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关于量化

25-03-28 13:35 1680次浏览
harder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前贤今人,或是自己的感误
打开淘股吧APP
4
评论(10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harder

25-07-23 21:25

0
雅下潜伏盘太多
量化平铺也多暂时不要去
等周末看能不能定龙
定龙后适当参与
如淡风轻

25-07-23 21:20

0
h哥,这种无厘头的顶板炒法,宽度太大,好的买不到,买到的不一定是最好。注定有缘无分,只能边走边看。生态环境太差
harder

25-07-23 21:10

0
接近2W的牛市,盘中一度4200家绿盘待涨。

昨天42家首板今天无一晋级,53%炸板率,有效的换手最高标再次压制到3板。

从各个角度来看,量化都已经严重影响了短线博弈的生态。

原本在极端环境下极容易催生出无涨跌幅限制的新股套利,也因为量化的抢筹而导致极致高开
N山大高开500%,N技源高开360%,显然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就不符合预期了。

至于今天开闸放水的雅下水电站板块,几乎成了短线热钱的重灾区。

昨天70多家涨停,到今天只剩下25家连板,剩下45家冲高回落。

其中还不乏像四川金顶这样日内最高14%的大面。
harder

25-07-10 01:35

0
回到市场,市场已经不光是板块轮动了,

在板块里面的个股,也是各种轮动,

以稳定币为例,里面的标的,昨天的强的,今天就弱了,昨天弱的今天又强了,

其他板块也是如此

对短线追涨杀跌的选手是真的不友好。。

———————爱在冰川
harder

25-07-06 20:02

3
周末最大的消息是央行就《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大家推测,人民币的稳定币已经在路上了,否则,会被美帝推稳定币后吸走流动性的。

人民币的稳定币与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结合发展,符合当下实际情况的。从这点考虑,人民币的稳定币还有预期,则板块还会有表现机会。
harder

25-07-06 19:56

1
传闻辟谣了...假消息

原创

猫叔

2025年07月06日 17:23

今年4月,交易所发布的《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在7月7日(下周一)就要开始正式实施了,这几天人传人...瞎传了一版量化新规,诸如高频交易将从每秒300笔降至30笔...融券T+0全面暂停...等等。
Fake News!假消息。监管约束高频量化是没错,但是细则里的标准没有变化。其实前两年的细则就已经在按照每秒300笔在执行,不管是国九条,还是新规等等,强调的也都是同一套标准。
更别提融券T+0早就被禁了,但凡能融券,期指贴水也不至于这么离谱。只不过这段时间微盘炒作确实有些过头,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大家也乐意见到监管打压。
所以传着传着,周五小微盘和北交所收到情绪影响,就成了全场跌幅最大的仔。

周末还看到有人分享了一个微盘观点,只要每月的第一个交易日早上打开电脑,排除st/科创/北证/2元以下,挑选市值最低的10只平均持有,每个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落袋。
这样重复操作,年化能有42%,今年到目前为止是37%...我特意去做了回测,年化差的比较多,可能还不到一半,但是今年是48.9%。
......
这里头还有个“印度暴打高频量化”的瓜。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称,美国做市商简街资本,涉嫌操纵指数,被暂时禁入印度证券市场,并将没收484亿卢比(5.7亿美元)的非法获利。
简街资本可能你们比较陌生,我也是因为前几年圈内疯传了一则消息,说是有机构给实生开10万月薪,才了解到这位华尔街新贵有多强悍...到现在也是全球最强的做市商。
印度监管注意到他们,是因为简街把前员工给告了,说前员工带着一个赚钱的策略跳槽,导致自家少赚了1.5亿刀。法官好奇到底是啥策略,一查就发现问题了。
原来在每周指数期权到期日,简街先通过影响成交量较小的期货和现货市场价格走势,误导大量散户进场,并在流动性更高的指数期权市场,获利大量的仓位。
这下好了,自家散户被歪果机构割韭菜,这哪能忍。不过像这样的剧本,也别指望出现在咱们这儿,以前就有人叨叨,量化和那啥是穿一条裤子的,换谁穿不是穿。
......
说回市场,咱们先解释下为什么港股这么颓。上个月夜报里, 给你们科普过强方保证和弱方保证,不懂的可以看右边这篇文章:周末最大的消息
最近一周,港汇因为触发了"弱方保证",金管局回笼了得有600亿港币的流动性,差不多是此前投放的一半,南向流入也在放缓。所以港股走弱,是建立在流动性持续紧缩的大背景下。
这里头还叠加了美村非农数据超预期,外围短期降息的预期减弱,这就导致美元压制进一步变弱,在边际上,加大了港元的贬值压力。说的直白些,都是流动性惹的祸。
另外,昨天阿里和美团都推出了“不要钱”的外卖补贴活动,力度空前。美团官宣日订单超1亿,阿里目前还没看到战报。而且今年阿里、美团、京东也说过,分别要补贴410亿、250亿、260亿。

虽然之前上面就尝试叫停过,但这场朴实无华的商战,还是没人停手,先不说其他的,就恒生科技ETF都快变成恒生外卖ETF…这事儿,再加上流动性问题,港股弱也情有可原。
除此之外,近期还有两则重要的宏观事件。
1、7月9日GS暂缓的期限到了。目前仅有英国、越南和美村谈成了协议,其他国家都可能收到川宝的GS信,据说最高能到60-70%,普通也有10-20%,并于8月1日开始支付。
是不是新一轮的TACO...谁也不知道,窗口期带来担忧很难避免,虽然美股周五没有开市,但期货市场提前回吐了前一天的涨幅。
2、马斯克正式成立了第三个派系。直接原因之前就讲过,大漂亮法案的通过。估摸着俩哥们的矛盾会愈演愈烈,借用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朴素的真理永远比人情世故那套yy有效。
a股这头,上证指数冲击3500后遇阻回落,一方面是上方压力较大,另一方面也和短期外围消息面动荡有点关系,下周市场估摸着还会来回拉扯,甚至可能不会太平静。
harder

25-07-06 19:36

0
Deepseek “严重烂尾”?英伟达再创历史新高!说好的“东升西落”呢?

最近Deepseek的关注度正持续下降!有数据显示,Deepseek的用户活跃度从春节高点的15%一路滑到目前的3%。

Deepseek的R2升级版难产,网络上多了不少对Deepseek的吐槽,对于稍微敏感一些的问题,它就开始“沉默”……

而一度被Deepseek“威胁”的英伟达股价再创新高,突破160美元,市值逼近4万亿美元,碾压苹果历史峰值,AI芯片霸主地位无人撼动。

反观A股,“东升西落”成了银行股的独角戏,科技基金被迫“挂羊头卖狗肉”,重仓银行股撑场面。寒武纪们还在苦苦追赶, CUDA 生态壁垒却让英伟达的“超级螺旋”越转越快。

大A的“银伟达”们扛着指数冲锋,但若科技赛道迟迟不接棒,这波行情能走多远?

全球AI盛宴,我们真的只能旁观?说好的“东升西落”呢?

Deepseek为啥凉凉?

根据之前的《The Information》独家爆料,DeepSeek R2原计划今年5月推出,但现在依然没有动静,也不能怪大家有质疑。

相关消息,核心原因竟是创始人梁文峰对模型性能“不满意”。那么这个“不满意”到底有多不满意?是不敌 OpenAI o3,还是对比 R1 没有多少突破?

此外,有国内知情人士的消息称,R2研发进程缓慢可能是由于缺少英伟达H20芯片。要知道R1的训练总计耗费了3万块H20(国内特供版)、1万块H800和1万块H100。所以在H20吃紧的情况下,预计耗费更多算力资源的R2难免受到波及。事实上,这不是R2第一次被曝项目延期了,最早能追溯到今年4月份。

不仅仅是Deepseek的升级版难产,同时网络上多了不少对Deepseek的吐槽。

有数据显示,Deepseek的用户活跃度从春节高点的15%一路滑到目前的3%,基本跟凉凉画等号。

有人说功能bug多,有人吐槽反应慢,还有人直接甩一句不好用,卸了。这感觉就像点了个外卖,菜单上写着五星级牛排,结果送来一盘嚼不动的牛腱子。你说气不气?

更有资深人士称,deepseek已经严重烂尾。其逻辑是:

现在的deepseek有非常强大的过滤器,一问到什么负面或者敏感议题,经常回撤答案,仿佛意识到自己泄露了什么机密。它的沉默,震耳欲聋。一个失去灵魂的传声筒,就只是一个高级点的聊天玩具罢了。看似智能,实则在构建全新的愚昧系统。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ai。

为什么一度将英伟达吓出了冷汗的国产之光,会沦落到今天这个模样?为什么deepseek成为一个自我阉割只报喜不报忧的乖宝宝?背后值得深思。除了自我阉割外,deepseek还严重烂尾。早期DeepSeek是通过蒸馏ChatGPT的回答体系,答案质量非常高。

但是开源之后,接入的是简中互联网,被喂进去了成千上万的营销软文,标题党和阴谋论。吃进去的是垃圾,吐出来的也只能是垃圾。然后AI还会继续吃自己生产出来的内容,成了信息污染闭环。所以现在经常发现,deepseek会将小说变成历史,童话变成报告,信任一夜崩塌。

英伟达股价再创历史新高

本周,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龙头英伟达股价触及160.98美元的历史新高,市值随之突破3.92万亿美元,市值超过苹果公司在2024年12月26日收盘价创下3.915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近期英伟达股价呈现波动上涨趋势。6月以来,英伟达股价累计上涨了17.92%。今年年初至7月3日,英伟达股价累计上涨了18.67%。

春节之后和清明之后,英伟达一度迎来两大冰点,现在马后炮回头来看,那时候都是绝好的买点。

英伟达股价与市值不断上涨,主要归因于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当下,全球对于AI芯片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无论是科技巨头们建立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还是新兴科技企业进行模型训练与推理,均对英伟达高端处理器有高需求。

更重要的是,其全球垄断地位没有受到后来者的挑战。

从业绩看,在5月底公布的最新季度财报中,英伟达业绩还在增长。英伟达2026财年第一季度营收440.62亿美元,同比增长69%,净利润187.75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数据中心业务收入达391亿美元,同比增长73%,Blackwell架构芯片占数据中心收入近70%,显示英伟达已推动AI芯片从Hopper架构向Blackwell架构过渡。

此外,在上周的英伟达股东大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则谈到市场对算力的需求还在增长。他表示,推理需要更多计算。仅在过去一年时间里,tokens(词元)生成就激增了50到100倍。为了满足这种指数级的激增,大型人工智能工厂正在各地崛起。仅微软在上个季度就处理了超过100万亿的tokens,是一年前的5倍。

黄仁勋还表示,公司在多个领域都有增长机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是最大的两个机会,代表着数万亿美元级别的增长机会。未来将有数十亿台机器人、数亿辆自动驾驶汽车和数十万个机器人工厂,它们都将由英伟达的技术驱动。

这两天,之前被嘲笑的但斌又跳出来了,其演讲称,人工智能的最大受益者是谁?毫无疑问就是类似于英伟达,Meta等相关的这样一些公司。要投“轻资产、高盈利”的商业模式。

要怎样去赚到100倍呢?一定要用产业的眼光,要用10年、20年、30年的眼光。互联网的周期大概是30年,智能手机也20年了。从长视角看,我们仅仅处于AI爆发的第一天,一切就是刚刚开始。如果我们能够活到像芒格,像巴菲特的年龄,如果再从业四十年,是有可能产生一个奇迹的。但是这个奇迹一定是我们扎根中国,放眼全球,从全球的角度,跟全世界最伟大的企业共同成长,这样可能性会更大一点。

说好的“东升西落”呢?

2025年年初之后,市场一直渲染“东升西落”的叙事,但股市做出了最诚实的回答。

科技资产依然是一地鸡毛,A股还没有看到能够扛打的AI公司、机器人公司。“东升”升的只是银行等少数资产。

不少名为“XX科技”、“XX智能”的科技策略基金重仓的都是银行股,有些搞笑和讽刺。或许是他们在大A真找不着能买的科技股了吧?

在人工智能和科技领域投资上,我们的确应该要学但斌放眼全球的眼光和思路。

据目前来看,英伟达在 AI 芯片领域的垄断地位已形成 “超级螺旋” 效应。其 Blackwell 架构芯片占数据中心收入近 70%,H20、H100 等高端产品在算力性能、能效比和生态兼容性上全面领先。

反观国内企业,尽管华为昇腾、寒武纪等企业加速追赶,但技术差距依然显著。例如,寒武纪 2025 年第一季度虽实现营收激增,但其核心产品仍需依赖传统业务支撑,真正的 AI 芯片商业化落地仍需时间。

更关键的是,英伟达通过 CUDA 生态构建了不可替代的软件壁垒,开发者社区和合作伙伴网络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而国内企业在生态建设上仍处于早期阶段。

上周五,又是银行股大放异彩的一天,工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9股同日创出历史新高。年内而言,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有15只银行股刷出过历史新高,占42只银行股的35.7%。42只银行股的涨跌幅中位数为18.7%同期沪深300指数涨1.2%。板块最新市值15.96万亿元,较2024年末的13.58万亿元增加2.38万亿元。

具体而言,浦发银行是年内最能涨的银行股,涨幅为41.69%。青岛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江苏银行年内也上涨超过30%。对此,有股民戏谑,“别涨了,我买还不行嘛”。还有股民将银行称之为“银伟达”“银斯达克”。

为什么这一两年来,他们要死顶银行?

其实道理很简单:第一就是必须要死命护住3000点一线,经济下行,大家都难的时候,一定要先靠指数稳定住局面;第二也就是XX队买银行更放心,更能从容KZ指数。

就大A短期走势来说,银行是稳住指数,但后面要看题材股、赛道股能否走出赚钱效应,否则就要小心了。

附件:A股一周重要交易数据

1、500亿市值以上公司本周涨幅TOP5
2、100-500亿市值以上公司本周涨幅TOP5
3、100亿以下市值公司本周涨幅TOP5
4、本周跌幅TOP10
harder

25-07-06 19:31

0
A股大消息!明日实施
中国基金报

【导读】《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正式实施,量化投资从拼“速度”转向比“深度”

7月7日,备受市场关注的《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正式实施。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量化私募、券商和算法交易提供商,他们表示,新规主要针对的是不规范的高频交易行为,而非量化投资的核心逻辑。相关要求提出时间比较久,业内早已做好设备和系统的适配。新规推动量化交易整体向中低频、更长线策略转型,量化行业将从“速度竞争”转向“深度竞争”。

量化行业降频成为趋势

今年4月,沪深北交易所同步发布《细则》,对程序化交易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高频交易管理等作出细化规定。其中,对高频交易设定了明确认定标准,即单账户每秒申报/撤单达到300笔以上,单账户单日累计申报/撤单达到2万笔以上。

“相关标准距离初次(2023年9月)提出已有一年多时间,券商、算法交易提供商以及量化私募,已经按照监管要求进行调整,做好了风控,并且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交易系统磨合,总体来看应该影响不大。”因诺资产总经理徐书楠告诉记者,现在大机构的阿尔法策略换手率都不算高,能够满足要求,除非是年化换手率200倍以上的高频阿尔法策略,或一篮子股票的期现套利策略等。但这类策略占比很低,并且可以根据要求进行调整。

某大型量化私募称,新规给了较长的过渡期,从去年开始很多机构都按每秒300笔、每天2万笔的要求执行,投资端早就调试好了;产品端也会根据最优规模去交易,原先高频的也降低频率了,转为选股。“监管主要关注一些实质影响市场的,如频繁挂撤单,某些小众策略会有影响。”

思源量化创始人王雄认为,每秒300笔的阈值是监管从“模糊定性”迈向“量化界定”的关键一步,但需动态优化。从有效性来看,对依赖“订单流轰炸”的极端高频策略形成硬约束,但主流中高频策略可通过算法优化,如信号合并、智能订单管理,适应阈值。“全行业平均频率适度下移,但中高频策略仍是阿尔法核心来源,非理性报撤行为将被淘汰。”

量派投资创始人、CTO余航表示,新规借鉴了成熟市场的监管经验,是经过充分论证的合理标准。它能够有效识别并约束过度高频交易行为,减少市场中的非理性波动,保护中小投资者免受不公平交易策略的影响。同时,这一标准也为量化机构提供了明确的合规边界,有助于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行业人士认为,新规将推动量化交易整体向中低频、更长线策略转型。

浙商证券金工首席分析师陈奥林表示,新规对交易频率的管理,短期内可能推动中低频量价因子成为新的核心发力点。受降频要求冲击的主要是量价因子体系中的高频部分,如分钟级、秒级甚至更快的交易信号。高频因子受限后,中低频量价因子,如基于日线、周线级别的趋势、动量、波动率、成交量形态、资金流分析等,其相对重要性会显著提升。

“监管强化后,部分高频交易资金将向中低频迁移,未来核心因子将在注重企业内在价值判断和量价策略上实现新的平衡。”某券商金工团队分析师表示,新规在交易频率之外,还要求量化机构报送策略类型、最高申报速率、单日最高申报笔数等信息,并要求券商在信息保密基础上定期开展数据筛查,促使量化机构更严格按照既定策略交易。

从“速度竞争”转向“深度竞争”

监管新规规范量化行业发展,受访人士认为,量化行业将经历优胜劣汰过程。

余航表示,2024年以来,国内私募量化行业竞争格局加速演进,而新规的施行将进一步加速行业优胜劣汰的过程。过去依赖极高报撤单策略的机构,如果无法快速调整策略,或缺乏技术储备,未来可能面临较大挑战。“要明确的是,新规主要针对的是不规范的高频交易行为,而非量化投资的核心逻辑。因此,对于那些始终重视风控和长期稳健收益的量化机构影响有限。市场的日渐规范反而有助于减少极端波动,不仅会使量化策略更加持续,还将有利于整个市场长期持续发展。”

王雄认为,新规加速行业出清,依赖极高报撤单的“伪高频策略”、缺乏Alpha深度挖掘能力的机构将会被淘汰。技术储备与合规成本承受力强化马太效应,头部机构具有优势,但“小而美”团队仍可凭垂直领域创新突围,如细分赛道另类因子。

前述券商金工分析师表示,新规下大型私募或通过策略多样化,如“高频+中频+低频”组合,继续维持竞争力;中小私募中高频策略为主的团队可能转型为技术供应商或退出市场。长期看,监管推动量化投资从“速度竞争”转向“深度竞争”,具备扎实量价规律、基本面研究能力和合规风控体系的机构将主导市场新格局。

陈奥林表示,私募机构在适应新交易环境时,需要持续优化交易算法,投入研发更智能、冲击成本更低的交易执行算法;优化拆单逻辑,最大化减少新规带来的摩擦损耗。同时,构建更多样化、低相关性的策略组合,提升整体组合的鲁棒性和抗风险能力。此外,需要更审慎地评估策略容量,确保管理规模与当前策略能力相匹配,避免因规模过大导致交易成本剧增和策略失效。

展望未来量化行业格局,余航认为,头部量化机构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人才优势和合规能力,有较强的模型储备和风险应对能力,也能够为投资人提供比较完善的服务体验,将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一些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中小机构仍有机会通过差异化突围成功。

陈奥林表示,新规落地后,头部机构可能在某些综合实力上保持领先,但难以借此垄断市场或彻底挤占中小机构的生存空间。中小机构的核心任务在于深耕自身特色,提升策略的有效性和差异化水平。只要能在特定领域建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中小机构完全有空间在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中找到稳固的生存和发展位置。健康的行业生态必然是大小机构并存、各展所长,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的状态。

徐书楠认为,一方面,未来国内的量化管理规模会越来越大。但随着规模变大,超额收益会不可避免下行,超额红利将随着量化规模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市场的衍生品越来越丰富,量化投资未来的策略类型将会更加丰富,从而有效解决当前量化投资策略同质化程度高的问题,满足更多投资者的需求。

“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管理规模向一批头部机构集中是趋势,但投资业绩本身与管理规模有着较大的矛盾,再好的投资策略也存在容量上限,一旦超过就会失效。因此,这一行业竞争非常充分,很难形成真正的寡头垄断。”他说。
Garveyy

25-07-06 12:15

0
请问南华周一有修复预期吗
harder

25-07-06 11:26

0
明天盘面大概率平稳度过
大多数的量化在7月前已经更新策略跑起来了
基本没有谁会在最后一天才更换策略去挤兑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