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投资获利,其实到实处就是一句「低买高卖」。
但是在实际参与投资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两个痛点:一是对当前市场位置把握不准,进而衍生出一系列的自上而下的认知偏离,造成投资亏损;二是缺乏指导投资的逻辑框架,从而放大人性中短视和趋利的弱点,导致被噪音干扰产生亏损。
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上两个痛点,需要从周期的角度自上而下的理解市场,理解经济状态如何更迭,进而布局各个周期阶段下相对表现最好的资产,增加赚钱概率。
经典投资模型“美林时钟”就是一个帮助我们理解周期配置很好的入门级工具。
何为美林时钟-概念解析美林时钟,又被投资者戏称“投资电风扇”,是2004年由美林证券提出的一个资产配置理论。它综合了美国1973-2004年长达30年的历史数据,将经济按照「增长 - GDP」和「通胀 - CPI」两个指标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衰退期(低GDP+低CPI)、复苏期(高GDP+低CPI)、过热期(高GDP+高CPI)、以及滞胀期(低GDP+高CPI),并给出了各个阶段相应的最优资产配置建议。
让我们拆分开来看一下。
衰退期-债券出头经济衰退期,需求不振,整个经济的运转趋于停滞,此时央行会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降准降息纷至沓来。此时,需求低迷降低商品吸引力,股票盈利预期下降,同时现金无法生息难以抵挡流动性稀释带来的贬值效应,只有债券由于其固定的票面利率,随着降息逐步高于市场无风险收益率而受到青睐。所以在衰退期债券相对来说最具配置价值。
复苏期-股票回牛经济复苏期,需求回暖,但是高层刺激力度不减,企业依旧可以较低成本的扩大生产,同时原材料价格还未起飞,从上游原材料到中游产成品再到下游消费者,整个链条开始有条不紊的转动,企业的盈利预期也开始走好,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资本市场率先反映,股票收益超越债券,商品和现金,成为最具配置价值的资产。
过热期-商品称霸经济复苏后,随着赚钱效应的扩散,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投资扩产,实体经济的需求近乎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厂商为了未来赚更多的钱也开始提前布局购入原材料待产,这其中大宗商品,无论是能源,还是铜铁有色,抑或是大都小麦等
农产品 ,都最为抢手。所以此阶段,股票冲高回落压力显现,现金和债券收益微薄,商品成为新引力最大的资产。
滞胀期-现金为王经济滞胀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需求回落,经济下行,但通胀居高不下。这个阶段政府左右为难,只能采取略紧缩的货币政策给经济降温,同时以财政政策减税降费为实体减轻负担,但是财政政策时滞较长,中短期企业由于上游成本居高不下叠加资金成本上升盈利恶化,股票回落概率大;同时加息
周期债 券抛压增加,亏损概率不小;商品经历了过热阶段的冲高,配合这个阶段政策打压,也存在急跌的可能性;所以在滞胀期,持有现金是最佳状态。
美林时钟统计验证-纵横视角徐小庆老师对美国大类资产不同阶段的实证数据统计如下:
这张表可以分两个维度来看。横向看,就是每个阶段各类资产的收益率比对;纵向看,就是每类资产在经济各个阶段的表现。
其中,股票和债券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比较,都是最优的选择;但是商品在过热阶段是表现最优资产,滞胀阶段收益更高。这也就意味着,商品涨到最疯狂的时候经济已经在走独木桥了。同时因为从滞胀到滞胀后期的衰退,往往就是一念之间,所以在实际的投资中很难做到全身而退,考虑到风险收益比我们更倾向在滞胀阶段就持有现金准备过冬了。
这也是美林时钟在滞胀期的资产排序为:现金>商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