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求爆发的四大核心
驱动力 1. 场景革命:万物智联的算力下沉
● 智能终端渗透率提升:2025年全球智能设备(手机/AR眼镜/工业
机器人 )超500亿台(IDC预测),端侧AI芯片成为标配,支撑实时语音识别、图像处理、隐私计算等需求。
● 车规级市场爆发:L3级自动驾驶需端侧芯片处理激光雷达点云(>100
TOPS),国内
新能源车 渗透率超60%,单辆车AI芯片价值量达200-500美元。
2. 技术突破:制程与能效比跃迁
● 7nm工艺成熟:国产等效7nm工艺良率突破70%(中芯+3工艺),端侧芯片算力密度提升至10TOPS/W(较28nm提升5倍)。
● 存算一体技术落地:3D
DRAM与近存计算架构结合,解决“内存墙”瓶颈,推理时延降低至微秒级。
3. 政策倒逼:国产替代刚性增强
● 美国对华AI芯片出口管制升级(限制算力>10TOPS产品),
华为昇腾、地平线等厂商加速自研端侧芯片替代
英伟达 Jetson系列。
● 工信部“AIoT专项行动”要求2025年关键终端国产化率超50%,释放千亿级采购需求。
4. 成本优化:
边缘计算经济性凸显
● 端侧推理成本仅为云端的1/10(单位算力功耗<1W),
智慧城市、工业质检等长尾场景规模化落地。
二、2025年技术演进与市场格局
1. 技术路线分化
● 通用型:以RISC-V+NPU架构为主(如康希通信KX-AI),覆盖80%中低算力场景(1-20TOPS)。
● 专用型:针对视觉(
安防ISP)、语音(降噪ASIC)的定制化芯片,毛利率高达60%+(如富瀚微FH系列)。
2. 产业链协同升级
● 设计-制造闭环:华为海思、寒武纪与
中芯国际 共建7nm Chiplet设计规范,缩短流片周期至3个月。
● 封装创新:长电科技推出0.3mm超薄FO-SiP方案,实现AI芯片与
传感器模组一体化集成。
3. 市场规模预测
● 2025年中国端侧AI芯片市场规模达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5%),其中车规级占比40%、
消费电子 30%、工业20%。
三、A股核心标的清单(按产业链环节分类,从核心定位、产品/技术亮点、2025年预期催化方面精选10家)
1. 康希通信(688653):端侧AI芯片设计龙头 RISC-V架构KX-AI系列(10TOPS/W能效比),绑定鸿蒙智联生态,车规级芯片通过ASIL-B认证,
比亚迪 定点项目落地。
2. 全志科技(
300458):智能终端处理器专家 T系列AIoT芯片(集成NPU+4K编码),市占率超30% 与小米生态链合作推出AR眼镜专用芯片。
3. 瑞芯微(
603893) :高端AIoT芯片供应商 RK3588(6TOPS算力),安卓生态旗舰级平板/机器人主控芯片,获字节跳动VR设备Pico 5代主控订单。
4. 乐鑫科技(
688018):无线AI模组领军者 ESP32-S3(Wi-Fi 6+AI语音唤醒),全球IoT模组市占率25%+
亚马逊 Alexa生态独家合作伙伴。
5. 富瀚微(
300613):视觉处理芯片隐形冠军 FH8856(4K智能ISP芯片),
海康威视 安防摄像头主供 切入
特斯拉 车载摄像头供应链。
6. 兆易创新(
603986):存储-计算协同龙头 19nm DRAM+存算一体IP,支撑端侧AI模型压缩 合肥3D DRAM量产,成本下降30%。
7. 中科创达(
300496):端侧AI操作系统服务商 TurboX Edge OS(支持TensorFlow Lite-Micro),覆盖80%国产AI芯片 与
高通 合资成立汽车OS公司。
8. 长电科技(
600584):先进封装核心供应商 FO-SiP模组(集成AI芯片+射频+存储),最小厚度0.3mm,获
苹果 AirPods Pro 3代封装订单。
9. 寒武纪(
688256):端云一体AI算力平台 MLU220边缘芯片(16TOPS,支持Transformer模型),中标
中国移动 5G基站端侧推理设备集采。
10. 四维图新(
002405):高精度定位+车载AI芯片 杰发科技AC8015(ASIL-D车规认证),集成高精地图引擎,
长城汽车 全域自研
智能座舱项目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