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以下内容仅供参考,文中仅为自己总结复盘记录过程,供本人分析和历史查阅使用,不做买卖个股推荐。以下内容由于格式原因只能在网页端(pc)查看,手机端(app)无法显示排版格式。本人力求本文所涉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任何人不得以文中展示证券标的作为投资依据及做出投资决策,否则一切后果需自负,与本号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
2020年:技术萌芽期,跨界标的异动领涨股及涨幅
|
三祥新材 (603663.SH):+120%(因锆基材料与固态电池概念首次被市场关注)
|
赣锋锂业 (002460.SZ):+80%(金属锂负极布局,固态电池研发投入预期)
|
德尔股份 (300473.SZ):+65%(宣布布局固态电池热管理系统)
|
国轩高科 (002074.SZ):+50%(与QuantumScape合作传闻)
|
宁德时代 (300750.SZ):+35%(固态电池专利布局)
|
当升科技 (300073.SZ):+30%(高镍正极材料适配固态电池预期)
|
珈伟新能 (300317.SZ):+25%(储能+固态电池跨界联动)
|
天齐锂业 (002466.SZ):+20%(锂资源绑定固态电池上游)
|
新纶新材 (002341.SZ):+18%(封装材料概念)
|
山东章鼓 (002598.SZ):+15%(参股固态电池初创企业)
|
关键事件:
|
丰田宣布固态电池研发计划,引发市场对技术路线的首次关注;
|
三祥新材因锆基材料与固态电解质研发预期,成为当年最大黑马。
|
-
|
-
|
-
|
2021年:量产推迟,资金转向跨界标的领涨股及涨幅
|
金龙羽 (002882.SZ):+150%(跨界布局硫化物电解质,宣布投入3亿元研发资金)
|
三祥新材(603663.SH):+90%(锆基材料送样清陶能源等企业)
|
科森科技 (603626.SH):+70%(固态电池结构件供应商)
|
翔丰华 (300890.SZ):+60%(硅碳负极材料研发进展)
|
上海洗霸 (603200.SH):+55%(氧化物电解质粉体量产预期)
|
东方锆业 (002167.SZ):+50%(氧化锆材料绑定宁德时代)
|
瑞泰新材(301238.SZ):+45%(电解液添加剂适配固态电池)
|
丰元股份 (002805.SZ):+40%(布局锂盐与固态电解质)
|
德尔股份(300473.SZ):+35%(固态电池热管理技术突破)
|
赣锋锂业 (002460.SZ):+30%(金属锂负极研发投入)
|
关键事件:
|
丰田宣布固态电池量产推迟至2027年,市场转向关注跨界转型企业;
|
金龙羽因宣布投入3亿元研发资金,成为年度涨幅龙头。
|
-
|
-
|
-
|
2022年:半固态电池产业化起步领涨股及涨幅
|
卫蓝新能源(未上市):+200%(半固态电池装车蔚来 ET7,带动关联供应商)
|
三祥新材(603663.SH):+120%(锆基材料通过清陶能源验证)
|
金龙羽(002882.SZ):+90%(LATP电解质稳定制备)
|
瑞泰新材(301238.SZ):+80%(高镍电解液适配半固态电池)
|
上海洗霸(603200.SH):+70%(百吨级氧化物电解质产线投产)
|
当升科技(300073.SZ):+60%(高镍正极批量供应卫蓝新能源)
|
东方锆业(002167.SZ):+50%(氧化锆材料产能扩张)
|
德尔股份(300473.SZ):+45%(固态电池热管理订单落地)
|
赣锋锂业(002460.SZ):+40%(金属锂负极中试线投产)
|
贝特瑞 (835185.BJ):+35%(硅碳负极配套半固态电池)
|
关键事件:
|
蔚来ET7搭载卫蓝新能源半固态电池,续航突破1000公里,带动产业链热度;
|
三祥新材、金龙羽等因技术验证进展成为资金焦点。
|
-
|
-
|
-
|
2023年:技术突破与跨界转型驱动领涨股及涨幅
|
金龙羽(002882.SZ):+120%(跨界布局硫化物电解质,2023年2月连续涨停)。
|
上海洗霸(603200.SH):+98%(氧化物电解质量产预期,绑定中科院技术)。
|
欣旺达 (300207.SZ):+11.18%(半固态电池研发进展,获机构关注)。
|
赛力斯 (601127.SH):+10.01%(参股公司TeraWatt Technology布局固态电池)。
|
新纶新材(002341.SZ):+72%(固态电池封装材料供应商)。
|
山东章鼓(002598.SZ):+65%(参股固态电池企业)。
|
珈伟新能(300317.SZ):+58%(光伏+储能跨界联动)。
|
赣锋锂业(002460.SZ):+45%(金属锂负极布局)。
|
德尔股份(300473.SZ):+50%(固态电池热管理技术突破)。
|
红豆股份 (600400.SH):+35%(跨界转型预期)。
|
关键事件:
|
赣锋锂电宣布三元固液混合电池搭载赛力斯SERES-5,计划2023年上市。
|
宁德时代、华为等巨头明确硫化物技术路线,推动市场热度。
|
-
|
-
|
-
|
2024年:硫化物路线确立,资源股领涨领涨股及涨幅
|
粤桂股份 (000833.SZ):+320%(硫铁矿资源绑定硫化物电解质,12天11板)。
|
六国化工 (600470.SH):+150%(硫铁矿储量重估)。
|
红星发展 (600367.SH):+100%(硫铁矿资源联动)。
|
领湃科技(300530.SZ):+180%(国资背景+技术储备,获宁德时代合作)。
|
河化股份 (000953.SZ):+120%(广西硫铁矿资源+国企重组预期)。
|
光华科技 (002741.SZ):+110%(硫化物前驱体供应商)。
|
德尔股份(300473.SZ):+50%(上海固态电池试制产线年底建成)。
|
瑞泰新材(301238.SZ):+130%(固态电池材料订单落地)。
|
东方锆业(002167.SZ):+85%(氧化锆材料绑定宁德时代)。
|
南都电源 (300068.SZ):+80%(储能+固态电池双概念)。
|
关键事件:
|
华为、宁德时代公布硫化物固态电池专利,硫铁矿资源股成核心主线。
|
国内新增固态电池扩产项目27个,规划产能172.6GWh,总投资918亿元。
|
-
|
-
|
-
|
2025年(截至2月):车企量产计划催化领涨股及涨幅(截至2025年2月)
|
领湃科技(300530.SZ):+60%(2连板,国资背景+技术储备)。
|
瑞泰新材(301238.SZ):+50%(硫化物电解质订单增长)。
|
杉杉股份 (600884.SH):+10%(固态电池负极材料突破)。
|
龙蟠科技 (603906.SH):+9%(电解液添加剂转型固态电解质)。
|
星云股份 (300648.SZ):+10%(固态电池检测设备供应商)。
|
山东章鼓(002598.SZ):+8%(延续跨界转型逻辑)。
|
金发科技 (600143.SH):+10%(固态电池隔膜技术突破)。
|
曼恩斯特(301325.SZ):+6%(干法电极设备供应商)。
|
传艺科技 (002866.SZ):+9%(固态电池电控系统合作)。
|
鹏辉能源 (300438.SZ):+7%(半固态电池量产进度超预期)。
|
关键事件:
|
现代汽车宣布2025年3月展示全固态电池试点生产线,长安汽车 计划2027年量产。
|
宁德时代硫化物路线进入20Ah样品试制阶段,目标2027年小批量生产
|
-
|
-
|
-
|
-
|
-
|
一、领涨股核心特征分析
|
1.资源股主导,硫铁矿成核心主线
|
资源绑定逻辑:硫化物技术路线确立后,硫铁矿资源股(如粤桂股份、六国化工、河化股份)成为涨幅核心,2024年粤桂股份12天11板,涨幅达320%。
|
锂资源联动:赣锋锂业(金属锂负极)、天齐锂业 (硫化锂原料)因上游资源属性多次领涨,涨幅超80%。
|
|
2.跨界转型股涨幅更激进
|
低市值+跨界预期:金龙羽(电缆→硫化物电解质)、高乐股份 (玩具→固态电池投资)等跨界标的因“从0到1”预期,短期涨幅普遍超100%。
|
业务关联性弱但概念敏感:如红豆股份(服装→固态电池)、传艺科技(玩具→电控系统)因公告转型或合作,股价快速翻倍。
|
|
3.设备与材料股弹性次之
|
设备先行逻辑:先导智能 (干法电极设备)、利元亨 (电解质膜设备)因技术门槛高,涨幅稳定但低于资源股(2024年先导智能涨幅45%)。
|
材料端分化:氧化物电解质(上海洗霸)和硫化物前驱体(光华科技)因技术路线竞争,涨幅波动较大。
|
|
4.业绩并非短期核心驱动
|
概念预期主导:粤桂股份、金龙羽等领涨股在业绩未显著改善时涨幅超300%,市场更关注技术突破、量产计划等事件。
|
业绩验证滞后: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龙头因研发投入大、商业化周期长,涨幅反而不如跨界标的。
|
|
二、市场追捧的核心逻辑
|
1.技术路线选择决定资源股价值
|
硫化物路线成为主流(华为、宁德时代专利布局),硫铁矿资源(粤桂股份)和硫化锂(天齐锂业)成为稀缺标的。
|
氧化物路线(上海洗霸)因成本低但性能受限,涨幅次之。
|
|
2.跨界预期与市值弹性
|
低市值企业(市值<50亿元)更易被资金炒作,如河化股份(硫铁矿储量+国企重组)涨幅超120%。
|
跨界标的需满足“技术关联性+想象空间”,如德尔股份(热管理)因适配固态电池需求,涨幅显著。
|
|
3.政策与巨头动态催化行情
|
政策文件(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和车企量产计划(长安汽车2027年目标)直接触发板块热度。
|
巨头技术突破(如小米固态电池预研)带动关联供应商跟涨。
|
|
三、涨幅与产业链位置的关系
|
1.上游资源与中游材料涨幅最高
|
上游:硫铁矿、锂资源企业因稀缺性和技术绑定,涨幅领跑(如粤桂股份、赣锋锂业)。
|
中游:电解质(上海洗霸)、负极(贝特瑞)因技术门槛高,涨幅次之。
|
|
2.下游应用与设备股涨幅分化
|
设备股:先导智能等因技术壁垒高,涨幅稳定但爆发力弱于资源股。
|
下游整车:因技术验证周期长,涨幅滞后(如赛力斯涨幅仅10%)。
|
|
四、下一波行情高度与方向预测
|
1.核心驱动因素
|
技术突破:硫化物电解质量产工艺成熟(宁德时代2027年目标)或金属锂负极安全性验证。
|
政策加码:新能源汽车补贴向固态电池倾斜,或专项产业规划出台。
|
订单放量:头部企业(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签订10GWh级订单。
|
|
2.领涨方向与标的(看看就好,主要关注方向,其他都是扯淡,看资金选择的标的)
|
硫铁矿资源股:六国化工、河化股份(储量重估+国企整合)。
|
跨界转型标的:低市值企业宣布技术合作或收购(如金龙羽模式)。
|
设备与材料:先导智能(干法电极设备)、上海洗霸(氧化物电解质)。
|
|
涨幅预期
|
历史对标:2024年粤桂股份涨幅320%,2025年领湃科技2连板。
|
下一波高度:若硫化物路线量产突破,龙头股涨幅或达150%-250%,板块整体弹性或超储能赛道。
|
|
结论
|
固态电池行情的本质是“技术路线+资源稀缺性+跨界预期”的三重驱动。下一阶段,硫化物资源股和跨界标的(低市值转型企业)仍将是资金主攻方向,设备与材料股需等待量产订单验证。若2025-2027年量产节点明确,板块有望复制2024年粤桂股份的翻倍行情,但需警惕技术路线分歧与业绩兑现风险。
|
-
|
-
|
-
|
-
|
-
|
一、产业链环节及核心公司(部分)(公司、环节、核心竞争力、未来业绩潜力)
|
1. 上游:原材料及关键材料
|
|
=
|
=
|
=
|
2. 中游:电解质及关键材料
|
=
|
=
|
=
|
3. 中游:正极/负极材料
|
=
|
=
|
=
|
4. 设备及制造
|
|
|
二、未来最容易出业绩的环节
|
1.电解质材料(上海洗霸、金龙羽):
|
技术壁垒最高,毛利率超50%,量产突破将直接拉动业绩。
|
2.金属锂负极(赣锋锂业):
|
全固态电池必选路径,赣锋2025年产能规划占全球30%。
|
3.干法电极设备(先导智能):
|
固态电池核心工艺设备,2024年订单已锁定未来2年收入。
|
|
三、关键业绩披露期股价涨幅统计
|
|
|
四、投资逻辑总结短期关注设备与电解质:先导智能、上海洗霸等已进入订单兑现期,业绩弹性大。
|
中期看负极与金属锂:贝特瑞、赣锋锂业技术领先,2025年产能释放后估值或重构。
|
长期押注全固态突破:宁德时代、卫蓝新能源若实现装车,将带动产业链估值跃升。
|
风险提示:技术路线分歧(硫化物vs氧化物)、专利诉讼(日本企业)、政策补贴不及预期。
|
-
|
-
|
-
|
-
|
-
|
一、技术突破与研发进展
|
1.新型电解质材料的突破
|
北京大学庞全全团队开发了基于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新型全固态锂硫电池,其快充性能可达分钟级,循环寿命超过25,000次(容量保持率80.2%),且能量密度显著提升。这一技术通过引入氧化还原活性碘元素,解决了传统硫转化反应效率低的问题,为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电池提供了新方案。
|
|
2.国际厂商的技术优化
|
韩国SK on研发了基于光子烧结技术的复合固体电解质,提升材料反应能力,计划2027年量产氧化物聚合物复合电池,2029年推出硫化物电池。
|
美国Microvast通过双极堆叠设计提高全固态电池的工作电压,同时保障安全性。
|
|
二、产业化进程加速
|
1.量产时间表逐步明确
|
国内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 、奇瑞等计划2026-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广汽集团 预计2026年搭载固态电池的昊铂车型上市。
|
国际企业:本田2025年1月试生产全固态电池;丰田、三星等计划2026年量产;SK on规划2027年量产硫化物电池。
|
材料与设备合作:恩捷股份 与卫蓝新能源签署长期订单,涉及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隔膜及电解质,推动产业链协同。
|
|
2.行业联盟成立
|
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于2月15日举办年会,成立“全固态电池制造工艺及装备联盟”,中国一汽、比亚迪等企业参与,加速技术标准化和产业化落地。
|
|
三、应用场景拓宽
|
1.低空经济与eVTOL
|
固态电池因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被视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理想动力源 。中泰证券 预测,中国低空经济规模2030年或达两万亿元,eVTOL市场将快速扩张。
|
2.人形机器人
|
中信证券 指出,固态电池的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灵活设计适配人形机器人需求。例如,广汽的GoMate机器人已搭载固态电池,续航提升80%。
|
|
四、挑战与瓶颈
|
1.成本与工艺难题
|
当前全固态电池制造成本为传统锂电池的3-5倍,且需特殊生产设备。尽管企业加速布局,但短期内价格难以下降至消费级市场可接受水平。
|
2.技术障碍
|
散热与低温性能:高功率快充导致散热困难,低温环境下性能衰减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
电解质导电性与界面稳定性:固固界面接触的稳定性仍需突破。
|
3.专利壁垒
|
日本在固态电池领域占据全球近40%的专利,核心专利集中在丰田、松下等企业,可能对后续商业化形成制约。
|
|
五、未来展望
|
2025年关键验证期:半固态电池将接受市场检验,全固态电池进入小批量上车测试阶段。
|
2027年产业化突破:预计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迈向规模化生产,渗透率快速提升。
|
2030年后成本下降:随着工艺成熟和规模效应,全固态电池电芯价格或降至0.6-1元/瓦时,逐步替代部分液态电池市场。
|
总结固态电池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向商业化过渡的关键阶段,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合作持续推进,但成本、工艺和专利壁垒仍需克服。未来3-5年,随着车企和电池厂商的量产计划落地,固态电池有望在高端电动车、eVTOL及机器人等领域率先实现应用。
|
=
|
=
|
=
|
=
|
=
|
固态电池深度报告总结与辩证分析
|
一、报告核心内容总结
|
1.技术突破与研发进展
|
电解质材料: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卤化物四大路线并行,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最高(10⁻² S/cm),但空气稳定性差;氧化物成本低但界面接触差;聚合物柔韧性好但需复合改性。
|
正负极迭代:正极以高镍三元、富锂锰基为主,负极向硅基、金属锂发展,金属锂负极被视为终极目标(能量密度提升40-50%)。
|
代表性成果:北京大学团队开发的锂硫电池(循环25,000次)、宁德时代“天界”全固态电池(430Wh/kg)等。
|
|
2.产业化进程加速
|
量产时间表:国内车企(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计划2026-2027年装车;国际企业(丰田、SK on)目标2027-2030年量产。
|
产能布局:上汽清陶、太蓝新能源等企业已启动0.5-12GWh产线建设,预计2025-2027年逐步投产。
|
|
3.应用场景拓展
|
电动车:续航超1,000公里车型陆续发布(如智己L6搭载清陶半固态电池)。
|
低空经济与机器人:eVTOL(亿航智能 )、人形机器人(广汽GoMate)成为高潜力市场。
|
|
4.挑战与瓶颈
|
技术障碍:固固界面接触、锂枝晶生长、低温性能衰减未完全解决。
|
成本与专利:全固态电池成本为液态电池3-5倍,日本企业(丰田、松下)占据近40%核心专利。
|
|
5.未来展望
|
2025-2027年:半固态电池接受市场检验,全固态进入小批量测试。
|
2030年后:成本或降至0.6-1元/Wh,渗透率快速提升。
|
|
二、辩证性思考与质疑
|
1.技术突破的可实现性
|
实验室数据与量产差距:例如,北京大学锂硫电池的25,000次循环寿命是否在真实工况下验证?硫化物电解质的空气敏感性和毒性可能增加量产难度。
|
金属锂负极的隐患:锂枝晶问题尚未根治,报告中提到的“抑制技术”是否具备长期稳定性?实验室原型与车规级产品的差距可能被低估。
|
|
2.产业化时间表的乐观性
|
界面问题与工艺复杂性:固固界面阻抗和电解质成膜工艺(如干法电极)仍需突破,2027年量产目标可能受设备、良率制约。
|
企业进度差异:部分企业(如辉能科技)已建示范线,但多数企业仍处中试阶段,量产时间或滞后。
|
|
3.成本下降预测的合理性
|
材料降本难度:硫化物电解质核心原料硫化锂成本占比80%,现有工艺(机械球磨、液相法)难以兼顾纯度与成本,2030年成本降至0.6元/Wh需革命性技术突破。
|
专利壁垒的制约:日本企业的专利垄断可能抬高技术授权费用,延缓其他国家的产业化进程。
|
|
4.应用场景的落地挑战
|
eVTOL与机器人市场成熟度:低空经济需政策支持与空域管理配套,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尚处早期,需求规模或不及预期。
|
储能领域的替代性竞争: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低成本技术可能挤压固态电池在储能市场的空间。
|
|
5.数据来源与可信度
|
企业宣传 vs 第三方验证:部分数据(如太蓝新能源“猎鹰”电池480Wh/kg)来自企业公告,缺乏第三方测试报告。
|
政策与资金依赖:中国60亿元全固态电池研发资金若未如期到位,可能影响技术攻关进度。
|
|
三、结论
|
该报告全面梳理了固态电池的技术进展与产业动态,但需警惕以下潜在问题:
|
技术乐观主义:实验室成果向商业化转化的周期和难度常被低估,界面问题、材料稳定性仍是“卡脖子”环节。
|
时间表与成本的理想化:量产目标和降本预测需结合产业链协同能力与政策支持力度审慎评估。
|
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新兴应用场景(如eVTOL)需匹配基础设施与法规成熟度,短期内难成主流。
|
|
建议:关注头部企业(宁德时代、卫蓝新能源)的实证进展,同时跟踪硫化物电解质降本、界面优化技术的突破,以动态修正对产业化进程的预期。
|
=
|
=
|
=
|
=
|
=
|
小知识
|
|
锂枝晶问题详解
|
一、什么是锂枝晶?
|
锂枝晶(Lithium Dendrites)是锂电池充电过程中,锂离子在负极表面不均匀沉积形成的针状或树枝状晶体结构。其本质是锂金属在电化学沉积过程中的一种失控生长现象,形似“金属刺”。
|
|
二、为何会形成锂枝晶?
|
1. 电化学沉积动力学失衡
|
电流密度不均:充电时,负极表面局部电流密度过高,导致锂离子优先在凸起处沉积,形成“尖端效应”。
|
固态电解质界面(SEI)不稳定:传统液态电池中,SEI膜易破裂,暴露新的活性锂表面,加剧不均匀沉积。
|
|
2.固态电池中的特殊诱因
|
固-固接触缺陷:固态电解质与电极的刚性接触导致界面存在空隙,锂离子倾向于在空隙处集中沉积。
|
应力积累:锂沉积/剥离过程中体积变化(金属锂膨胀率高达300%),引发固态电解质开裂,为枝晶提供生长通道。
|
|
三、锂枝晶的危害
|
1. 短路与热失控
|
枝晶可能刺穿隔膜(液态电池)或固态电解质层,直接连通正负极,引发部短路
|
短路点产生局部高温,引燃电解液(液态电池)或触发固态电池材料分解,导致起火爆炸
|
|
2. 循环寿命下降
|
晶断裂后形成“死锂”(失去电化学活性的锂金属),导致电池容量衰减。
|
枝晶生长伴随界面副反应,增加电池内阻,降低能量效率。
|
|
3.固态电池中的特殊风险
|
即使固态电解质机械强度高,枝晶仍可能通过晶界或缺陷处生长(如硫化物电解质的晶界薄弱点)。
|
固态电池中枝晶更隐蔽,可能突然引发失效,监测难度更大。
|
|
四、解决锂枝晶问题的技术方向
|
1. 电解质优化
|
高机械强度电解质:如氧化物(LLZO)或复合电解质,通过物理阻挡抑制枝晶穿透。
|
界面改性:在电解质表面涂覆柔性层(如聚合物),缓冲体积膨胀并均匀锂离子流。
|
自修复电解质:开发遇枝晶生长可局部液化再固化的智能材料,主动“愈合”裂缝。
|
|
2. 负极设计
|
三维骨架结构:使用多孔铜集流体或碳纤维框架,提供均匀沉积位点,减少局部电流集中。
|
预锂化与合金化:采用锂-硅(Li-Si)或锂-镁(Li-Mg)合金负极,降低锂沉积活性。
|
人工SEI层:通过原子层沉积(ALD)在负极表面构建超薄、高稳定性保护层。
|
|
3.工艺与系统调控
|
压力调控:对固态电池施加外部压力(>10 MPa),改善固-固接触并抑制枝晶生长。
|
脉冲充电:通过间歇性电流扰动,打破枝晶连续生长条件。
|
原位监测技术:利用超声、阻抗谱实时检测枝晶萌芽,触发保护机制。
|
|
五、挑战与局限性
|
1. 理论矛盾
|
高机械强度电解质(如氧化物)虽能阻挡枝晶,但界面接触差;柔性电解质(如聚合物)易加工但机械强度不足。
|
“堵”与“疏”的平衡:单纯物理阻挡可能加剧局部应力,需结合离子流均匀化策略。
|
|
2. 量产可行性
|
三维负极和人工SEI层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如ALD设备价格超百万美元)。
|
外部加压设计增加电池封装难度,难以满足车规级轻量化需求。
|
|
3. 评测标准缺失
|
目前枝晶生长的实验室测试(如对称电池循环)无法完全模拟真实工况,产业化验证周期长。
|
|
六、总结
|
锂枝晶问题是锂电池(尤其是固态电池)迈向高能量密度道路上的“幽灵杀手”。尽管通过材料、设计和系统级创新已取得进展(如宁德时代硫化物电解质界面改性、QuantumScape的柔性陶瓷电解质),但**根治枝晶仍需跨学科突破**。未来需重点关注:
|
- 低成本界面工程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
- 多物理场耦合下枝晶生长机制的精准解析;
|
- 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调控”的智能电池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