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记 录

24-07-24 09:12 1396次浏览
我爱稀土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现在行情不好,整天浑浑噩噩,这样的状态很不好。虽然身处熊市,但也要有颗牛市的心。熊市勤耕耘,牛市结硕果。虽然近几年似乎看不到牛的踪迹,但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就发疯了呢!但,就算最差的年份,每年总会一到二次的超跌反弹,做好也足够了。但,如果你不专注,你就会错过这样稀少的机会。
所以,我得振作起来,向前,向钱,向前!

每天得记录下当天的盘面,事件。
每周得有个总体的感受。

就在这里记录吧。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69)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我爱稀土

25-07-25 09:41

0
牛市战神来也。
军工,稀有金属。
我爱稀土

25-04-28 15:12

0
四月年报季报季过后,希望行情有变化。

继续维持万亿的量, 这是个分水岭,再缩就可以不玩了。市场又继续高息股, 601398 ,600900.等吧。
我爱稀土

25-02-08 21:33

0
deepseek激发了市场的信心,AI将是25年的核心。
我爱稀土

25-01-13 21:32

0
二市破成亿了,又回到熟悉的行情。没有基本面的转变,看来只有脉冲行情。只是变得更直接,更激烈。
熊市背景下,只有跌惨了才有机会。休息,一年只做一到二次。
熊市,题材是吃人的坑。
唯有成长,25年确定的增长是信创
我爱稀土

24-12-31 14:25

0
行情已到了危险的边缘。
我爱稀土

24-12-24 10:43

0
高息股这个抄写屎棍又来了, 工行都创历史新高了,无语。
警惕这个现象。
我爱稀土

24-12-13 11:11

0
12月3日,德邦证券发布一篇行业研究报告,报告标题为 “通信-商业航天发射场投入使用,规模化发射开启”。

具体内容如下:

投资要点:

事件:11月30日,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03星送入预定轨道;

商业航天首次发射,2025年或进入规模化发射阶段。此次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我国发射场地不足情况有所改善。综合考虑卫星互联网需求和发射能力,我们认为2025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或将进入规模化发射阶段。1、发射场地数量提升:2019年我国已经实现首次海上发射,2024年海阳海上发射场将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预计将发射10次以上;海南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首次发射,已经正式具有发射能力。2、上海垣信开始发射组网卫星:2024年8月6日,千帆星座正式启动商业组网建设,目前拥有36颗在轨运营卫星,已经完成相关业务测试,并能够实现宽带通信功能。3、海外需求初步确立,商业闭环初现: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与巴西国有通信企业TELEBRAS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基于垣信的“千帆星座”卫星计划,为巴西地区提供卫星通信服务,助力巴西实现经济数字化转型。预计将于2026年实现商用。且上海垣信已经开始和30多个国家进行业务洽谈,海外商业闭环可期;

火箭载荷短板补齐,可回收火箭落地不远。我国现役运载火箭低轨有效载荷质量超过猎鹰九号,同时国内可回收火箭研发加速,落地时间不远。1、现役火箭低轨运力超过猎鹰九号。据SpaceX官网,猎鹰九号当前已经实现402次发射,是公司的核心运载火箭。其低轨有效载荷能力为22.8吨。我国现役火箭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具有近地轨道25吨的运载能力。2、国产可回收火箭研发加速。6月23日,我国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成功,火箭由中国 航天科技 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9月1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VTVL-1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3、我国可回收火箭落地不远。当前我国商业航天公司星际荣耀、蓝箭航天均公开表示将在2025年发射可回收火箭。且据蓝箭航天表述,预计朱雀三号运载最终成本将达到2万人民币/公斤,星河动力正在研发中大型可重复使用的液体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运载能力可以达到15吨,每公斤发射成本不到2万元人民币,未来还有望降到1万元以下,和SpaceX官网公布的成本3000美元/公斤相当;

中美卫星互联网博弈加剧,数据对比凸显差距与挑战。2023年,美国以108次发射占据全球第一,我国全年67次发射排名第二。在世界航天活动中,中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双方博弈、角逐升级在卫星规模、服务及成本上均有体现:1、截至2024年11月,SpaceX的卫星发射数量已经达到7324颗。在2024年,SpaceX完成了114次到115次航天发射任务,其中大部分是星链卫星的发射。星链计划目前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卫星通信网络,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广泛的卫星互联网服务。截至2024年,中国在轨卫星数量超过900颗,数量少于美国。但我国卫星互联网计划未来发射超过2.8万颗卫星,以构建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2、SpaceX和T-mobile合作开展手机直连卫星业务。上周,FCC有条件地批准了SpaceX使用Starlink宽带卫星为T-Mobile智能手机用户在美国各地的蜂窝信号盲区提供网络连接。且SpaceX能够在遵守当地法规的前提下在其他国家/地区提供卫星直连手机的服务。除了T-Mobile,SpaceX还宣布了与Rogers(加拿大)、One NZ(新西兰)、KDDI(日本)、Optus(澳大利亚)和Salt(瑞士)的蜂窝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电信 推出了基于高轨天通卫星的手机直连卫星业务,实现了在不改变用户使用惯的前提下,提供卫星通信服务。11月6日, 中国移动 也推出北斗短信业务。11月15日, 中国卫通 发布卫星互联网产品套餐。我国卫星互联网也开始向To C市场渗透。3、11月19日,星舰第六次试飞成功,FAA环境评估审批草案批准二代星舰试飞次数从每年5次增长为每年25次。据SpaceX官网,星舰载荷能力在100-150吨,一旦投入实用,将对我国运载火箭形成较大的压力。

建议关注标的:

①天线及芯片组件: 航天环宇铖昌科技雷电微力振芯科技航宇微复旦微电紫光国微臻镭科技国博电子

②通信载荷: 创意信息上海瀚讯信科移动航天电子 ;③通信安全: 佳缘科技电科网安

④通信数据链: 新劲刚七一二

⑤卫星制造及关键部件: 海格通信天银机电陕西华达富士达银河电子中国卫星天奥电子上海沪工乾照光电航天智装 、长光卫星(待上市);⑥仿真测试: 坤恒顺维霍莱沃思科瑞西测测试苏试试验 ;⑦地面及用户设备:航天环宇、 盟升电子 、海格通信、 华力创通盛路通信信维通信普天科技南京熊猫中兴通讯通宇通讯硕贝德武汉凡谷大富科技

⑧北斗导航: 华测导航北斗星通司南导航中海达 ;⑨卫星运营:中国卫通、中国电信三维通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 ;⑩火箭配套: 九丰能源斯瑞新材隆盛科技航天晨光
我爱稀土

24-12-13 11:01

0
0-1的机会出现了。
-------------------------
卫星互联网组网提速 协同降本共拓商业航天新蓝海12月12日来源:证券时报字号:大中小11月30日晚,位于海南文昌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在漆黑的海域喷射出一朵狭长的烈焰,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里是我国的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这一首发任务的圆满完成,意味着我国补齐了商业航天发射场这一产业链上的“最后一块拼图”,高密度发射卫星成为可能,我国商业航天事业由此按下“快进键”。

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投用,我国组建卫星互联网的步伐将不断加快,而井喷的需求所牵引出来的,是一条巨大的商业卫星产业链。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国商业卫星产业的核心技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且在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但是,商业航天以盈利为目标,相比于造出一颗卫星,行业当前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如何更快速地扩大供给、更大程度地降低成本。

中国商业航天必须迈过技术、成本、盈利这三道关卡。这是一个蕴藏着无数细分赛道投资机遇的广阔市场。

技术关:

产业链十年实现从无到有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发任务发射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星,背后是我国卫星互联网领域的第一家独角兽企业——银河航天。

在银河航天位于北京的方舟实验室,证券时报记者见到了公司研制的我国首款卫星主体使用一体化成型技术的平板式可堆叠卫星——灵犀03星的模型。一块巨大的平板上,相控阵天线、载荷管理单元、蓄电池等核心零部件有序排布其中。“卫星叠放在一起可以节约空间,让火箭发射一次能运载的卫星更多,也有助于卫星的批量研制。”银河航天供应链总经理罗兴睿表示,公司的合作伙伴涵盖精密加工、铸造、电子集成、能源、机电、材料等领域,供应链厂商已从成立初期的100余家拓展到1300余家。

作为整星企业,银河航天供应链伙伴的不断增加,正是中国商业卫星产业链发展完善的缩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航天产业以国家为主导,主要发射北斗、嫦娥、风云等系列的高轨卫星。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中国商业卫星产业开始起步,以市场为主导,主要发射低轨小卫星。

在这十年间,商业卫星也在逐步构建自己的产业链。“从航天层面来说,商业卫星企业乃至国家航天都没有被卡脖子。”另外一家整星企业微纳星空创始人高恩宇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公司自成立以来就从事卫星研发制造业务,在部分技术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不仅持续围绕卫星载荷、卫星平台关键单机等核心技术与产品加大投入力度,而且针对星载AI载荷、轻量化相控阵雷达载荷技术、平板式构型+多星堆叠发射等领域进行了卫星技术体系和设计理念的先进革新。“据我们自身观察,大部分公司都基本拥有相对成熟的技术方向和策略,接下来需要将其更好地实践和落地。”

以卫星产业链的星载芯片为例,这一基础零部件在各分系统中几乎无处不在,是卫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核心节点。“早期,国内的星载芯片主要依赖进口,但随着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重视和技术投入的增加,国内企业开始自主研发星载芯片,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国科环宇董事长张善从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在星载芯片领域已较成熟,传统型号任务的星载芯片已基本实现国产化。

推进系统是卫星极其重要的一个分系统,核心功能是保证卫星准确入轨并维持在轨位置和姿态,推进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卫星的入轨精度和在轨寿命。作为航天器动力系统研发生产公司,易动宇航致力于为卫星提供高效、可靠的动力解决方案,公司系列产品和服务已成功应用于国家重点型号及商业卫星任务,霍尔、电弧、电阻推力器产品均已成功在轨使用,截至目前手持订单超过300余套,在轨数量70余套。

公司创始人兼CEO沈岩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卫星推进系统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成熟度,以前卫星要带很重的燃料,动力系统占据很大的空间,发射成本高,完成编队组网需要几个月时间,现在通过大量的在轨应用,不断地技术创新,可以将动力系统做到质量更小、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能够帮助卫星在几天内完成轨道机动和相位分布,卫星的商业价值也能快速凸显。

成本关:

上下游聚力实现多快好省

“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规模大,低成本批量生产至关重要。因此,商业卫星的角色就是快速批量化低成本的生产能力。”高恩宇表示。

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埃隆·马斯克创办的SpaceX公司是最受关注的一家公司。这家全球商业航天“领头羊”于2014年提出低轨互联网星座计划——“星链”,计划发射4.2万颗卫星,取代地面上的传统通信设施。据摩根士丹利估算,“星链”卫星制造成本在100万美元/颗,折合成人民币为720万元左右。然而,据浙商证券研报,目前我国低轨通信卫星的平均造价约为3000万元/颗。

产业链成本居高不下,是目前我国推进商业航天事业的最大阻碍。未来几年,我国将有蓬勃的低轨卫星发射需求,如何多、快、好、省地生产和发射更多商业卫星是行业最大的优先级。无论是核心零部件厂商还是卫星整星企业,只有每个环节都最大程度压缩成本,才能聚合成产业链的总体优势。

供应链方面,还是以星载芯片为例,技术创新在降本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张善从告诉记者,传统的宇航专用抗辐照芯片由于可靠性要求高、批量小,导致价格昂贵,难以满足商业航天的经济性要求。“我们将航天芯片抗辐照工艺和方法与高安全等级车规芯片要求相结合,通过跨行业融合应用,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一系列价格在百元级别的商业航天专用芯片。”张善从说。

整星企业贯穿产业链上下游,往往也是链主企业,是推动卫星生产制造走向低成本、批量化的关键角色。“银河航天自成立之初,就本着通信载荷、核心单机、卫星平台的自主研发与低成本量产的发展思路,开始探索开拓新的供应链。”罗兴睿告诉记者,不少过去为汽车等行业提供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在银河航天的牵引下,其针对航天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不断提升,逐步进入商业航天供应链配套体系。

例如在卫星制造的电装环节,银河航天从汽车配套企业中遴选了一家做工业计算机电装的厂家。在前期培育阶段,银河航天的技术人员与供应链企业工作人员一起办公,共同打磨产品,促进产品快速定型。“这种模式在前期探索阶段非常耗精力,但一旦定型后,即可延伸开拓新的供应链,实现模式复制。”罗兴睿说。

盈利关:

链主需加快实现商业闭环

在全球太空争夺战中,SpaceX正全力打造“星链”计划,将更多卫星发射进太空。由于太空的轨道和频率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遵循“先占先得”的原则,比拼的正是产业链整体的实力,谁有更强的产能、更优的成本,就将占据更多太空资源。

我国也正加速打造自己的低轨卫星星座项目。例如,垣信卫星主导的“千帆星座”,预计于2030年完成约1.5万颗星座建设;中国星网主导的“GW星座”预计要向太空发射近1.3万颗卫星。一边是井喷的需求,另一边则是国产微小卫星的庞大缺口,这意味着,若企业能够扩充产能、平衡成本,则将不愁订单。然而现实情况是,商业卫星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的特点,企业尤其是链主企业,一边面临着高昂的成本投入,另一边由于应用场景及需求牵引的不足而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收入,普遍没有形成商业闭环,面临盈利难关。

最近,长光卫星撤回科创板IPO,上市暂告折戟。作为我国第一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长光卫星早在2015年就将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组星发射上太空,开创了中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但是,长光卫星始终未能实现盈利,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的净亏损分别为3.91亿元、3.91亿元、2.2亿元和2.1亿元。公司表示,主要原因系每年需要承担较大的卫星折旧成本及较高的研发投入,且销售规模较小,不能覆盖同期发生的支出。

长光卫星面临的难题,也是我国整星企业普遍存在的现状。“SpaceX成立于2002年,经过20年才实现盈利。中国商业航天2015年才真正起步,离商业化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高恩宇表示。链主形成商业闭环、实现稳定盈利,对于整个产业链而言非常重要。以SpaceX作为参照,作为美国商业航天产业链的链主,“星链”项目成为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SpaceX在需求的牵引下拥有了自我造血能力,不仅为产业链公司持续提供订单,也主导打造了高效完备、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业内的共识是,商业航天作为硬科技,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离不开企业和资本的耐心与坚守。接下来的几年,在“千帆星座”和“GW星座”等星座驱动下,应用需求将迎来井喷,带动企业加快实现盈利。“想要推动商业航天成为一个全面市场化的繁荣产业,需要火箭、卫星、行业上下游共同深度参与的每个单位。届时,中国制造将显现出结构性优势,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有机会通过运载环节的升级带动卫星产业实现真正的爆发。”高恩宇说。
我爱稀土

24-12-08 19:57

0
叙利亚的变化,世界动荡加剧,军工
AI产品的不断推出,时不时会刺激眼球,这是改变世界的方式,多么重视都不为过。
我爱稀土

24-11-27 20:54

0
寒武纪 688256 今天确立了自主可控大科技带头大哥的地位。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