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学校对外是开放的,但其实教学楼和餐厅很多地方并不对游客开放。早上我起得早,吃完早餐后在校园里逛到九点半左右,想找个地方“释放一下”,结果找了半天,才在一个餐厅的三楼找到一个洗手间。
餐厅里立着一个特别醒目的告示牌:“本餐厅不对外开放,不支持微信、支付宝和现金支付。请游客不要找学生代为刷卡,学生也请勿协助游客刷卡。”
看得我一愣一愣的。现在大学校园里的限制好像确实越来越多。之前去成都那边的电子科技大学,买个奶茶都不让——真的是买个奶茶都不行,感觉有点怪怪的。
当然我也理解,这些学校的食堂很多是有学校或教育部补贴的,饭菜价格本来就偏低,所以不太愿意对外开放。相比之下,深圳那边的大学城就做得挺好,你可以申请一个访客卡,虽然消费时要额外多付个20%到30%的费用,比如一份20块的菜你可能要付到25块左右,但我觉得这种方式就挺合理,也算是照顾到学校补贴的初衷,又不把外人完全拒之门外。这种既开放又有边界的方式,反而更友好。
对了,以前那个“方便食堂”,现在已经改名叫“子丁香”了;印象中以前学校里还有一家
工商银行还是
建设银行,具体记不清了,现在成了
哈尔滨银行。
说到那个“方便食堂”,让我一下想起当年煮饺子的那位阿姨。我们都叫她“饺子西施”。那时候饺子是按两卖的,一两大概三毛钱还是几毛钱,具体价格忘了,但按当年的购买力来说其实不便宜。每次做完家教手里有点钱了,就去买个三两五两解解馋,里面有点肉,味道不错。
当时大家调侃“饺子西施”就像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成了学校里的一段佳话。也因为是工科学校,女生本来就少,我们计算机专业一个班三十个人,大概也就五六个女生吧。
男生之间聊天,很多时候都绕不开这个话题——全班才五六个女生,好几个还不谈恋爱,谈恋爱的还不是和我们班上的,甚至都不是我们系的!
还有个同学讲他老家的事,印象特别深。他是黑龙江人,说他有个同学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脚有点残疾。全班就他一个男生,结果呢,居然还有两个女生倒追他!我们听完简直气不打一处来:“这世道也太不公平了吧?同样是上大学,待遇怎么差这么多?”
甚至都开玩笑说要不要组团去师范大学把那哥们“揍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