 月 10 日起将 2000 亿美元中国商品关税从 10% 提至 25%,中美贸易战恶化。
证监会股指期货交易松绑,降低做空成本与杠杆倍数,加剧市场波动。
央行 4 月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推高资金价格,市场资金面趋紧。
节前市场有调整惯性,节日期间外围利空频出,美股指期货、国际油价与商品价格下跌,新兴市场投资者恐慌。
2019 年初 A 股反弹快,积累大量获利筹码,有回调需求。
救市措施:5 月 6 日上午,央行宣布 5 月 15 日起对约 1000 家县域农商行降准,释放约 2800 亿元长期资金,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
止跌天数:5 月 6 日暴跌后,市场持续调整。5 月中旬宏观数据公布前后现企稳迹象,从该日至中旬约 10 天。但市场后续仍存波动,未彻底止跌 。
----------
2020年02月03日暴跌原因: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市场担忧经济停摆,投资者恐慌情绪浓厚,纷纷抛售股票,同时海外市场下跌也加剧了悲观氛围。救市措施:央行 2 月 3 - 4 日注入大量流动性,2 月 3 日投放 1.2 万亿元。监管层鼓励上市公司回购、增持稳定股价。止跌天数:当日止跌,随后 A 股连续七连阳,快速 V 型反弹。 ---------- 2020年07月16日暴跌原因:市场自身:此前 A 股暴涨,积累大量获利盘,部分板块过热,估值提升,有内在调整需求。监管降温:管理层严查银行配资、违规资金入市,打击场外配资,影响资金面,部分资金离场。北向资金:7 月 14 日北向资金净流出 173 亿元创新高,引发市场恐慌抛售。 解禁减持:7 月为解禁小高潮,解禁市值 4600 亿元环比大增,大股东、国家队基金、社保减持,冲击市场信心。
外部因素:7 月 15 日晚媒体质疑茅台 酒问题,16 日白酒股暴跌,美国打压中国公司致科技股下跌 。救市措施:无专门大规模救市行动,此前有常规监管举措。止跌天数:1 天,16 日跌,17 日止跌 。
----------2022 年03月07日 - 03月09日暴跌原因:
俄乌冲突影响:当地时间 3 月 7 日,俄乌举行第三轮谈判无果,冲突持续使市场对全球经济和通胀担忧加剧,同时引发对中国地缘政治风险的担忧。美联储加息预期: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 3 月加息,中金研报认为俄乌冲突下通胀压力上升,增加了美联储在 3 月之后、年中之前议息会议加息 50 基点的概率,导致部分资金回流美国,北向资金连续三日大幅净流出,3 月 7 日至 9 日累计流出约 280 亿元,给 A 股带来压力。外围市场震荡:美联储加息叠加俄乌冲突,美股等外围股市剧烈震荡,A 股市场也随之动荡不安。青山控股逼仓事件:3 月 8 日,LME 镍期货飙涨,青山控股被逼仓传闻流出,3 月 9 日 A 股镍概念及有色金属板块重挫。国内疫情反复:疫情在全国各地呈现快速发展的状态,消费受冲击,投资者担忧上市公司业绩。市场资金面偏紧:前期牛市获利资金因基金面临赎回等因素开始撤离,新基 金份额低迷,融资余额不动,商品期货市场吸金,股市资金不足。救市措施: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进行回应,对于预期稳定、重拾信心起到提振作用。止跌天数:3月10日初步止跌,止跌天数为1天。但市场后续仍存在波动和不确定性,3 月 14 日中概股连带港股市场和 A 股再次出现暴跌等情况。
----------
2022年04月25日暴跌原因:疫情冲击:国内疫情恶化,多地封控,经济受冲击,投资者担忧经济前景与公司业绩。政策不及预期:降息等宽松政策未兑现,降准力度小,地产政策松动有限,市场信心不足。全球流动性收紧: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欧央行也有加息预期,外资流出,北向资金净卖出。人民币贬值:中美利差倒挂,人民币大幅贬值,引发外资加速流出,加剧恐慌情绪。外围股市影响:美国股市大跌,压力传导至 A 股,加重市场悲观氛围。救市措施:4月25日央行宣布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证监会强调回应市场关切,对稳定情绪和信心有一定作用。止跌天数: 4 月 29 日重返 3000 点,止跌天数为 4 天,后续市场仍有波动。
----------
2023年08月28日市场异动:8 月 27 日,财政部等公告 28 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减半征收,这是重大利好。上一次 2008 年 9 月调整印花税后,五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达 20.99%。28 日开盘沪指高开 5%,多股涨停,但仅 1 分钟后抛盘涌出,全天指数下跌,沪指最终仅微涨 1.13%,收罕见巨阴线。
暴跌原因:前期市场弱势:8 月经济复苏乏力,A 股大盘屡创新低,投资者信心不足,套牢盘多,利好难以承接卖盘。
资金流出惯性:此前北向资金连续 12 个交易日净流出超 600 亿,
融资融券余额大幅下降,资金外流难改,市场承接力差。
市场结构分化:新能源、半导体等权重板块走弱,
宁德时代 等龙头股市值大减,打击市场信心,引发资金从各板块流出。
投资者预期偏差:市场对政策期望过高,实际与预期落差大,投资者抛售加剧。
量化与游资影响:量化交易和游资加剧市场波动,量化按程序触发卖单,游资拉高后出货,引发跟风抛售。
救市措施:8 月 27 日,证监会宣布收紧 IPO 节奏、规范股份减持、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9 月 8 日收市后由 100% 降至 80%)。但政策效果短期未显,因市场积弱,政策发挥作用需时间,市场情绪脆弱。
止跌及后续走势:8 月 28 日未止跌,后续震荡下行。政策底 8 月 27 日现,市场底 2024 年 2 月 5 日(上证 2635 点),近五个月指数跌幅 13.7%。期间受经济数据矛盾、全球资本市场共振及投资者情绪等影响持续筑底。
----------
2024年10月18日、19日
暴跌原因获利盘回吐:9 月 24 日起市场涨幅巨大,积累大量获利盘。到 10 月 8 日,不少投资者选择高位套现,卖盘汹涌。
外围市场影响:10 月 8 日晚,外围中国资产大跌,如
恒生指数 暴跌 9.41%,A50 期货暴跌 10.4%,拖累 A 股市场情绪。
资金面与监管:央行 10 月 9 日进行 610 亿元 7 天期逆回购操作,有 1965 亿元逆回购到期,资金净回笼。且监管对信贷资金违规入市提前预警,影响市场资金流入预期。
政策不明朗:发改委相关会议未提出股市刺激具体措施,市场对 “一揽子刺激政策” 期望落空,投资者信心受挫 。
股东减持:上市公司批量减持,大股东对公司及市场信心不足,打击市场做多热情。
救市措施:此前已有系列救市政策,如 4 月 12 日收盘后证监会强化分红、营收等管理;7 月 10 日,中证金融暂停转融券业务;9 月 24 日央行等三大金融部门联合宣布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包括拟降低存量房贷、券钱互换、贷款给大股东增持和公司回购等,但在 10 月 8 - 9 日市场波动期间,无新针对性救市举措 。
止跌天数10 月 8 - 9 日处于剧烈波动中,8 日暴涨后 9 日暴跌,难以界定这两天内止跌。后续市场进入回调震荡阶段,短期内波动依旧较大 。
----------2025年04月07日(今天)暴跌原因:美国对华加征 “对等关税” 的冲击波持续发酵,市场对关税冲击下企业盈利下修的预期,成为情绪溃堤的导火索。同时,量化交易与杠杆资金的被动平仓压力,沪深 300 股指期货跌停放大了流动性危机,形成 “下跌 — 平仓 — 再下跌” 的恶性循环。此外,国内经济数据疲软、内需政策尚未明确发力,叠加全球加息预期升温,导致资金避险情绪飙升。
救市措施:中央汇金尾盘宣布增持 ETF 并承诺继续护盘。人民日报评论称,降准、降息等工具 “留有充分调整余地”,财政政策亦可能进一步加码,包括扩大赤字率及专项债规模。
止跌天数:截至目前尚无法确定止跌天数。机构普遍认为,若今夜美股止跌,外资回流将助推 A 股情绪修复;同时,若后续国内经济数据验证复苏,将夯实市场底。但市场短期仍存不确定性,需密切关注全球市场动态及国内政策落地情况。
总结:一、暴跌类型分类获利盘抛售型特征:市场短期涨幅过大,积累大量获利盘,投资者集中抛售。
案例:2015年5月28日、2015年6月26日、2020年7月16日、2023年8月28日、2024年10月18日。
政策监管冲击型特征:监管层清查杠杆资金、限制融资、IPO抽血等政策引发恐慌。
案例:2015年6月19日(清查场外配资)、2015年7月1日(去杠杆)、2016年1月4日(熔断机制)、2020年7月16日(严查配资)。
外部市场传导型特征:美股暴跌、全球流动性收紧、地缘冲突等外因冲击A股。
案例:2015年8月24日(全球股市暴跌)、2018年2月9日(美股暴跌)、2022年3月7-9日(俄乌冲突)、2024年10月18日(外围中国资产暴跌)。
流动性紧张型特征:资金面趋紧(如新股冻结资金、央行政策收紧、外资流出等)。
案例:2015年5月28日(新股抽血)、2015年11月27日(新股申购)、2019年5月6日(资金净回笼)、2022年4月25日(人民币贬值)。
经济基本面恶化型特征:经济数据疲软、企业盈利下滑、疫情冲击内需等。
案例:2015年7月27日(经济增速担忧)、2018年10月11日(经济承压)、2020年2月3日(疫情爆发)、2022年4月25日(疫情封控)。
政策预期落空型特征:市场对政策刺激期望过高,实际政策力度不及预期。
案例:2023年8月28日(印花税减半但承接不足)、2024年10月18日(政策刺激落空)。
二、后续走势规律次日止跌的类型流动性紧急注入:央行直接释放流动性(如降准降息)或暂停熔断等机制。
案例:
2020年2月3日(央行投放1.2万亿元,次日止跌并七连阳);
2016年1月4日(熔断暂停后止跌)。
超跌反弹驱动:暴跌后市场估值迅速修复,抄底资金涌入。
案例:2015年5月28日(次日抄底资金涌入止跌)。
持续下跌的类型经济基本面恶化:长期经济数据疲软或疫情冲击难以短期缓解。
案例:2018年2月9日(调整8个月)、2022年4月25日(止跌耗时4天但后续波动)。
政策监管冲击:去杠杆、清查配资等政策需要时间消化。
案例:2015年6月19日(14个交易日跌28.4%)。
外部风险传导:全球市场联动下跌或地缘冲突长期化。
案例:2022年3月7-9日(止跌后仍多次暴跌)。
三、共性结论次日止跌的关键:及时、强力的流动性支持(如央行“双降”)或超跌后的技术性反弹。
持续下跌的主因:经济基本面恶化、长期政策冲击(如去杠杆)、外部风险不可控。
政策效果差异:短期救市政策(如暂停IPO、汇金增持)对情绪提振有限,需配合经济复苏信号才能彻底扭转趋势。
根据上述历史数据,我们可以据此对2025年4月7日暴跌类型归类,以及对次日走势进行预测,如下:一、今天的暴跌类型归类:外部市场传导型(主因)表现:美国加征关税冲击、全球加息预期升温,直接导致外资流出和市场避险情绪飙升。
历史相似案例:2022年3月7-9日(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2018年10月11日(美股暴跌+全球流动性收紧)。
经济基本面恶化型(次因)表现:国内经济数据疲软、内需政策未明确发力,削弱市场对企业盈利的信心。
历史相似案例:2022年4月25日(疫情封控+经济担忧)、2015年7月27日(经济增速放缓预期)。
流动性紧张型(次因)表现:量化交易与杠杆资金被动平仓形成流动性恶性循环(类似2015年股灾中的融资盘爆仓)。
历史相似案例:2015年7月1日(去杠杆引发流动性危机)、2023年8月28日(量化交易加剧波动)。
二、次日走势预测根据历史规律,外部市场传导型暴跌的次日走势高度依赖以下两点:
外部市场是否企稳:若今晚美股止跌(如2020年2月3日疫情暴跌后美股反弹),外资可能回流,A股次日大概率反弹。
若美股继续下跌(如2018年10月11日美股暴跌传导),A股可能延续跌势。
国内政策应对速度:若立即释放强政策信号(如央行降准降息、财政加码),可能快速提振信心(类似2020年2月3日央行注入流动性后次日止跌)。
若政策落地滞后或力度不足(如2023年8月28日印花税减半但无配套措施),市场可能惯性下跌。
具体预测:乐观情景:美股企稳 + 国内政策紧急加码(如宣布降准或专项债扩容)→ 次日高开反弹,但需警惕短期抛压(类似2020年2月3日“V型反转”)。
中性情景:美股小幅震荡 + 政策温和表态→ 市场震荡磨底,波动加剧(类似2022年3月10日初步止跌后反复)。
悲观情景:美股继续暴跌 + 国内政策未跟进→ 次日延续下跌,需关注流动性危机是否恶化(类似2015年8月24日全球市场联动崩盘)。
三、操作建议短期关注点:今夜美股表现(尤其中概股及A50期货);
国内政策窗口(如央行、财政部盘前发声);
北向资金动向(若外资大幅回流,可视为企稳信号)。
长期风险:经济数据验证期(若后续数据未改善,反弹后仍可能二次探底)。
结论:综合当前信息,若外部风险可控且政策及时响应,次日有望止跌;反之需警惕流动性负反馈延续!!!以上内容,感谢AI辅助,原创为主,奶牛耗时4个小时,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