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根据经验得来的安全感是脱离实际的,不能轻信,很容易走入陷阱。根据客观市场感知到的环境变化,需引起足够的警觉并跟随,是生存之道。
0
一致断魂刀,解释了退潮出现极度恐慌的原因,身处退潮期内,头部辨识度标的开始出现负反馈,由于惯性导致部分后来者周期内依然上涨,且会出现高度一致,倒也没什么,一旦逃跑情绪点燃,衙门快刀,监管点燃情绪,尤其是散户抱团的品种,便会经典多杀多,由高度的一致到极致坍缩,这里坍缩前的高度一致,并非向上的一致,而是被动的驱赶,是被动的聚焦,而这个聚焦的品种,其自身发展是不会吸引到如此多的资金,是核心品种的赚钱资金,其赚钱效应的惯性延续,推动了这部分资金的审美偏移。那么这样,里面的资金结构是相对于市场本身来说是形成偏离的,需要被市场纠错。而在高度一致时,没有进行跟随的相关品种,就会因为其筹码结构的相对合理性,对一些没有审美偏移的资金来说,就符合其审美,就增大了这部分资金的博弈机会。所谓强调模式,就是强调审美一致性,不会在这样的时刻,产生审美偏移,做出模式外交易。所谓降低交易频率,就是保持审美一致性,防止出现审美偏离,就是防止方向错误,就是去掉无效交易。退潮期的一致断魂刀,就是流动性陷阱,就是迅速坍缩前的膨胀。
0
对于焦虑,自己每天面对着不确定性,到底凭什么才会有可能。但是注意到这种感觉一定是自己在精神脆弱或状态不好的时候产生的,是对自己的怀疑。本质上是潜意识想在市场中寻求长期的确定性与市场当下的不确定性产生的矛盾,那么就是潜意识与现实客观的矛盾,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无关于确定性。那么就需要实践论来解决问题,通过实践主观作用于客观,认知客观规律,改造主观符合客观规律,再实践作用于客观,认知到客观规律偏移,再改造主观符合客观,一直变换下去,正心以中,至诚无息,为物不二。通过实践在不断的认知市场本质和客观规律,并内心贴合本质规律的过程中,达到平衡,在这种状态下,我心不动,随机而动。所以出现当有情绪问题时,就得提醒自己了,一定是认知不够深刻全面客观,偏离了本质规律。不然是没时间有情绪问题的。
0
第一次经历停牌威胁论,顶级阳谋,让人害怕的不是危险已经发生,而是危险将要发生,不论背后原因,其本质就是制造情绪,结果就是压制上涨,公司行为,就暂且认为是个股行为。市场活跃的高位抱团资金,情绪并不会迅速退去,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惯性,即使量化,也不会在策略没有失效前就改了策略。龙头结束,一是死于过于一致,二是死于强制监管。前者周期自然演化,后者是压制,加速角度看是踩刹车,周期角度看是踩油门。惯性是天地规律,情绪没有释放完全,即使被关了小黑屋,出来还会冲高的案列是存在的,情绪、市场需要充分的演化。况且这暂且认为仅是个股行为,就市场客观表现来说,个股行为的威胁恐吓释放时间点,对其他股来说,并没有实质影响,都已经充分完成其角色节点演化,情绪已经释放完毕,流动性开始枯竭,或者说筹码已死。仅是对毅达自己没有一个充分的结尾,永安在继续着本该的情绪演化,本来应该是个伴奏,现在可能是承接主角,情绪总得充分释放,总得有个充分的结尾。这个不行,就转移下一个,直到确认失效,毕竟量化最擅长这个。此处选择,继续跟随高位流动性,还是跟随低位流动性去接力重组,量能是萎缩还是聚集,市场已经给出答案。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因为一个停牌威胁着相于退潮恐慌,就是着相于股市教化,被潜意识行为惯性所决定,就是主体心缺失,即无知,就得停下来了。心止定静安,才能发现并牢牢把握细微之处的本质规律,即我心即市场,才能我心不动,随机而动。至诚无息、为物不二。
0
为何要戒定慧,为何要止定静安,为何要以无间入有隙,为何要正心以中?
昨晚复盘,安静的心乱了,感受到了贪痴,这股莫名的能量在心头慢慢凝聚,明明看到了毒害,却仍然迷醉于这股能量所创造的虚假的顺境,于是,意动了。一整晚想将心强行压住 没有做到止,他便藏匿于潜意识中,于是携带着这股能量并叠加行为惯性的潜意识在第二天开盘就开始产生影响,让我将风险抛之脑后。警醒啊,失去中时,一指失去对事物客观本质规律的认识,二指心被贪嗔痴所毒害,失去对事物客观本质规律的契合,平衡状态被打破,无法做到正心以中时,就必须得跳出来,要戒定慧给心去毒,要止定静安用心虑得,方能时刻跟随市场的客观规律,而不被行为惯性的潜意识影响;方能允执厥中,达到状态的平衡;方能以无间入有隙,我心不动,随机而动。事实证明,今天就是群总出货之时,昨晚的心乱意动,是来自心之本体的警告,他在警告什么呢?过了!
0
再论监管
毅达再次被监管,这次是在规则之内的被监管。这是一种状态,一种平衡,而非结果,非知行合一的依据。
对于这种状态的描述,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规则符合与否,监管与否,都不能执其一端,这是矛盾对立面的一端,但凡对一面的过分追求,都是极端,都是行险以侥幸,难免走入陷阱。要的是矛盾的对立到统一的那一刻的状态,就是执其两端,取其中,是达到一种平衡,是事物客观、唯物、相对的本质规律。可以称之为情绪、水温、周期,或者说是更大的局。失去中时,就跳出远离,等其自行演化。
0
此处贴上一段板客一瞬流光的贴文,时刻警醒自己,机不到,心不动。
标题:痛点
韭菜之所以是韭菜,
原因就在于,容易被惯性思维左右。
赚过钱的肌肉记忆,在明明不合适的氛围里频频使用。
容易被情绪给调动,明明不合理的涨停,却被超级强势的盘口吸引。
特别是这一点,很多原本不能涨停会冲高回落的品种,在量化助推的大环境下,往往容易推升至涨停,冲动资金涨停板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是量化大波动的最佳对手盘。
如何理性并且不受诱惑的去对待这个市场,才能脱离被宰割的命运。
时点不对了,阶段不对了,大环境不对了。着手点应该在于,不但复盘形态,模拟环境,时间节点,以及题材预期更重要。
之所以难,
第一,时间点没掌握好。
早了,买到上波行情的尾巴。
晚了,迟迟不下手,后面强度变缓总想博穿越,然后站岗。
第二,新生势力里,哪里才是最有预期的?
方向看错了,吃不到肉,增加试错摩擦成本。
退潮涨潮同时进行,切勿后知后觉。
0
市场是持续的,在大致感受并贴合市场运行的时候,个人能否在市场短暂的波动中,不产生情绪波动,不露出破绽,才是关键。
唯有如此,才能抓住市场一瞬即逝的机会,才能始终贴合市场,只有把情绪倒出去,才能装得下市场这碗水,才能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地、高效的学。就是以无间,入有隙。
0
技术图形相对次要,对市场情绪的把握才是重点,只能揣摩,无法量化。
回顾交割单,太多次只顾着图形不错就下单了,没有将情绪放在第一位。
0
赚钱效应才是激发资金不断进场的最大动力。
但风险与收益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共生共存。只想降低风险,就是降低收益,无风险就是无收益,无收益就剩下亏损,就是无风险的亏损。只想提高收益,就是提高风险,就是不可控,就是收益与亏损的随机。
需要的是平衡,是可控,那就需要去感受水温,温度计就是流动性、赚亏钱效应、热点发酵、更大的局、当下市场资金的主攻博弈点,还有量化。回顾交割单,有那么几笔单子感受到了共振的那个点,就像是感受到了市场的脉搏,就像是终于听懂了市场的语言。 那种感觉,思想上的杂乱瞬间清空,心说话了 ,机到了。
模式只记住一句话,先有市场,再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