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在疲惫中坚持 在喘息中突破

24-10-13 10:37 4045次浏览
家庭主妇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在疲惫中坚持,在喘息中突破。估计这就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常态吧?!

不管是生活、工作、学x i,还是持股和练球,大部分时间段也都是,在疲惫中坚持。至少练球的时候,在喘息中突破,就是如此~
改天问问孩子,高三的学x i, 疲惫中坚持的这种体会,感觉如何?这个学期,学校稍微多了点时间,估计到下个学期,时间上会紧张些许了。

现在是24年10月,到25年6月的高考,还有8个月时间,对普通家庭,高考仍是最佳的出路。
也必须得有一个像样的高考才行,因为后面还有三个弟弟,需要一个榜样。
一个高三,一个高一,一个初一,还有个幼儿园的,这叫家里孩子多,热闹。。。。。。

好学校,难考,一般的学校,还是容易的,毕竟这里是海淀。北京的高考分两种,海淀区高考和非海淀区高考。
是公平,也是不公平。

孩子都要高考了,孩子妈妈的股票账户还是没有起色,在疲惫中坚持,期待高考前能有个好结果吧~

我们每个人在投资的路上,都是一个很综合的事情,不仅是眼光,心态,选择,运气,还有知识,心性,胆识,承受力等很多方面的因素。

从时间累计效益看,练球比读书难,持股应该比练球还要难。。。
打开淘股吧APP
5
评论(18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家庭主妇

25-05-29 14:25

0
家庭主妇

25-05-29 14:24

0
家庭主妇

25-05-29 14:24

0
家庭主妇

25-05-26 07:28

1
复制 粘贴的,以后有空再看:

---

一.近年创新药BD的一些特征1.BD数量和金额,持续双高。如24年中国创新药BD总额达519亿美金,同比+27.4%,其中首付款总额高达41亿美金,这金额超过研发创新药的融资总额(27.1亿美元)。而25年仅一季度交易金额已超369亿美金,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
2.重磅BD交易持续涌现。比如22年科伦博泰与默沙东达成三项ADC药物授权协议,总金额超百亿美元。22年$康方生物( hk09926 )$ 将核心管线AK122海外权益授权SU MMIT ,首付款高达5亿美金,另有高达45亿美金的里程碑款。23年百利天恒将双抗ADC药物BL-B01D1授权BMS,首付款高达8亿美金,交易总额高达84亿美金。再加上近期$三生制药( hk01530 )$ 与辉瑞达成的PD-1/VEGF双抗SSGJ-707授权合作,12.5亿美金的首付款创BD新高。
3.BD管线主要集中ADC与双抗领域。ADC药物交易占2024年总金额的18.9%,比如科伦博泰和百利天恒的重磅BD都是ADC药物。双抗紧随其后,比如康方与SUMMIT,三生和辉瑞的BD就是双抗领域的合作。

二.创新药BD爆发的原因。1.中国药企近10年的研发沉淀及创新转型,为中国药企储备大量具备FIC或BIC的管线。从近两年BD看,既有像康方、亚盛这样专注创新药的biotech,也有像三生、恒瑞、石药这些“从仿转创”的传统药企。正是中国药企在过去长期的投入和积累,才有那么多能被MNC看上且不惜重金引入的优秀管线。

2.融资寒冬下药企的务实转型。众所周知,创新药的研发和商业化都是极其烧钱的,而在过去几年,不管是一级股权市场,还是二级股票市场,药企的融资环境持续趋紧,即使像$荣昌生物( hk09995 )$ 这样已在A+H上市的大药企都面临严峻的现金流危机,更何况那些刚上市的小市值药企,以及那些还没上市的biotech。面对持续几年的融资寒冬,管线一般,临床偏早期的biotech纷纷被迫砍管线,甚至关门破产,而那些手握优质管线,且临床数据优异的则转而选择BD,提前兑现部分收益,以缓解公司现金流压力。这从24年BD首付款总额也能看出(首付款总额41亿美金,超过27.1亿美金的融资总额),BD成了药企的一种新融资手段。

3.BD也是创新药出海,高效推进临床及商业化的合理选择。创新药的蓝海在海外(确切说在美国),但创新药出海的风险和挑战也不容忽视。比如,如何在海外注册并高效开展临床试验,新药的临床推进,不仅要比数据,还要比时间,比效率,慢半拍就可能让药物的商业价值大打折扣。比如,在海外花费大量资源和资金推进临床,最后失败的风险是否能独立承担。再如,即使各项临床进展顺利,在商业化阶段公司是否有资源在海外自建商业化团队,花重金自建的商业化团队又否能迅速把新药推向市场,这些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中国创新药选择与海外MNC合作,不仅可以提前兑现收益,改善公司现金流,还能借助MNC的经验及资源,加速推进管线临床进展,管线的潜力挖掘及后续的商业化,尽快抢占海外市场,同时也可以让海外合作方分担后续临床及商业化的费用和风险。

三.BD背后的投资机会及风险分析1.BD可以增强创新药投资的确定性和爆发性。创新药投资很难,主要难在投资大,时间长,不确定性大。但BD模式出现后,对投资人来说会变得更确定。一方面,海外MNC的专业背书,本身就是对公司管线潜力和价值的认可,否则他们也不会花重金引入。另一方面,正如前面所提过的,创新药企不仅可以提前兑现收益,而且能借助海外合作方的资源和优势,加速临床推进及后续商业化,分摊后续海外临床及商业化的费用及风险。所以,即使在前两年港股创新药大跌的环境下,那些有重磅BD的创新药企股价却实现逆势走高,比如科伦博泰、康方生物、亚盛医药等。

2.BD可能限制创新药企的发展空间。关于创新药BD模式,市场其实一直有争论,比如把BD比喻为贱卖青苗,限制公司的成长空间。这个逻辑也有合理性。一方面,BD提前兑现部分收益,降低了风险,那意味着一定会折损不可估量的长远利益。而且随着之前一些BD管线的推进,回头看有不少“贱卖”的案例,比如恒瑞医药几千万卖的管线人家转手卖了10亿美金,比如康方的AK122,50亿美金的交易总额当时看似很高,但如果按最新披露的临床数据,即使100亿美金也不嫌贵。另一方面,管线BD之后,即使成功商业化,成为十亿美金级的重磅大药,绝大部分权益也都是别人的。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药企把核心管线都BD出去,那意味着它很难成为世界级的Big Pharma。

3.BD退货及里程碑款难兑现的风险。BD之后,不代表该笔交易就结束了,也不代表后续权益都能兑现。相反,从过往BD看,被退货的案例不少,能拿到里程表款的就更少。比如2020年的62起BD交易中,有25起已终止合作。再如,诺诚健华奥布替尼、石药ADC项目EO-3021都遭遇退货事件。此外,BD的首付款普遍很低,多数首付仅2%-5%,仅约22%的BD交易能触发里程碑,实际到账金额通常为总金额的3%。一般BD首付比例越高,意味着MNC诚意越大,后续推进的决心也更强。触发里程碑款越多,说明临床推进越顺利。

4.需要关注分成比例,合作对象及后续海外临床的推进。BD除了看首付款及里程碑款,还需格外关注合作对象,后端分成比例及后续临床推进情况。从长远看,如果BD的是十亿美金级的大药,后续分成很可能成为药企未来一大笔持续稳定的收入,且考虑海外商业化成本基本由合作方承担,这笔收入绝大部分都能转化为净利润。比如亚盛医药奥雷巴替尼后端分成高达两位数,假设为15%,海外销售峰值按20亿美金算,那每年也有3亿美金(折合21亿人民币),这对任何一家中小型药企来说都是一般大收入。此外,还需关注BD合作对象,合作对象越强,意味着背书越强,且对方更有实力和资源推动药物的临床及后续商业化(如果康方AK122当初海外BD对象是MNC,那康方股价可能再上一台阶)。最后还需关注的是海外合作方获得海外授权后,是否能按约定投入公司资源,全力开展并推进各种临床试验,如果对方拿到权益后敷衍了事,那这个药物的开发潜力和商业价值将大打折扣,甚至有退货风险。

四.关于创新药BD的总结及愿景。1.创新药的BD,不是该药物及公司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BD不代表该笔交易就结束了,要关注合作方拿到权益后是否在全力推进,要关注该药物后续的临床进展及竞争格局,要关注什么时候能兑现里程碑款等。同时BD也不代表该药物一定能成功上市,即使BD对象是MNC,面对早期管线,失败率也很高。

2.药企BD,既有主动适应融资环境,国际挑战的考量,也有国内药企资金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不足,海外临床推进及商业化经验有限的被动选择。记得某创新药boss在投资者交流活动时提到一个观点:BD对投资人和管理层可能都是好事,毕竟能提前兑现收益,降低投入,分担风险,但对整个产业,对国家可能不一定是好事,毕竟把好管线都卖掉了,即使最后成了大药,权益大部分是海外MNC的,所创造的财富、税收也大部分都给海外了。所以中国创新药要崛起,不仅需要药企的投入和努力,也需要国内创新药政策调整,改善和支持,让中国药企未来能降低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让更多中国药企有条件像百济神州那样,在海外独立开展临床和商业化。

以上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家庭主妇

25-05-26 07:24

1
目前创新药处于海外出海市场和国内医保市场的双重提振周期,
2025年是中国创新药行业的‘三个元年’:收入放量元年、盈利跨越元年和估值抬升元年,
行业有望迎来系统性投资机会。

XXX感慨,如今创新药行业迎来了市场关注提升、筹码结构变化、价值被发现的阶段,
创新药行业投资“轻舟已过万重山”。
家庭主妇

25-05-25 07:28

1
放着,看以后 能否出现这种 情况
 
家庭主妇

25-05-25 07:25

1
创新药 开始表演了


5月20日,港股三生制药一则公告,一下子惊呆了整个市场:
公司与辉瑞达成PD-1/VEGF双抗SSGJ-707的全球授权协议,光首付款就达到12.5美元,总交易额更是达到60.5亿美元,
家庭主妇

25-05-20 09:13

0
别一刀切。有时候,家长也有教育的责任的
leezr

25-05-20 08:36

0
中国教育最大问题就是同质化、标准化,培养人是农业,不是工业,要因材施教。孩子都18岁了,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准备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真是可怜!结果只能是家长来替孩子选专业了。。。。。。。。。。
家庭主妇

25-05-18 07:40

2
还有三周 就高考了
学校 的进度 估计也慢了下来
可能下周 开个家长会 再给孩子做个三模
就回家自主学 然后高考
成绩一般,估计选 北方工业大学的一些 电气 机械电子 专业
老工科方向
新工科类的,比如大数据方向,还是觉得有点虚,。。。。
本科阶段 就应该学工科基础课程,打个基础,后续研究生再改方向也来得及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