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其实交易和考试没什么两样,都是先学基础,然后融会贯通。每次交易都像是写考题。每次反思都是在总结经验,以求下次同类考题不出错。每个周期(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一年)不管大小都是一场完整的考试,赚平亏就算他七二一(7亏2平1赚),有实力的人可能次次都考90+(赚的那一成),赚钱的人里次次都有他,便走出来了。而有些人靠运气偶尔能到90+,但时常做错不认错,导致大部分周期是亏损的。这里延伸出一个概念:炒股与考试最大的不同——选做题与必做题,炒股都是选做题,不做不扣分,做错倒扣分,只写会的题,就算只有50分的实力,只做50分百分百会做的题那就是100分(赚钱),或者一题都不会就不做也是90分(不亏钱)。主动牺牲把握较低的交易,只做把握最高的交易,虽然空题会变多,但错题比例会减少,得分也能稳定高分,帐户自然就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的“慢即是快”。
0
他们每次都能一句话把我费尽千辛万苦稳定住的心态打回原形,是的我的父母,当然我不否认他们是爱我的。
0
(回复错帖子了 修正一下)其中影响最直接的,大概是赚钱效应和亏钱效应的动态变化,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周期适用不同模式(跟随赚钱效应,规避亏钱效应)
0
延伸一下开山贴,第二天避免多杀多的客观条件不只是开的超预期,这只是条件之一,还有比如短线接力情绪好坏、反包模式近期的赚亏钱效应、个股是否处于敏感期(比如年报暴雷期、川普公布关税节点等)等等,都会影响场内场外资金的做多意愿。而这些各种因素总合起来,就可以广义的概括为“赚钱效应”和“亏钱效应”(各种逻辑因素交汇作用之下产生的市场情绪大背景)
0
其中影响最直接的,大概是赚钱效应和亏钱效应的动态变化,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周期适用不同模式(跟随赚钱效应,规避亏钱效应)
0
确定性像是薛定谔的猫,比如你买入一只模式内的博弈次日反包的断板个股,在你各种逻辑的分析下,他有反包的预期,这个预期就是不完全的确定性(可能存在可能不存在,但经过分析,存在的概率更大),当第二天竞价开出来符合你的弱转强预期(超过别人的正常预期),这时(薛定谔的)猫存在,确定了他的存在,就是预期落地,而竞价后冲高,则是这一预期的兑现,确定性兑现了之后,能不能成功反包涨停,则很大程度上要看当下的短线情绪背景、主流题材、短线资金流动性等等。这点就是上一点提到的,不同时期同一交易模式同一品种会有不同的结局的进一步延伸…
0
同样是模式内的交易,每笔交易又都是不同的。比如买入的时候因为短线情绪不好,只敢买入试错仓,那反过来讲,就是预期是要降低的,比如本来可能能赚10%,现在只有5%,如果在结合其他的东西,比如年报发布(暴雷期)等,则可能进一步下降预期到1-3%甚至亏钱。而最直接的操作方式就是,只看资金,去弱留强。
0
放下成本意识,去留只看强弱
0
符合预期只能当套利去止盈,超预期才值得格局博弈
0
为什么高点没卖,下来了该卖也得卖?没卖到高点就想格局?卖是因为卖了会更低,所以只要觉得还要跌就得卖,而不是没卖到高点,心一横就不卖了,很多时候这样往往会亏的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