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强弱,在竞价的时候就反馈了一半。一个优秀的职业玩家,经过晚上深度复盘和计划之后,次日开盘竞价就大致能初步判断市场的强弱以及全天可能的走势。而这个过程,主要通过超预期和不如预期来分别。
什么叫超预期?
举个例子,假如你考上清北,你的孩子也考上清北,这不叫超预期,这只能算是符合预期。因为在多数人的认知中,后代应该比前代强,而当差不多的时候,大家会认为这是应该的,如果反而小孩只考了个211,这叫不如预期。如果你考了211,你的孩子考上清北,这叫超预期,因为中间还有个985。弄明白了这个逻辑,然后再通过市场核心人气股的强弱来反馈市场的强弱,就大致就能知道当天的市场行不行。比如周二的信隆竞价跌停开盘,这是符合预期,因为这段时间连板在5板次日都被按跌停。但竞价最后一分钟快速拉红,这就是超预期了,因为它打破了最近按钮的规律,之后冲板封板很坚决。类似的还有周二的容量方向岩山,快速拉板,这也是超预期。当市场出现多个人气股超预期修复的时候,那么当天的情绪就可能修复,事后来看,周二也是情绪先于指数反弹。按理说这种突围卡点,面临拐点的情绪周期,次日都应该给高溢价正反馈的。指数大涨,次日容易分歧,这是比较符合预期,但拐点过来的人气股次日一般需要加强。但周三信隆竞价一字开盘这是符合预期,中间炸板更多反馈的是市场偏弱,因为当时容量方向岩山没给正反馈。这个时候,你觉得市场整体是强,还是弱呢?其实是不及预期的,即使有连板龙头继续打高度,但却没有带动情绪效应,说白了,它开始走成了单独的抱团,而非市场情绪共振加强。这种情况在周四看,就更加明显了,除了龙头抱团外,大部分个股都回落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本质上还是因为主导资金是量化,而量化是反人性的。当你觉得市场不行的时候,它拉给你看;当你觉得大涨应该大干的时候,它又莫名熄火了。但如果你跳过日内波动,或者短期波动,事后去看趋势,又走的很流畅。比如最近
机器人 题材中这种走势,事后看走了一波趋势新高,但中间就出现过涨停、次日跌停,然后又反包炸板,后面新高的时候又出现两次拉板炸板,然后在新高涨停,又大跌。这对短线交易者可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市场出现强势,次日应该更强势而非强势的时候,就视为弱,那么相对于是处理个股,而非买入机会。而当市场出现连续杀跌,又跌不动的时候,就视为强,考虑低吸的勇气。当然为了让自己不那么被动,可以通过控制仓位来调控。一个行情的开始,从低吸的人开始觉得好做开始,而发酵是从接力者开始觉得好做。如果接力者迟迟不能得到正反馈,那么之前低吸也会加速轮动直到全部推倒,打破近期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