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
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 刚入市时,听说了很多高手的故事,以为自己就是那天选之人,能和故事里的他们一样,一年十倍百倍,在股市里创出自己的威名。所以选择了高波动的打板接力,再到后来确认只做龙头。但我一个刚入市没多久的萌新,哪里能辨别什么才是真正的龙头呢?无非是选一个最高的连板股票,闭着眼睛上罢了。为了所谓的确定性,还特地等涨停了再打板上。以为这就是他们口中的“上板才有确定性”,然后跌了不愿意走,因为有龙头首阴战法,再跌还不愿意走,因为有二波的预期,最后A杀到受不了了,割大肉出局。没几次,就腰斩了。然后用充值战法,再腰斩。
2. 腰斩腰斩再腰斩之后,终于老实了。去找了一个相对低波动的手法:低吸+分仓。低吸也是根据所谓的情绪周期来的,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没用。多做了几次之后,其实已经意识到了,在大A这种长熊的行情下,低吸的摩擦成本太高了。低位个股很容易受到大盘指数的影响,你预判对了股票,可能还是亏损出局。加上分仓,平摊下来还是亏的。还有一个因素,每一波行情并不会都有补涨,有补涨也未必是你买的股票。这让我感觉是我的模式就有问题,至少对当前行情来讲,我的模式是不适合的,是会让我大概率亏钱的。
3. 现在目光又回到了龙头的身上。每一波行情,必有龙头。不管是趋势行情,还是连板行情,不管是300的创业板套利行情,还是次新行情。都必有一个领头的股票,这个股票聚集了几乎所有短线交易者的目光,大部分短线交易者都会把他当成锚定,并借以判断行情好坏。这是定律:有大行情,必有龙头。所以,与其分仓铺低位的杂毛,我不如小仓位博弈高位的龙头主升,因为仓位的分配,其实风险是比低吸低位差不多甚至更低的,但是成功率或者说盈亏比更合适了。真的买在了高点,因为小仓位参与主升,我也可以先出局,不会大亏。后边再等合适的恐慌低吸机会,开始介入做滚动反抽。
只在龙头身上找赚钱的机会,减少了摩擦成本,再通过仓位来控制好风险,至少在我看来,比现在用的方法成功率/盈亏比更高。接下来的重心,就是找到合适的仓位分配方式。主升该用什么仓位,反抽怎么做,怎么推出仓位,怎么滚动控仓。
所以说,兜兜转转,手法又回到了龙头身上。不过现在再看龙头,再也不是以前那种心态了。转头望向以前的我,盯着龙头,眼里只有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