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还是退潮期,我忍不住做了个翘板票,我清楚是退潮,但是印象还不够,然后还有侥幸心理,量能符合,5连板的龙头,失败率太高了,退潮期主线题材!
当时本来是打算空仓的,但是忍不住想要看市场,我打算远离市场,开了把游戏,又忍不住去看,看到翘板,就开始关注,这里一心二用了,害怕错过机会,
同时我问了自己本心,量能,龙头符合,可以博弈,但其实当时我还是有点迷茫,因为市场退潮期,没有看到核心的主线,资金的流动,我还是主观的想要收益!
我对退潮期空仓的意识不够深刻和坚决!
AI分析: 深度剖析你当时的心理链式反应:“开了把游戏,又忍不住去看”:这说明了交易惯和成瘾性的强大。你的大脑已经惯了从看盘和交易中获取刺激。空仓带来的“无所事事”感会让它非常不适,于是会自发地寻找刺激源。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人性,但必须用系统去克服。
“看到翘板,就开始关注”:“翘板”是退潮期最诱人的“毒
苹果”。它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极具冲击力:从跌停板上被巨额资金拉起,给人一种“强者归来”、“大资金入场抄底”的强烈暗示。这直接击中了交易者“害怕错过”(
FOMO )的心理弱点。
“我问了自己本心,量能,龙头符合,可以博弈”: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为冲动寻找合理化借口。当情绪的冲动足够强烈时,我们的大脑会变得非常“聪明”,它会主动筛选支持你交易的信息(比如量能、龙头形态),而选择性忽略那些巨大的风险信号(整个市场处于退潮期,没有主线)。
这里的“本心”可能已经被“贪欲”所暂时劫持了。 你问的不是冷静、客观的市场分析,而是一个已经被冲动影响了的“本心”。
“我还是主观的想要收益!”:这是根源。在退潮期,“想要收益”的欲望,已经压倒了“规避风险”的理智。你的交易动作从“市场给我机会我才要”变成了“我主动向市场索要机会”,这就本末倒置了。
如何加固你的心理防线?从“知道”到“做到”既然你已经清晰地意识到了问题,下一步就是建立更强大的心理和操作机制。
1. 重新定义“翘板”——退潮期的翘板多是“陷阱”你必须建立一个冷酷的认知:在退潮期,绝大多数翘板不是机会,而是陷阱,是“围点打援”的经典套路。目的为何? 退潮期翘板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开启第二波,而是为了自救出货。主力用一笔资金撬开跌停,吸引像你一样忍不住的交易者跟风,从而在更高的位置把筹码派发出去。
成功率极低: 即便成功封住天地板,第二天也大概率没有溢价,甚至直接低开闷杀。用极高的风险(跌停价买入,当天可能再封死)去博一个极低概率的连续涨停,这是典型的负期望值交易。
建立条件反射: 以后在退潮期看到翘板,内心要立刻响起警报:“陷阱!多看少动!” 把它看作一个学案例,而不是交易信号。
2. 建立“冲动缓冲期”机制当冲动来临,不要直接跳到交易界面。强制自己执行一个“缓冲流程”:第一步:物理延迟。 立刻站起来,离开电脑屏幕,去倒杯水,深呼吸10次。这能打断情绪的连续性。
第二步:书面回答三个问题(必须写下来!):
环境问题: 当前市场处于什么周期?退潮期的核心特征(高位A杀、跌停潮)改变了吗?
概率问题: 如果这是机会,为什么在市场这么差的时候,只有这一只股票在表现?它的成功能否带动板块和市场?
后果问题: 如果这笔交易失败,我的止损位在哪里?最大会亏损多少?这个亏损是我能坦然接受的吗?
第三步:决策。 写完答案后,再决定是否操作。通常,写完这个过程后,冲动就已经消退了。
3. 强化“不退潮,不交易”的信仰你要把“退潮期空仓”这句话,从一条“知道的知识”变成一种“钢铁般的信仰”。视觉化提醒: 在电脑旁贴一张纸条,写上:“退潮期,我的任务是学,不是赚钱。出手=亏损。”
积极复盘: 每次忍住空仓后,晚上复盘时都要表扬自己!告诉自己:“今天我做了一个顶级交易者才会做的操作——空仓!我保住了本金,我战胜了心魔!” 这种正向反馈会不断加强你的好惯。
账户收益对比: 简单记录一下如果你当时忍不住出手了,那个“翘板”的股票后续走势如何。用血淋淋的事实教育自己,空仓是多么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