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上从严禁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到15年股灾,允许上市公司设立员工持股观和回购计划并提供信贷支持; 以及本次设立专项的回购增持再贷款,说明了:第一,高层认识到金融市场存在有一定的风险,继续漫延,救助的机会成本更高。第二,没必要依靠国家队自己一直顶,上半年买了近5000亿的ETF,效率也就是那样,所以有必要在市场化的方向上,去引进更多的社会资金,来共同做这个事情,至少它会在效率上更公平。
2。管理层更看重第一项,即5000亿的互换便利,第二项回购增持的再贷款,仅3000亿。但如果从普惠金融的角度,其实大型的基金/保险和券商,它本身不缺乏融资工具,比如
中金公司 最新一期的短期融资券,年利率才1.89%,它就没必要用到互换便利。互换便利只是使手上已有的投资工具,在运用手段上会更灵活,比如原来需要抛售来变现的时候,那么可以不要抛售,可以直接通过互换来获得现金,而目前的大型机构,其实都在收缩投资范围,裁员自营部门和投研人员,一些更激进的如
中泰证券 ,把整个的自营部门都砍掉了,所以第一个落地的问题,是当前是否有机构需要这个互换工具。但不可否认的是,当这个通道打开,未来如果有牛市,那么很容易形成一个类似15年的杠杆牛,因为加杠杆还是比较方便的。另外我认为,从潘行
长和 证监会吴清主席的口径来看,他们应该会指令至少一两个机构来首批启用这个工具,就让它迅速落地,他们会认为这个是比较有操控力的。而从落地机构的角度来看,假设运用了互换便利,它最合适用于扩大投资范围的将是什么品种?这个问题类似15年国家队委托
中信证券 进行救市,第一批自然是买进自己手上有但是严重被套的东东,或者是股息率稳定的高息品种为代表的ETF,因为只有它们才能够覆盖互换的利率支出(互换也是一种借钱,有期限 和利率的),同时兼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我认为可能很快会看到第一批落地的消息,但实际的资金运用额度应该不大,至少是需要观察。
3。对于回购和增持的再贷款,银行居间操作的利差是0.5%,整个的利率是2.25%,方向是上市公司或主要股东。这个东东的普惠作用很强(指的是可以覆盖的贷款对象),但是落地效率不好说,银行目前放给公司的经营贷利率大约是2.8至3.6%不等(主要用的不动产抵压,流程简单),那如果为了0.5%的居间利率差,它可能需要专门去设计一个贷款的流程来控制 风险,并且也需要其它机构的协作,比如券商的平仓和流动性风控,以及贷款品种的选择。举个例子,比如一些公司可能需要贷款保住一元,银行就很难说放给它。比如最合适的可能是两融品种,因为原来在券商那边作质压就有一个质压率标准。所以这3000亿的落地效率是比较差的,另外目前的市场其实蛮两极的,优质的公司完全可以用自有资金回购或增持,比如
600519,它花30亿到60亿是根本不需要贷款的,而劣质的如
广汇汽车 ,你给他多少,他最后也是退市了,它可能合适的只是中间的那些中小型公司,而且流程是比较繁琐的,至少一开始是这样的。但是我不否定它的积极意义,因为结合提升股息率的努力,回购增持可能会提升大股东的积极性。另外一点,如果从财务意义上看,在大幅跌破净资产以后,直接回购注销就可以提升股东回报,除非它这个净资产可能是有问题的。
4。一切的一切,还是得落实到实体经济的发展上来,对于资金面的转变,说明资本市场在老大们的眼中,地位获得了显著 性的提升,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