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文称,从赤字率看,我国长期以来对于赤字率的安排较为谨慎,大多数年份低于3%,明显低于其他全球主要经济体。此外,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了大量有效资产。地方政府债务支持建设了一大批交通、
水利、能源等项目,很多资产正在产生持续性收益,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是偿债资金的重要来源。可以说,我国政府杠杆率明显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中央财政还有比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全文如下
新华述评|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怎么看——
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四
距离2024年收官不足一个月,密集上新的各省份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发行公报,传递出一个鲜明信号——
作为今年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重头戏”,我国最新亮出的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正在加快落地。
在全国上下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关键时点,在我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看待这一近年来力度最大化债方案背后的深意?
(一)
11月8日下午
4时,人民大会堂香港厅挤满了中外媒体记者。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
这是一套“6+4+2”的“三箭齐发”方案——6,是指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增加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
4,是指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
2,是指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不必提前偿还。
“三支箭”均指向海内外关注的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问题,其风向标意义凸显。
为何选择在此时加力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我国政府债务风险几何?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隐性债务”。
放眼全球,政府适度举债发展经济,是国际通行做法。也就是说,债务不是魔鬼,没必要“谈债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