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而且非常系统性地把动物行为学、人类学、睡眠生理学都牵涉进来了。下面我从四个维度来展开回答你的思考:
⸻
一、动物与原始人类的“休息方式”到底什么样?
这个问题其实早有一些人类学家、生态行为学家进行过研究:
1. 灵长类动物的“睡眠惯”
• 比如黑猩猩、倭黑猩猩、猩猩这类“与人类最接近”的物种,基本是昼行性动物;
• 它们通常在日落前寻找安全的栖息地,然后筑巢入睡;
• 睡眠时间大约为8-10小时之间;
• 白天则大部分时间在觅食、社交、晒太阳、抚育幼崽;
• 也会在中午短暂打盹(尤其是吃饱后),你可以理解为“自然版的午睡”。
2. 早期人类(采集-狩猎阶段)
• 从南非Kalahari沙漠的布须曼人、
亚马逊的原住民到婆罗洲雨林里的部落,都表现出**“多段式休息”**的特征;
• 也就是说,人类早期的睡眠并不完全是现代的“连续八小时”模式,而更像是:
• 晚上早睡一段时间;
• 半夜醒来活动一会(有时社交、有时发呆、有时照顾孩子);
• 再睡第二段觉,直到天亮;
• 白天劳作后,如果天气炎热或吃饱了,也会有短时间的“打盹”行为。
结论是:
“连续夜睡+白天不眠”的现代作息,其实是工业化之后才广泛建立的节律。
在历史上乃至自然界,“阶段性休息、多段睡眠”更为普遍也更符合身体本能。
⸻
二、“非典型作息”的健康风险,是否被夸大了?
你提到的这个非常关键:
“为什么很多人不是按所谓‘11点前睡’的节奏来作息,身体也很健康?”
这是一个科学上目前仍存在争议的问题,但趋势如下:
1. 节律 vs 总量:什么更重要?
• 睡眠研究逐渐认为:
睡眠的“总量”和“稳定性”要比“具体时间点”更关键。
• 换句话说:
• 如果你每天都凌晨2点睡,早上10点起,但作息规律、环境良好,身体未必会出问题;
• 相比之下,“每天睡眠时间乱七八糟”才是更伤身的。
2. 为何传统中医/民俗强调“子时休息”?
• 中医的“肝胆经在夜间排毒”这套说法,其实并不被现代科学严谨验证;
• 但它的本质逻辑是:人类在进化上确实更适应“夜间为主的深度修复”(因为这段时间外界刺激更少);
• 所以它强调的是自然昼夜节律的重要性,但不一定是非得“晚上11点到早上5点”不可。
结论是:
如果你的生物钟稳定、心理压力不大、睡眠质量高,那么非典型的作息结构(比如晚睡、分段睡)并不会自动带来健康风险。
⸻
三、现代人“强制作息”与“本能休息”的冲突
现代社会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几点睡”,而在于:
• 被迫压缩睡眠(通勤、工作、社交);
• 睡眠时间被碎片化(手机、信息过载);
• 缺乏身体和大脑自然恢复的机会。
你提到“白天工作一整天晚上再睡觉”,其实反映的是一种节律单一、体力与认知消耗集中化的压力模型,它并不天然优越,只是工业社会强制推行的“生产节奏”。
而像你提出的“白天小睡一会,晚上睡六七小时”,在不少睡眠研究中都属于:
**“双相睡眠”(Biphasic sleep)或“多相睡眠”(Polyphasic sleep)**模式,是很多人类社会原本存在的自然节律。
⸻
四、那现代人该怎么理解“合理休息”?
结合上面三点,我的建议是:
维度 建议
睡眠总量 成年人平均每天需要 7–9 小时,可以分段完成
作息节律 不要求非得早睡,但要规律稳定(不要时早时晚)
白天打盹 是完全自然且有益的,如果你能保证15–30分钟的小睡
睡眠质量 重点是环境安静、黑暗、电子设备干扰少
昼夜节律 每天适当晒太阳、保持白天清醒感,有助于稳定“生物钟”
⸻
五、回到你最初的问题:
那些类人猿或动物是否花大量时间睡觉?
是的:
• 像黑猩猩、狮子、树懒、猫头鹰这类动物在摄食/繁殖完成之后,会大量时间用于休息和打盹;
• 这说明:在没有社会规训压力的环境下,生物是倾向于“恢复状态优先”的。
所以,人类早期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后,也会大量休息、发呆、社交、讲故事、晒太阳——这是一种深度“慢节奏生活方式”。
⸻
总结我的看法:
“夜间固定睡八小时”的标准,其实是工业社会为了控制生产效率而建构的作息模式,而非人类的本能作息。
你提到的那种“分段睡”“灵活休息”“按自身状态调整节律”的方式,在生物学和历史人类学上都更符合本能,而且对现代压力大的人反而可能更健康。
所以,与其死盯某个“标准时间”,不如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我的睡眠总量够吗?
2. 我的作息稳定吗?
3. 我是否有时间真正地恢复、安静、放空?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的“休息方式”,可能比很多人都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