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里的外滩,霓虹闪烁,黄浦江上一片波光粼粼。汪涵站在万国建筑群前,抽着中华烟,眯着眼睛笑了。
"阿拉上海人啊,最懂边界了。"
汪涵是典型的上海老克脆,年轻时那股子聪明劲儿,简直要溢出来。三十岁那年,他在
新天地开了家公司,自以为吃定了市场,结果呢?扩张太快,亏得只剩条裤头。
师傅阿德常说:"太聪明伤身体的嘞,晓得伐?"当时他不服气,现在想想,真是一针见血。
淮海路的一家老饭店里,汪涵点了碗阳春面,想起菜场阿姨的那句:"做生意要有谱,没谱就是瞎摸。"这话土,但够味。
邻居家的小桃,从小就是学霸,留过洋,却回来南京路开了家不大不小的书店。人家问她为啥不去大公司,她就笑:"聪明是跑龙套的,智慧是当主角的,晓得伐?"
书店里弄堂猫睡得香,老唱片机放着周璇的歌。汪涵每次去,都要坐在藤椅上,喝一杯清茶,看小桃在书架间穿梭,眼里有说不出的踏实。
"格种感觉,阿拉叫做舒坦。"
五十岁那年,汪涵在
徐家汇开了家小咨询公司。朋友问他为啥不做大,他笑着拍拍肚子:"肚皮有多大,碗就有多大,量体裁衣最实在。"
下雨的日子,汪涵特喜欢去衡山路的老咖啡馆。那里的咖啡一般,但位置刚刚好能看到街上的行人打伞的样子。
"聪明人看别人手里的伞,智慧人看自己头上的天。"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石库门里,老邻居毛阿姨隔三差五会喊他去搓麻将。"阿拉打牌啊,不在乎技术多高明,而在乎晓得几时该收手。"汪涵每次听了都点头如捣蒜。
夜深了,十六铺的灯还亮着。汪涵沿着苏州河慢慢走,想起了父亲的教导:"涵啊,人生最高明的事体,就是找到自己那块界碑,站稳了,不摇晃。"
如今六十有五的汪涵,终于懂了。
聪明是张王炸,但智慧是知道几时该出。聪明让你眼界大开,智慧让你脚踏实地。上海滩打拼几十年,最后悟出来的,不过这么一句话:
"边界感这事体,说穿了就是晓得自己几斤几两。"
汪涵笑着钻进弄堂,身影融进了上海的夜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