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唯心论(唯心主义)与唯物论(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其根本分歧在于对 “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问题的回答。
一、定义与核心分歧
唯物论(唯物主义)
核心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经典表述: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唯心论(唯心主义)
核心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本错误: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真实关系。
二、唯心论的主要形态与代表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的产物。
代表观点: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体因被感知而存在)。
王阳明:“心外无物”(万物依存于人心)。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世界由独立于人的“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主宰。
代表观点:
朱熹:“理在事先”(“理”是万物存在的依据)。
黑格尔:“绝对精神”是宇宙本源。
唯心主义类型核心主张代表人物与观点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独立于人的“客观精神”主宰朱熹:“理在事先”
三、唯物论的发展阶段与代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用具体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土)解释世界本原。
代表:
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自然界自发演化)。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以自然科学原子论为基础,但机械、孤立地看待物质(如“人是机器”)。
局限:忽视事物间的联系与发展,历史观上陷入唯心。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核心突破: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辩证法)。
社会历史由物质生产实践决定(唯物史观)。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唯物主义形态核心主张代表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具体物质形态解释世界本原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机械原子论解释世界,忽视联系与发展拉美特利:“人是机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世界普遍联系、永恒发展马克思: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四、根本区别与当代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唯物论:物质第一性(如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
唯心论:意识第一性(如“理在事先”“上帝创世”)。
现实指导意义
唯物论:强调遵循客观规律(如生态文明需尊重自然),反对主观臆断。
唯心论:警示夸大精神作用(如脱离实际的空想)的风险。
方法论对立
唯物论主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
唯心论易走向教条化或“唯我论”。
五、总结
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贯穿哲学史,其本质是 “存在与思维”关系之争。唯物论以物质实践为基础,推动科学与社会发展;唯心论虽在认识能动性上有启发,但根本颠倒了世界的本源。
0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实质说明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
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0
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