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十点多一点,听着一个视频节目就睡着了。早上四点出头醒来,等于只睡了六个小时。醒来时脑子还有点迷糊,又断断续续睡了一会儿。
我记得很清楚,做梦的时候梦见村里有个人去世了。我们路过村口时,他居然拿着一根竹笋过来,跟我说让我到他坟地那边祭拜一下。我听了也没多想,就照做了。结果正准备和亲戚一起出村,那些人突然又把我拦住,说村里有规定,不允许出去什么的。我当时感觉特别懵——这村里还规定这种事?凭什么?
后来就醒了。醒来时还听见自己在说梦话,是那种半睡半醒、迷迷糊糊的状态。
早上六点多一点出门随便走了走,在酒店附近转了四五十分钟。等到七点半左右下楼吃早餐,其实说是七点半开始,但我进去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开吃了,所以估计可以早点去的。
吃完早餐差不多七点五十六,回房间又稍微耽搁了一下。等再次下楼准备出发时,已经是八点出头了。打车的时候才发现,周围好多出租车都被游客叫走了,不管是高德还是
滴滴,都离得有点远。后来通过滴滴约到一辆说是四分钟到,结果刚等到第二分钟时,一辆出租车刚好路过,我干脆把
网约车都取消了,直接拦车上路。
路上时间算得比较紧张,一边坐车一边把之前订的去大连的火车取消了,准备赶下一趟。因为是临时取消,车票要扣20%,相当于亏了八十块钱。最尴尬的是,后来一算,如果我不取消,直接照正常流程进站,其实完全来得及。就差那么一两分钟,这种小概率的“错配”组合在一起,最后就导致了这个略显狼狈的局面。
其实按我平时的行事风格,是不会让时间卡得这么紧的。但我发现,一旦旅游在外,整个人的心态就容易松下来。一方面是轻松下来,另一方面其实也挺累的——哪怕什么事都不用操心,路上折腾还是有点消耗。再加上昨晚休息不太好,脑子也转得慢了一拍,做起事来确实有点力不从心。
从交易的角度来看,这种就是典型的“模式类错误”——不是判断错了,而是执行偏了,挺让人无奈的。
而且这次也很奇怪,晚上只睡六个小时就醒了。以前我老婆常说她十点睡、四五点就醒,我还觉得挺神奇的。再早些年,老妈也是差不多的状态,五十岁出头就经常早醒。现在轮到我自己遇上这种情况,不禁开始想,是不是我也进入了某种“年龄段”或“生理节律”的转变期?
如果真是这样,也许以后早起的时间反倒可以好好利用一下,比如看看书,多思考点东西。现在确实感觉自己懈怠了不少,能不动就不动,能不想事就不想事。
现在赶上了另一趟车,十点四十四出发。距离出发还有两个小时左右,就干脆在这等一等,顺便反思一下吧。
从这件事如果反思到交易层面,其实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尽量提前做好计划,避免太过依赖盘中的临时决策。临场应变虽然有时是必要的,但它不能成为常态。尤其是在旅途中,更应该减少临时操作,除非是提前设定好的情境和应对方案,否则最好就按原计划来执行。
这次虽然看上去是件“坏事”,但从中长期来看也算是一种提醒。只要意识到问题,其实改起来也没那么难。所以某种程度上,它反倒是一次有价值的经历。
说到股票这边,目前手上持有的大型铁路股,因为昨天股价下跌,导致仓位有些偏重,目前大概占了40%多一点。今天如果有合适的价格,可能会按计划在5.65元附近减掉大概两万股,控制一下整体仓位。
刚才在出租车上和司机聊了聊,他说哈尔滨西站周边这片区域,过去其实都是农村,真正发展起来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我顺口问了句现在这边房价是不是得七八千一平?他说以前高的时候一万三都有,但现在降了不少,具体降到多少他也说不准。
昨天在另一辆出租车上,我还问过司机,这边一个月跑出租能不能赚个四五千。他说如果愿意加班,多出车的话,差不多能达到,但正常班次的话就很困难了。他还感叹现在出租车行业不好干,经济形势不行,再加上网约车冲击大,单子不好接,感觉现在很多行业都处于熬日子的状态。
昨天下午吃饭那位长辈也聊起我目前的交易方式,他觉得我这种操作以自有资金为主,如果能有一点规模的外部资金支持,发展速度应该会快很多。他还打了个比方,说如果他自己有一千万,再有人拿一个亿让他操盘,那他就能轻松许多,风险压力也会分散掉不少。
他现在五十六岁,打算再干个三四年,差不多六十岁退休。我当时还笑着说,要不要考虑让你儿子也一起来练练,毕竟你这么多年的经验在那儿,完全可以教他。他说其实早就试过了,带他去营业部了解行情,还鼓励他去考个基金从业资格证,说有人脉的话可以帮他带客户、介绍资源,混个两三年,说不定还能进个正式编制。
但结果并不理想。他儿子完全提不起兴趣,说那些人整天盯着电脑屏幕,看起来像傻子一样。他还给孩子买了证券从业考试的教材和教学光盘,让他在家自学,结果几天过去了,一本书才翻到第17页,连基本的内容都没看进去。后来他也挺失望,实在没办法,就让他去参军,到部队里锻炼了几年。现在26岁了,也到了出来找工作的阶段了。
他说如果实在找不到方向,就干脆让他去北上广深闯一闯,自己去历练一下。但从旁观者角度看,我觉得挺可惜的——孩子没有一技之长,父亲又有资源和能力愿意带他入行,可惜他就是不学。
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些短视频或者讲座里提到的一个说法:如果某一代人混得好,往往两三代之后就会走下坡路。第一代凭本事打下基础,第二代还能靠父辈资源勉强维持,但到了第三代基本就难以为继了。眼前这个例子,恐怕还没到第三代,第二代就已经力不从心了,确实有点可惜。
我这次住的是果戈里大街附近的一家连锁品牌酒店。昨天去中央大街,走到防洪纪念塔那边,发现旁边还有个斯大林公园。然后在秋林那边看到一个叫“秋林·李道斯”的地方,名字听起来怪怪的,大概是受俄罗斯或者原苏联那一套的影响比较深。
这边教堂也挺多的,昨天我还特意问了下出租车司机:信东正教的人多不多?他说主要还是一些老头老太太信,年轻人好像没什么兴趣了。
在果戈里大街、革新街那片,我还注意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私家车居然直接停在马路中间。如果说马路是五车道的话,车可能就停在正中间的第三车道上,有时候还斜着停;而马路两边也经常满是车辆,导致本该给人行走的人行道也变得七扭八歪。再加上这边不少地方地面有积水,走路真的是挺别扭的。
最让人难受的是斑马线的情况。很多地方的斑马线都已经被磨得快看不出来了,你得盯着地面仔细看,才能隐约看到一些残留的痕迹。就算是有绿灯,行人正常过马路,那些司机也基本不会减速让行,而是一脚油门就从你面前冲过去。
我一般过马路都很小心,遇到这种情况就选择往后退一步。但从整体上看,这种交通惯确实有点危险。更让人意外的是,很多人明明距离前后只有三四十米就是正规斑马线,有红绿灯的,他们偏不走那条,非要从马路中间横穿。大人小孩、甚至老人也都这么干,真的有点像县城的那种“随意状态”。
走在街头总会有很多感触,但又感觉无力改变什么。比如说这边很多居民楼,前面那些电线密密麻麻的,像一张乱糟糟的蜘蛛网。一眼望过去,黑色的、灰色的线缠在一起,背景是那种偏淡黄色的外立面,看起来就让人提不起劲。
路面上也总是乱糟糟的,商家摆出来的帐篷、摊位,一大堆麻辣烫、烧烤摊。早上起来地上一摊一摊的油渍,走一步滑一步。到了晚上,大街上则是一群人在撸串、喝啤酒,以男性居多,也有一些女士参与。
整体感觉就是一种“很粗糙”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很多中年男士,身材普遍偏胖,浑身肉嘟嘟的,看起来特别不协调;脸上也常常挂着那种松弛、倦怠的表情,说不上是“苦”还是“懒”,总之看着让人难受。
我这次也就待了一两天,基本没怎么跟人接触,就是在周边随便转了转。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哪里不太对劲。这种环境让我有点待不下去。
本来还考虑是不是去趟伊春,但想想哈尔滨这边连锁酒店服务态度都这样,到伊春那种地方就更难说了。再说了,森林我以前也不是没见过,以后有机会去其他地方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