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甘知行合一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抄录自36kr,对大卫·邓宁的电话采访
人类身上可贵又稀缺的一类品质——智识上的谦逊,或能意识到所相信的事情可能是错误的能力。
为什么说这类品质可贵又稀缺呢?因为我们的大脑屏蔽了我们的盲点,邓宁-克鲁格效应也正源于此:我们常感觉在某些技能或者话题上很有信心,实际操作却一团糟,但不管怎样,我们几乎意识不到自己自信过了头。
能说说你是做什么的吗?
我研究人类错误信念背后的心理学。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那些不真实或不可能为真的事情?总之,我研究的就是“人们怎么可能相信那种东西?”
促使我想到像邓宁-克鲁格效应这类问题的原因是,我发现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我们的无知对于我们不可见。
在人类思维的局限性方面,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
要说我希望更多人了解什么心理学原则,那就是朴素实在论(naive realism)。朴素实在论指的是,即使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表面上非常令人信服,甚至不证自明,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就是正确的。
每当我们得出结论时,这个结论在我们眼中总是对的。可事实上,我们看到、总结的关于世界的许多内容都是由我们的大脑撰写的。如果你能牢记这一点,就能时不时停下来,思考可能会犯什么样的错,或者思考其他人会如何处理这件事,你也可能更愿意听听不同的意见。
我们的大脑始终在做创意性的艺术加工,在过去的几年中,就出现了几件典型事例,提醒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朴素实在论。
其中一个事例是蓝黑/白金裙之争。你看着那条裙子,心想,管他呢,在我眼里它就是白色和金色的,我怎么也看不出其他颜色,所以就是白金条纹裙了。但其实,我们的大脑先提出一些假说,而后才得出某个答案。这是我们脑中的世界,不是世界本身。
关于你的研究,一个有趣又引人深思的现象是,人们经常把邓宁-克鲁格效应理解错,并从中得出错误的结论。您有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吗?
是的,常会遇到。
我研究的就是为什么人类意识不到自己其实并没有弄懂某些事。所以人们对邓宁-克鲁格效应的错误解读,既是绝妙的讽刺,又是极好的印证。
不过在被人们误解的事情中,有几点非常重要。
首先,他们认为邓宁-克鲁格效应定义的是其他人,也就是说,他们之外的某些人是愚蠢的,却从不曾想到自己会是愚蠢的一员。
自然,这样的人可能是存在的,但我研究的并不是这个。我研究的是客观事实,这个现象迟早会发生在你我身上,只是在某些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另一些人不那么明显而已。不知道自己的无知程度是人类的天性。但关键还在于,我们看得到别人有这个问题,却看不到自己身上也有问题。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第一定律就是,你并不知道自己是其中一员,而这一点也是人们往往忽视的。
人们经常曲解你的研究成果。您能就人类思维局限性,谈谈这些错误解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吗?
嗯,人们的错误解读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理解能力的局限和天赋。就是说,我们能够截取一部分事实,并为其编纂一个完整而引人入胜的故事,前后连贯、合情合理、含义丰富,甚至生动有趣——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一定是正确的。它仅仅表明,人类编造故事天赋异禀。
那在这一方面,有什么解决方案或小技巧吗?
我们可以借鉴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泰特罗克(Philip Tetlock)的研究成果和他的“超级预测者(superforecasters)”理论。他认为,在预测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时,那些以概率为基础的人,往往比以确定性为基础的人做得更好。
当然也不是需要时时刻刻如此,但如果你身处重要或者复杂的场合,还是建议三思而后行。
近年美国媒体正处于“虚假新闻”、“替代事实”以及党派纷争所主导的时代,就这方面而言,我们能从您的研究中获得什么经验教训吗?
真正让我担忧的是人们无法区分事实与观点。如果你现在去调查民主党和共和党,他们除了在国家的优先事项与治国理论上有所差异,甚至对国家本身的看法也天差地别,“美国经济繁荣吗?”“奥巴马政府的政绩如何?”“股市上涨还是下跌了?”……对于这些问题,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答案大相径庭。
有什么办法能让人们更轻松地说出“我不知道”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人们确实对说出“我不知道”感觉不自在。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我必须承认,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研究中,我在问卷中设置了很多我以为正确答案应该是“我不知道”的问题,但人们总是给出其他答案。
如何让人们说出“我不知道”?我还真的不知道。
智识上的谦逊对个人来说会有重要影响吗?举一个八卦点的例子,我认识一些顶尖记者,他们的工作做得很漂亮,但大多都有一点神经质。长期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疑惑的状态,未必对每个人来说都健康。
为了接近真理,你不得不有些“强迫症”。
关键在于,具有重要影响的决定往往是我们偶尔才碰到的。
比方说,该在哪里买房子?该同谁结婚?该有怎样的孩子?所有这些重要的决策都倾向于发生在我们没有经验的事情上,这些事情正是我们的无知所在,而深受这些重要决策困扰之时,也正是我们需要他人建议之时。
那有没有一种既能保持批判性、谦逊的心态,又能意识到我们认知盲区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呢?
如果要做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问问你自己,哪里可能出错,或者按照计划又会发生怎样的不幸?
三思而后行——这很重要。反复核查你的所有假设,想想有什么会是你所不知道的。
宽泛地说,我们陷入很多问题和麻烦,难以自拔,主要原因是我们在一个人单打独斗。完全依赖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做决定。如果我们同他人商议、请教或者闲谈,我们往往会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或者获得不同的看事情的角度。
再或者,从更高、更抽象的层面来说,主动的社交,积极的社会关系,能够从多方面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而更多的社会联系对信息的更新和获取也颇有裨益。总之,请尽可能地不要单打独斗,除非你想陷入重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