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三个参考指数都稳住了,暂时没有出现大家担心的最恶劣的情况,午盘文章也说了个人的应对,还有昨晚直播说的参考鸿博大帝当时的走势,今天某兴还真就走出了类似的形态,但是某兴的辨识度确实赶不上另外几只,带动性差了点,不管了个人是先上了再说,看明天能不能连上,能连上带动放量那ds就万事大吉,连不上那就再等等5分钟级别底背,,,
高盛 与大摩,同步上调对中国股市的预期。高盛今日发布一篇名为《中国已经回归》(Global marketing feedback: China is back)的重磅报告,“back”一词真有点“东升西落”那味了。报告指出,中国股市正经历结构性转变:
1、参与度创四年新高: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兴趣和参与程度自市场在2021年初达到历史峰值以来的最高水平。
2、行情
驱动力 质变:相较2024年9月政策驱动的脉冲式上涨,本轮行情呈现"AI科技突破(DeepSeek技术落地带来21%指数涨幅)"与"地产企稳(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回暖)"的双轮驱动特征。
3、关税冲击边际递减:即便面对特朗普政府新增20%关税,
MSCI中国指数年内仍上涨16%,市场对贸易摩擦的定价机制已从2018年的恐慌模式转向风险可控模式。大摩则基于三年半来首次季度盈利超预期(净增长8%),将
恒生指数 、MSCI中国指数目标上调至25800点和83点,潜在涨幅超8%,并强调估值折价修复空间,MSCI中国指数远期市盈率11.6倍,较新兴市场折价6%。外资态度解读:核心驱动力是从政策预期转向基本面的改善。
换句话说,外资机构都在强调企业盈利拐点,科技突破与传统行业(地产)企稳形成双轮驱动,此外政策刺激下消费反弹。
盈利预期改善驱动估值重估:高盛与大摩均强调企业盈利拐点,消费复苏(政策刺激下政府消费反弹)、科技研发投入(AI专利创新高)及出口结构优化(新兴市场替代美国需求)构成核心驱动力。
政策托底与资金共振:货币政策宽松(2025年预计降息40基点)与财政扩张(广义赤字率升至13%)形成合力,提振内需并缓解地方债务压力,为基建、消费板块提供支撑。
估值洼地与全球配置再平衡:当前MSCI中国指数动态市盈率11.6倍,显著低于美股23倍,且港股市盈率仅10倍,形成“双重折价”。结构性机会凸显:科技板块受益于AI产业化,消费板块受益于政策刺激,而地产链企稳(“L型复苏”)降低系统性风险担忧,吸引长线资金布局。
回到国内市场,蚂蚁集团宣布通过减持回笼资金超7.75亿元,并同步披露其在AI领域的密集投资动态。这一“卖旧买新”的操作,是科技巨头在AI产业周期中的典型策略:通过退出成熟项目回收资金,转而押注技术爆发初期的稀缺标的。例如,3月投资了国内
AI智能体的初创公司深度赋智,该公司的MetaGPT团队开源了OpenManus项目;2月领投“星海图”A轮融资,这家具身智能头部企业专注于将AI嵌入实体
机器人 。这与昨日
阿里巴巴 董事长蔡崇信的“美国AI泡沫预警”看似矛盾,实则指向同一核心—AI技术的商业化节奏与资本投入需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