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军民融合下的
军工门槛+
无人机,无人船,无人车+电子对抗+
无人驾驶、智能驾驶+
机器人 (或
人形机器人)+北斗概念+卫星通信民营第一股+低轨星链概念+小市值+国资潜在收购标的+破增发价和股权激励价
1、无人驾驶:L3级别以上的无人驾驶技术必须要用到惯导系统。
星网宇达 是
小米汽车的唯一IMU合作商,同时也跟很多车企合作,可以看出星网宇达在智能驾驶方面的潜力(无人驾驶的
数据安全是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一辆车要配备1-3个IMU,随着智驾车辆的增多,IMU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我们拿类似厂家比较会对这个市场有个大概的概念:激光雷达供应商
速腾聚创 的年报前三季度激光雷达销量只有十万,而四季度突然暴走到十五万,远超前三季度总和,另一家头部雷达供应商
禾赛 的报告也差不多,单十二月一家就出货七万,这还是智能驾驶都不算起步了的情况下的市场潜力,一旦未来只能驾驶市场驶上快车道,其潜在市场容量无疑十分巨大。另外,星网宇达的高精度惯导在高精度地图上向腾讯、
四维图新 、
百度 、高德供过货,在高精度定位上和百度、新时期、美团合作,市占率60%左右。
2、人形机器人:一个机器人要四个IMU(参考
特斯拉 ),国内也是唯一高精度供应商,后续随着机器人行业的爆发,机器人未来潜在的市场容量可能会超过超过汽车的万亿市场
3、无人机:分几种,一是靶机(目前主要业务方向):属于消耗品,被击中就消耗掉了,随着俄乌、巴以战争
中无人机 的广泛应用,如何应对无人机侵袭无疑会成为未来战争演练的重点方向,*可以说这一块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二是无人机本机,靶机演虽然是模拟,后续配备上相应的配置,那实战就成了真的功能性无人机了。三是电磁诱饵,其实就是无人机充当诱饵实施电磁佯动。四是自杀式攻击无人机,这也是靶机转型的优势,星网也有相关的技术储备,如多机编组技术,其飞机与飞机之间可以保持在1米的距离,其实就可以演变成无人机蜂群。总而言之,无人机作为未来战争的关键战术性武器,通过对其使用方式的研究,可以应用于多种战术情况。而对于保证战术性武器可靠性,自研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这也许是星网宇达连发动机都要自研的原因。(无人船也类似,但这方面在军用领域的配资有限,不算主力品种。无人车中标全军第一型的军用无人车,21年交付了6辆,22年15辆,十四五期间一共700多辆,每辆车的单价是130多万。)
4、惯性导航:十多年的IMU经验积累,为后续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IMU是惯性运动单元inertial motion unit的缩写。IMU
传感器是加速度计和陀螺仪传感器的组合。它被用来检测加速度和角速度以表示运动和运动强度,从而控制自身运动轨迹(简单理解:如果CPU相当于人的大脑,IMU则相当于人的小脑,负责“位置感”)。智能驾驶汽车和人形机器人都需要大量传感器用于测量和估计机器人状态、信息以确保得到正确的运动控制。根据TechNavio预测其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能达63.5亿美元,目前IMU处起步阶段,伴随智能驾驶热潮有望加速增长。(星网宇达的IMU更多是传感器本身,适用于有自己解决方案的厂商,而没有自己解决方案的厂商,需要依托于星网宇达帮忙解决,而这一块星网宇达介入并不十分深入),公司与
蔚来 、北汽、美团以及百度
阿波罗 合作,百度
阿波罗 L4单价1万多元(单纯IMU可能是2000-3000左右)。公司积累了四五年无人驾驶数据,有了大量的数据积累。而公司单兵战术机器人参加了2018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的技术储备。
5、低轨星链:不管是出于安全问题,还是出于其它问题,低轨星链是国家大的发展方向,而星网宇达明确参与建设星链,且公司卫星通信实力在此行业领先,属于第一梯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