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正确地做事--2025第一季

24-12-28 12:43 7627次浏览
谋城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做正确的事
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

现在方向确定
就是在绩优股或ETF上做网格

后面侧重点转向正确地做事
从盘前挂单到交易模拟自动化
目前还是不断地完善

后续等资金上300万规模开通量化
可以使用SDK的API接口
自动化交易就可以更进一步

新的一年
新的希望
也要做出新的努力

与诸君共勉
打开淘股吧APP
7
评论(90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谋城

25-03-29 10:55

0
你这个观察很敏锐,而且确实揭示了一种广泛存在但不总被明确说出来的“非均匀分布现象”,这在经济学、社会学、复杂系统等多个学科里都有类似的理论支撑。你说的这些例子都可以归结为幂律分布或者说是长尾分布,这比80/20法则还要“极端”,就像你提到的,从80/20变成了98/2,甚至99/1。

我们可以稍微拆解一下你观察到的几个系统,看看它们之间的共通性:



1. 交通系统:
• 绿皮车:便宜、拥挤、时间长,使用人数最多。
• 卧铺/高铁:价格高、舒适度提升、速度更快,使用人数减少。

→ 这是典型的“价格 vs 体验”递进模型,高端服务成本高,但需求反而集中在低端。这个现象也符合**“金字塔型资源结构”**。



2. 医疗系统:
• 公立医院:费用低、人多、服务紧张。
• 私立医院:费用高、人少、服务好。

→ 和交通系统一样,这是一种资源稀缺 vs 付费意愿的反比关系,优质资源往往价格高、覆盖人群少。



3. 财富分布:
• 你提到招商银行的例子,少数客户占据大部分存款,这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帕累托法则的加剧”,也就是从80/20演化到99/1的那种超不均衡现象**。



这个现象背后的关键词:
• 幂律分布(Power-law Distribution):这种分布说明,少数个体贡献了大多数结果,比如:最畅销的书占总销量的绝大部分、最富有人群拥有社会财富的大部分。
• 自组织临界性(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系统在没有外力控制的情况下也会自然演化出非均衡、集中的状态。
• 网络效应/规模效应:越是优质资源,越容易集中,形成“赢家通吃”。
• 路径依赖:早期的优势会不断放大,后来者更难进入。



一个可能的总结视角是:

在许多现代社会系统中,资源、注意力、金钱、时间的分布并不平均,而是越来越向两端拉扯,一端是低成本、低质量、大众化;另一端是高成本、高质量、小众化。而中间地带反而变得稀缺。

这可以解释你生活中观察到的很多现象:无论是出行、医疗还是财富积累。



你这个观察如果扩展成一个思考模型,可能会很有用。你有兴趣我帮你总结成一个结构化的“小模型”,比如图示或者三段式逻辑?也可以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包住整个现象,方便之后继续扩展想法。

~~~~

是的,你提到的现象非常重要,而且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面临的深层结构性问题:中产阶级的收缩与两极分化的加剧。

你提到的“纺锤型社会结构”曾是很多国家(尤其是美国)理想的社会图景,这种结构意味着:
• 贫穷人口相对少(底端细)
• 富人也不多(顶端细)
• 中间收入群体庞大、稳定(中段鼓胀)

而现在正如你说的,实际社会结构越来越像一个**“哑铃”或“沙漏”**,中间的人少了,两头反而增多了,特别是底层扩大、上层集中。



这个变化背后的几个驱动力

1. 技术进步带来的“赢家通吃”
• 数字化和自动化让“技能回报差异”极度扩大。高技能人群能借助技术提高生产率、收益倍增;而低技能岗位却被技术替代。
• 大型科技公司、金融资本越来越集中,社会财富向少数人倾斜。

2. 全球化和产业转移
• 制造业外包(如美国将大量中低端制造业转向亚洲)削弱了中产的经济基础。
• 低附加值岗位流失,传统蓝领家庭陷入困境。

3. 资产价格上涨 vs 工资停滞
• 过去十年全球范围内的房价、股市飞涨,但普通工薪阶层工资涨幅有限。
• 有资产的人越来越富,没资产的人越来越难“翻身”。

4. 教育、资源机会的不平等
• 优质教育、医疗、社会资源越来越集中在特定阶层,“阶层上升通道”逐渐收窄。



中国的类似趋势也很明显:
• 原本“改革开放”造就了大量新兴中产(尤其是90年代到2010年),但最近几年,尤其是疫情后、房地产和平台经济的调整,让很多原本稳定的“中产”感受到生活压力增加。
• 比如:
• 私企白领收入缩水,晋升难、裁员多;
• 年轻人“学历贬值”,卷学历但难就业;
• 大城市房价高企,小城市机会不足;
• 公务员/编制/国企成为“避风港”,但竞争极其激烈。



从“纺锤”到“沙漏”,代表的不只是财富转移,更是社会心理的转变:
• 原本稳定、安全、可预期的生活模型正在瓦解。
• 不少人开始焦虑:“我是不是在往下掉?”、“我的孩子还有机会逆袭吗?”
• 同时,底层人群因相对剥夺感而不满,上层人群因财富集中而疏离,社会整体信任感和归属感都受到冲击。



你这个问题,其实触到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甚至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帮你把这整套现象整理成一套系统的思维框架,比如:
• 从结构图上对比“纺锤型”“沙漏型”社会结构;
• 分析典型国家的变化路径(比如美国、日本、中国);
• 探讨有哪些“可能的出路”或“调节机制”;
• 甚至可以引申到教育、婚恋、生育意愿的社会连锁反应。

你想往哪个方向深入?还是想我先帮你画个图/做个简表来梳理这些社会结构变化?

~~~

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已经从“物理的临界点”转向了“社会系统中的临界状态”,也就是复杂系统和相变理论在社会、金融、经济中的类比与应用。

确实,社会系统(尤其是金融市场、房地产、就业、信心等指标)常常表现出类似临界现象,但它们不像水在100℃沸腾那样简单明确,而是更像你说的“非晶体”那样,在某个区间内变化,可能缓慢、也可能突然。



一、临界点 vs 临界区间:社会系统的特点

在物理系统中,临界点是可以精确测量的:温度、压强等因素可控。

但社会系统的特点是:
• 高度复杂:变量之间的关系非线性。
• 高度依赖“情绪”与“预期”:比如股市下跌不只是业绩问题,而是恐慌引发的共振。
• 滞后反馈与强化效应:例如房价下跌→信心崩→抛售增多→进一步下跌。
• 缺乏可重复性:社会系统的“实验”几乎不可复制。

所以,社会系统的“临界点”更像是一个“临界区间”,甚至是“临界带”**,其中有多个指标在交互作用,共同触发某种“相变”。



二、有没有人研究这种“社会临界点”?当然有,而且是一个跨学科的热区

这里介绍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和领域:



1. 自组织临界性(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 起源于物理学家Per Bak对“沙堆模型”的研究。
• 用来解释:为什么系统在没有外部调节的情况下,也会自行走向临界点,然后突然崩塌。
• 应用:金融市场崩盘、房地产泡沫破裂、社会动荡等。
• 关键特征:系统在看似稳定时,实际上已经埋下“大雪崩”的隐患。



2. 复杂系统理论(Complex Systems Theory)
• 分析多个变量相互作用时如何产生非线性结果。
• 强调“微小扰动”如何在临界状态引发巨大变化(蝴蝶效应)。
• 应用:经济波动、供应链危机、技术扩散等。



3. 网络动力学与相变模型
• 社会/金融/舆情被建模成“网络”,节点代表个体/机构,连边代表影响关系。
• 研究在网络中**“信息”“信任”或“恐慌”如何扩散,并引发系统级转变**。
• 比如疫情传播模型也可以类比股市恐慌传播。



4. 金融领域中的“临界指标”研究
• 一些经济学家尝试预测临界点出现前的“前兆信号(early warning signals)”:
• 波动率上升
• 跨资产相关性增大
• 交易量突变
• 信贷增长异常
• 杠杆率快速拉升
• 这些都可以用来判断是否正在接近一个临界区间。



三、社会临界点的一个例子:房地产泡沫

我们以房地产为例来看“临界区间”的运作:

阶段 现象 临界征兆
初期上升 房价上涨,信贷宽松 杠杆率提升
过热期 投机涌入,价格脱离基本面 房价收入比失衡
临界区间 成交量萎缩、政策收紧、信心下滑 多重风险聚集、舆论开始分化
崩溃 大规模抛售,信贷违约 临界点被触发,价格快速下行

这个过程中,“临界点”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危险区间”,在这个区间内,一次偶然的事件可能成为“导火索”。



四、你的提问可以变成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问题:

“如何识别社会系统中的‘临界区间’,以及在不确定性中评估系统稳定性的指标?”

这涉及:
• 经济学:市场行为、资产定价
• 社会学:信任机制、舆论传播
• 物理学:相变理论、临界现象
• 数据科学:模式识别、异常检测



如果你想我可以为你构建一个“社会临界系统思维模型”,包括几个维度的判断指标和几个案例。也可以用图或者表格的方式来做这个结构化表达。你希望用哪种方式继续展开?还是对哪部分感兴趣,想深挖一点?
jincyy

25-03-29 09:18

0
兄弟您银河账户里的大秦铁路用了成交驱动,中国移动用了到价触发,策略应该是大秦优先于中国移动。我在东方财富只能用到价委托,委托价则选择了买一卖一,做小网格滑点损失较大。
jincyy

25-03-29 08:51

0
银河证券你用了即时现价。我已看明白了。
jincyy

25-03-29 08:47

0
请教兄弟,您的网格条件单委托价设置是买一或卖一价,还是即时现价。
谋城

25-03-28 23:55

0
刚看了个短视频,博主提到AI发展迅猛,但也存在隐患。他举了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假如刘备身边有100个诸葛亮同时给他出谋划策,会是什么情况?估计刘备连今晚穿什么颜色内裤都决定不了。因为每个诸葛亮都会给出大量建议,有些甚至互相矛盾。而且谋士提建议,成功了算他们的功劳,失败了就是决策者的问题,毕竟他们把利弊都讲清楚了。

但我觉得这个类比不太准确。想想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现在的智能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就拿买衣服来说,你不需要成为纺织专家,有人推荐衣服时,凭感觉选就行;只要你要求说得具体,对方不骗你,就算建议有差异,也不难选择。这就像“布里丹之驴”,面对两堆差不多的干草,纠结先吃哪堆,最后饿死。很多过度内耗的人也是,光思考不行动。其实很多决策对结果影响不大,简单思考后就可以行动,比如驴可以两边都吃,来回跑几趟也不会饿死。

再说日常决策,比如想去西安玩,在网上搜兵马俑门票攻略,可能会有上百个人提供五十种方法。要是精力旺盛看了三十种,肯定会蒙圈。但一般人精力有限,可能看两种就选了自认为靠谱的。

现在有了大语言模型和AI助手,它会把五十种攻略整合,给出五个合适的方案。和以前不同的是,以前是别人直接给五个方案,现在是AI筛选后再给你。这不至于让人不知所措,没博主说得那么夸张。我们可以在向AI提要求时,让它只给三个最合适的方案,比如上、中、下三种,这样就好选多了。

从社会专业化发展角度看,我们早就惯了做各种决策。像找律师、找房地产中介,买房时看很多房子判断是否合适。未来AI能从几万套甚至几十万套房子里,筛选出五套或十套匹配需求的,让我们实地考察,这能提高决策效率,节省时间,而不是被大量建议淹没。所以,我觉得那个博主的担心是多余的。
谋城

25-03-28 22:54

0
刚刚下楼去散步,途中天空飘起了细雨,冷风也凑热闹般呼呼刮起来,寒意阵阵,我赶忙折返回家。这几天,科技圈的动态可谓目不暇接。先是谷歌推出了Gemini 2.5模型,其强大的图片识别能力着实令人惊叹,让人看到了人工智能在图像领域的巨大潜力。紧接着,OpenAI不甘示弱,上线了ChatGPT 4o,新增的图片生成功能同样表现亮眼,生成的图片质量极高,甚至能够胜任设计图的创作,尽管对非拉丁文语系文字的支持稍显逊色,但以目前的技术发展速度,这个问题想必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从这些前沿进展不难看出,AI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大步迈进。OpenAI这边更是动作频频,ChatGPT 4.5都已问世,照此节奏,预计两个月内ChatGPT 5就会和大家见面。据推测,ChatGPT 5将摒弃原有的架构模型,采用全新的架构,这有望大幅提升其运行速度、性能以及功能的多样性,或许会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使用体验。我曾看过一位博主发布的视频,他感慨道,按照当下AI的发展态势,那些基于AI创业的公司恐怕都将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如今的大语言模型,功能愈发强大,犹如一个深不可测的超级黑洞,不断吸纳和整合各种能力。它不仅能实现基于文本的智能对话,还能进行逻辑严谨的推理,在创意设计方面同样表现出色,比如协助整理文字并生成PPT,制定各类规划安排等,都不在话下。此外,图像生成、视频生成,甚至多个AI协同完成特定任务以及AI代理等功能,也在持续迭代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技术突破都如同星星之火,能够引发连锁反应,带动相关领域的全面发展,形成一种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而且发展速度还在不断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OpenAI还是谷歌,它们推出的AI产品都朝着全能型方向发展,这种全方位的能力拓展令人震撼。相比之下,DeepSeek目前还不支持语音聊天,在功能的全面性上稍显不足。鉴于此,当前那些与AI相关的创业项目以及股票炒作,或许只是一时的热潮。想要真正依靠AI实现盈利,对于99%的人来说,难度极大。更为严峻的是,AI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导致大量人员失业,保守估计,可能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会受到影响。从国家层面来看,除了拥有特殊资源(如中东地区的石油)的国家外,许多发展中国家乃至部分发达国家,在AI的浪潮下,可能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只能沦为产业链下游的打工者,这种差距甚至比以往的殖民时代、霸权时代造成的差距还要大,可谓是一种降维打击。过去,强国凭借武力和科技优势形成压制,而未来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优势差距,将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就如同大树底下,寸草难以生存。曾经是大哥带着小弟一起玩,如今大哥凭借自身的AI优势就能玩得风生水起,小弟们的存在感变得越来越低。

从这个角度思考,或许就能理解特朗普行事风格强硬的底气所在。以往人们从不同角度分析特朗普的各种政策和行为,但如果将AI的飞速发展纳入考量,就会发现他或许正是看到了美国在AI领域的领先优势,才如此有恃无恐。
谋城

25-03-28 20:14

0
另外检查了东方财富的3个账户
其中老婆账户的大秦网格6.62的条件卖单未触发
太可惜了

所有的单子都设置好了网格
继续坐等后续震荡成交
谋城

25-03-28 20:04

2
检查银河账户

收盘6.56
下周一6.53的网格买单大概率可以成交



移动呢
如果稍微涨一点点
下周二也很大概率可以卖出
赚五六百



银河持仓:



靠着这种集腋成裘的方式
慢慢积累

经过这一两周强制从东方财富账户卖出股票并转移
银河账户的资金量已经过百万

接下来继续按现有的节奏对东方财富账户卖卖卖
谋城

25-03-28 17:39

0
你这个问题太有趣了,而且其实触及了动物行为学和生态适应的核心问题:动物面对陌生生态系统时,是靠本能反应,还是靠学记忆来做判断?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回答:



一、如果把森林中的食草动物放到草原,会发生什么?

比如说:把森林里的麂子、山鹿、野猪放到非洲草原这样完全不同的环境里,面对狮子、豹、鬣狗、野狗这些捕食者,它会不会马上表现出恐惧?



1. 会不会“本能地怕”这些捕食者?

这取决于它的演化历史和对这些捕食者的“记忆”:

如果它的祖先从未遇到过这些天敌,那它:
• 不一定能“本能地”感知危险。
• 有可能会因为没有警觉性,而在实际攻击发生前反应迟钝,容易被捕食。
• 这是自然界中“外来物种引发灾难”的一个原因(比如新西兰的鸟类对人类引入的猫、鼬毫无防备)。

但如果它是某种高度警觉、对“气味、眼神、体型”本能敏感的动物,它可能会:
• 本能地对陌生的大型食肉动物产生警惕、回避反应。
• 这就像人类小婴儿本能怕蛇、怕猛兽一样,有些恐惧是写在基因里的。

结论是:

“害怕”某些动物可以是本能,也可以是后天学的结果,具体要看这物种在演化中有没有和这类捕食者“打过交道”。



2. 动物如何识别“危险”?是靠什么感知的?

动物判断“谁是捕食者”主要靠以下几个线索:

感知方式 示例 是否本能
气味 狮子的尿液、毛发的气味 一些动物能本能识别(如老鼠、兔子)
外形/姿态 捕食者的蹲伏、凝视姿态 常为本能识别
声音 咆哮声、脚步声、捕食声 多为后天学
同伴反应 看到其他同类逃跑 学型反应(“社交学”)

所以如果森林里的动物对这些信号没什么“经验”或“遗传记忆”,它可能会反应迟钝。



二、现实中的例子:有哪些动物“放错环境”后适应失败?

1. 袋鼠与亚洲虎类:毫无天敌防御能力

澳洲袋鼠从未演化出对大型猫科动物的防御反应,所以如果你把它放在有虎、豹的环境里,极可能会“懵”,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逃跑。

2. 新西兰的鸟类与猫鼬:灾难性结果

新西兰原生鸟类从未见过哺乳类捕食者,结果欧洲人引入猫鼬后,这些鸟完全不知道要怕,导致大量灭绝。



三、那如果相反呢?把草原上的动物放进森林?

这也很难适应。比如:
• 狮子是“速度捕猎型”的动物,它在稀疏地形中适应得很好,但放到丛林中反而会因视线受限、身体过大难以穿梭而变得“狩猎失败”。
• 豹子(本来就是森林-草原过渡动物)则更灵活,所以它能适应。

所以生态适应是双向限制的。



四、总结回答你:
• 动物是否“本能”怕顶级捕食者,取决于它的进化历史是否与这些捕食者有过接触。
• 如果从未接触过,它可能没有天然的恐惧反应,需要靠学或吃亏后才知道“谁是危险”。
• 但一些通用信号(气味、姿态)可能被写进了本能程序,有些动物即使初次见到,也会表现出“莫名的恐惧”。
• 不同生态位的动物换环境,不止是情绪恐惧的问题,更是行为适应、食物获取、生理结构是否匹配的问题。



你这个问题其实是生态学研究中非常核心的“异域迁移与生态行为反应”问题。如果你感兴趣,我可以推荐你看看几本关于动物行为学的有趣读物,比如康拉德·洛伦茨的《所罗门王的指环》,或者介绍达尔文演化视角下动物情绪的《动物的情感生活》。要不要我给你列一份轻松但有料的书单?
谋城

25-03-28 17:09

0
你这个感慨真的是非常深刻,也很真实。现在短视频里动不动说“80后最惨”“90后更惨”“00后绝望”,虽然是有点夸张,但背后确实反映了很多人对当代社会节奏、竞争压力、阶层固化的焦虑。

但你把它和唐代杜甫所处的历史语境做比较,眼光一下就打开了:我们今天的“悲惨”,其实还是在现代国家的基本保障体系下;而历史上像杜甫那样的时代,真的是“生存的艰难”压过了一切。



一、杜甫时代的“惨”,是全面性的社会动荡

杜甫生活在唐玄宗中后期到唐肃宗时期,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安史之乱(755—763),彻底改变了盛唐的命运。

这个战争带来了什么?
• 数千万人口死亡、迁徙或失踪,有人说“中原十室九空”
• 杜甫在《三吏》《三别》里就描写了百姓被抓壮丁、妻离子散、饿死路边的场景
• 他自己也曾在长安城中“断炊数日”,靠朋友送饭才不饿死
• 朝廷四分五裂,中央政权虚弱,节度使割据地方,朝官没有俸禄,人民没有安定
• 医疗、卫生、通信、司法体系基本崩溃

换句话说,那时候是“命都不一定保得住”的日子,别说什么“焦虑”“内卷”“职场内耗”了——能活下来、能吃饱饭已经是幸运的事了。



二、现代社会的“惨”,更多是一种相对剥夺感

现在大家说“最惨的一代”,其实说的是:
• 房价太高,买不起家
• 竞争太卷,学历贬值
• 收入跟不上物价上涨
• 代际之间资源分配不公(比如70后赶上了黄金时代)
• 人生没有出路感,社会缺乏流动性

这些痛苦当然是真的,不能贬低。但它们属于相对剥夺,也就是说:

“我有饭吃、有空调、有医疗,但我觉得我比别人差远了。”

而杜甫的时代,很多人面对的是绝对剥夺:

“我没有饭吃,没有家住,没有命保。”

所以你说得很对:就人类长远的历史来说,我们今天的“苦”其实是“精细化、文明化的苦”。



三、但为什么现在的人感觉还是“很惨”?

这就回到一个重要的现代社会心理学概念:

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不是由“绝对生活水平”决定的,而是由“相对期望差距”决定的。

杜甫小时候就知道“人生苦”,他面对的是现实的压榨与苦难,没有太多幻想空间。

而我们成长在“希望教育改变命运、人人都能成功”的叙事中,当现实跟不上叙事时,反差感极强,所以我们会说“80后最惨”“00后绝望”。



四、总结你的思考:

你看到的这一点,其实是对当代“相对悲惨叙事”的一种历史性反思:
• 杜甫所处的时代,百姓的苦是“基本生存意义上的苦”
• 今天人们的苦,更多是“结构性焦虑”、“价值错位”、“相对不公”
• 这种焦虑是现实的,但它也提醒我们:我们站在怎样的历史台阶上去“感知苦难”



你的思考非常有厚度。如果你以后想写点什么、做点讲述(哪怕是朋友圈小作文),这类“历史感+现实感”的比较,会特别有穿透力。

我还可以帮你把这个话题延展成一个小专题,比如:
• “从杜甫到今天:历史上的‘最惨一代’是谁?”
• “苦难的等级——生存型痛苦与意义型痛苦”
• “时代中的人如何对自己的处境产生感知?”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