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摩羯篇》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诉离觞

24-06-10 08:56 2208次浏览
河小白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何谓摩羯?万王之王也。所以,这其实不是一个星座篇,而是一个终极篇。所有我最喜欢的,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的一个收纳篇吧。


我跟哥哥说,我在你这个年纪,会的诗词不如你多,字画不如你好,打球打不过你,下棋下不赢你,没看过上百部电影没见过大千世界也没思考过浩瀚宇宙,见识眼界心智亦都不如你,唯有自信和自律或远胜于你。你都全面超越了我,为何还能不够自信呢?弟弟在哥哥的年纪也是全面超越了哥哥的。蜜汁自信吧,你们就是这世界的万王之王。自律则是你们翱翔于王之国度的翅膀。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打开淘股吧APP
6
评论(18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河小白

24-06-18 16:51

3
大抵,最能触动自己内心最柔软处的,无非是那种明知不可而为的决绝,那种永不姑息和妥协的傲慢。每一个金灿灿的人生和历史时刻,撕开光鲜后,似乎都是那么普通,甚至残酷。丧文化的流行虽然是当下时代的一个特征。可其实,所谓的丧,无非只是一种生存的状态。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丧。只是凑巧,我们这一代碰到了互联网的空前壮大,所以我们的抱怨,自怨自艾,可以被网络这个媒介放大,传递。但是“丧”并不是你拒绝外界,对现实放弃抵抗的挡箭牌。杨绛先生有一句话特别适合用来解释“丧文化”: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淘股吧]
这一切,都是你和那个安逸的自我一点一滴进行着抗争。这种点滴的水落,不会轻易化为空气灰飞烟灭,它可以穿过最坚硬的石头。只是这过程太漫长,大多数的我们并不拥有足够的耐心。或者,就从和自己较真的每一刻开始?虽然我们常常又会忘记。和世界的和解就是在与自我与社会的抗争中一点点地换取个体的“自由”,而这一切都有代价,就像《钢之炼金术师》里面的“等价交换”的定律。成长的代价是舍弃一部分的自我,舍弃一部分的偏执,去换取一部分的“自由”。让自己更自由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没有一种人生是够轻松的。科恩有句话现在被广为流传:“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所谓的成熟,成长的代价就是这样吧,把自己的内心揉皱,甚至撕裂,最后还是要把它熨妥帖,放平整。
河小白

24-11-07 19:59

2
河小白

24-06-20 21:06

2
河小白

24-06-20 20:52

2
河小白

24-06-10 09:25

2
一切问题的底层规律:熵增定律[淘股吧]
熵,代表一种无序程度,熵增表示熵不断地增加。
熵增定律本是一个物理学定律,它意味着一切都在从秩序走向混乱,一个系统从相对有序的状态向相对无序的状态演变,揭示了一切问题的底层规律。
熵增定律有效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个是没有外力做功,另一个是孤立系统。
熵增定律指出,在孤立的系统、环境中,所有的运动都会因为摩擦力的存在而在一定的时间内停下来,水从高处流到低处,高温传导到低温达到平衡,如果没有外力做功,最终整个系统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比如整理好的衣橱,用一段时间就变乱了,此时,衣橱里充满了熵。如果我们整理衣橱,就是外力在做功对抗了熵增,衣橱又恢复整洁。一个苹果,放上一段时间就腐烂了;制定好的减肥计划,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了,这些过程就是熵增在慢慢积累。
有的企业高高在上,可是几年后就沦为平庸,甚至走向灭亡。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对抗熵增,维持企业的生命力,不让他自然走向死亡。
熵增是比较负面的,因此我们需要反熵增,把无序变成有序。外力做功和系统开放,可以对抗熵增,实现负熵。
衣橱每次拿完衣服顺手收拾一下,就是衣橱这个系统外的外力在做功;我国坚持对外开放,也可以理解为保持系统开放,对抗熵增。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我们个人,反熵增都非常重要。
华为、亚马逊、谷歌等大企业都是通过持续做功、保持开放系统,成功对抗熵增的典范。
个人应该如何做才能对抗熵增呢?答案是:建立耗散结构和避免路径依赖。
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如果一个人处于持续不平衡状态时,他就不会陷入熵死状态。
耗散结构的本质依旧是外力持续做功。
任正非曾打过一个比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去跑步,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因为身体的能量通过跑步耗散,吃下去的蛋白质就能转化为肌肉,血液循环会更快,能量消耗了,诸如糖尿病、肥胖症等会逐渐消失,这个人的身材也会变得更苗条。
至于路径依赖,它有点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它的本质是封闭,在原有的系统里不停地循环,他的反面就是创新。路径依赖类似平时所说的惯。
生活中,我们购买不急着用的东西,可能会惯性的打开淘宝下单,这就是一种路径依赖。
另外,反熵增还有一个概念叫精神负熵。一个人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去,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完全沉浸其中,进入了忘我的境界,这就是精神负熵。精神负熵是内在动机的最佳形式。

熵减法则:成长型思维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一般会听取和学不同的策略,用有效高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唯有不断地成长,才能克服熵增。
反之,与成长性思维对立的就是固定思维,具有固定思维的人做起事情来过分保守,畏首畏尾,最后就越来越不敢做功,不敢跳出自己的舒适圈,然后只能带来持续熵增的后果。
对抗熵增做功是成长型思维者心智中的底层逻辑,就像邓亚萍所说:任何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再去感悟和提炼的过程。
我们应该树立成长型思维,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志存高远,并果断的付出行动,积极乐观的坚持下去,承担必要的责任,一段时期以后,这种改变是巨大的。树立成长型思维,做一个终身学者,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对抗熵增。

熵减法则:损失厌恶原理
损失厌恶原理是指人们在面对相同数量的损失和收益时,损失会让人更加难以接受。丢100块钱的痛苦,要比捡100块钱的快乐大的多。
由于损失厌恶原理的存在,为了规避损失,人们会克服熵增,主动做功,去完成知道要完成,却迟迟没有去做的事情。
比起成功,人们更害怕失败,害怕遭受损失,所以去改变,进而激发了行动,对抗了熵增。损失厌恶的原理,也是让大家认为,这个东西是你完全可以拿得到的,那你现在不去拿,就是损失。

熵减法则: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也称为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受到大多数人的影响,不自觉地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从而在判断、形成印象和接受行为模式等方面表现出从众心理。
从众表现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是别人都在做的,所以我也要做。从众效应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帮助人们对抗熵增,实现正向做功的心理学效应。
比如我们想减肥,就可以加入一个减肥群体,每天看到别人在为了减肥而运动、控制饮食,我们也会不自觉的去照做,这样就有效地运用了从众效应让我们不断地行动,不断地做功,从而避免了熵增。
从众效应本质上来说就是群体行为或思想的一种传导,因此我们要尽量接近对我们有帮助的群体。
与从众效应相关的另一个效应叫做破窗效应。
我们经常看到过马路的时候,大家都在等红灯,有一个人不看红灯,自行闯过,那么后面大家也会都跟着他闯红灯。
垃圾桶旁边,如果出现一个垃圾袋,一会就会堆积如山。
这叫破窗效应,也就是,只要有一个窗户被破坏,很快其他的窗户也被破坏。这属于系统外部的熵增,看到有人违反了规则没有受到惩罚,这种混乱情况会产生更多的混乱,相当于有外力做了负功,让系统里的熵增越来越多。
解决这个问题,刘润老师给出了建议:一旦出现问题,立即处理,绝不包容,并且要小题大做。如果放任小问题不解决,最后就会有破窗效应发生。破窗效应是一种错误的从众效应。
熵减法则: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指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正常人的心理都会有路径依赖的惯性,认为之前怎么样,之后也还会怎么样。
比如诺基亚在功能机上取得了路径依赖,迟迟不愿意转到智能机上,结果被苹果公司无情打败。
有的时候,我们经常被固有的思维和惯,禁锢住自己的思维,如果能突破一点,就能摆脱路径依赖,很可能会创建新的商业模式。
万维钢说,路径依赖能让你在老路上越走越得心应手,可是别人可以走新路。
一个人如果能避免路径依赖,就能克服熵增,一次又一次的进入新的开放系统,找到下一条路径。
如何摆脱路径依赖呢?首先,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地尝试,持续精进,等待复利回报。要开放性地接收信息,接收不同领域的信息,与不同群体交流,以打开视野,看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还要摒弃经验主义、惯性思维,增加知识储备。面对新形势新局面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尤其要主动跳出“舒适区。

熵减法则:心流
心流也称为福流、涌流,是一种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个体在进行某项活动时达到的一种高度集中和愉悦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会完全沉浸于活动之中,感到时间飞逝,同时伴随着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
心流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负熵,用最优的体验,从自身内部做功,克服熵增。
我们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叫做废寝忘食,标志就是,做这件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忘记时间,什么烦恼全都抛弃了,不知疲倦,这其实就是一个心流的状态。
心流是一种让人很享受的状态,但是,刷短视频、玩游戏也算心流吗?
不算。因为虽然我们在刷短视频、玩游戏的时候觉得很享受,但玩过后就会觉得时间被浪费了,有些人还可能会有负罪感。
心流不仅给人一种享受的感觉,而且还能帮助一个人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在工作中如何创造心流呢?可以通过制定清晰的工作目标、主动寻求及时反馈、挑战有难度的任务等方法来实现。

熵减法则: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还有其他名称,比如期待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或者自证预言,它是一种对自己或对别人的暗示。
告诉孩子说你是个天才,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他会误以为自己真的天赋异禀,努力去学,最后就真的脱颖而出。
如果过早的否定一个孩子,说他脑子慢、笨,那么他很可能就朝着这个预期发展了。
罗森塔尔效应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实现克服熵增做功的效果,用不好则可能会起到负面的效果。所以一定要多鼓励,赞美和期望,激发他人的善意。

熵减法则:马蝇效应
马蝇效应用来描述即使非常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变得精神抖擞并快速奔跑。
在管理学中,马蝇效应被解释为一种激励机制,即通过创造适当的压力或挑战,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任何生物都是趋利避害的,人类更是如此。
每当痛苦产生时,人们为了摆脱痛苦而行动起来,排除万难,努力工作,有了克服熵增的心理动力。
与马蝇效应类似的还有鲶鱼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想方设法的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但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
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
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因缺氧而容易死亡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鲶鱼神奇的作用下,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鲶鱼效应”的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它告诉人们在企业中,如果能够适当地引进竞争机制,那么这个企业的员工就会产生危机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从而使企业保持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腾讯也有一套马蝇机制,同样的业务,好几个团队在开发,他们不怕浪费资金,也不怕浪费人力。马化腾说,自己打败自己,总比别人打败自己要好。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张小龙的微信团队,据说当时腾讯内部,干这个的团队有好几个。他得先在内部杀出重围,才能去面对外部冲击,所以迭代的速度特别快。
在跟米聊的竞争当中,就是凭借着这个优势,瞬间占领了市场。抢到了移动互联网船票。所以适当给自己点压力,这才有利于自己的长期进步。

熵减法则: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认为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一群熊孩子,在一个老人家门口,天天胡闹,制造噪音,严重影响老人休息。
这个老人则充满智慧,他并没有训斥,也没有谩骂,因为他知道,那样会让这些熊孩子变本加厉,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每人给5块钱,希望他们天天来。
熊孩子们一看捣乱还有钱拿,简直太开心了,第二天果然又来,但是第二天老人只给了每人1块钱,这就让他们有点失望,第三天,奖励变成了5毛,这时候熊孩子们的心里产生了重大变化,他们觉得,辛辛苦苦的捣乱半天,才得到这么点收益,于是第四天,他们也就再也不来了。
孩子们开始的胡闹捣乱是内部动机,为了拿到老人给的钱是外部动机,当外部动机失效时,内部动机也不存在了。一旦用金钱做外部奖励,那么热爱的驱动力也不存在了。
又比如,孩子考了100分,就给他买一个心仪的玩具,但后来又不给了,反而让孩子的学动机严重下降。
那么,如何创建内部动机呢?其实最大的内部动机,就是自我实现和被别人认同。
比如有的家长,让孩子每天回家当小老师,把他一天的所学讲一遍,家长则假装听不懂,不断地询问,孩子越讲,自己越有成就感,所学的知识也就会更加深刻。
通过德西效应我们认识到,比起外部动机,激发内部动机克服熵增做功才是正确的选择。

熵减法则: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是指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观察时,他们的行为会受到关注和期望的影响,从而出现行为上的改变。
人们在意识到自己被关注后,产生了受重视的感觉,这种感觉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工作,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所以让自己被看见,被观察,激发自身动力,是一个非常好的克服熵增的办法。
比如当学生在班级评比中获得“最佳表现”或“最佳进步”的称号时,他们会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和认可,这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和表现。
我们都想展现更好地自己,越被关注越优秀,这种单靠观察、被看见就能帮助人们克服熵增、努力做功的心理学效应就是霍桑效应。

熵减法则:帕累托定律
帕累托定律也就是2-8法则。
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少的投入,可以得到多的产出;小的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成绩;关键的少数,往往是决定整个组织的效率、产出、盈亏和成败的主要因素。
这个定律被广泛使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20%的客户,创造80%的利润,20%的富人,占据80%的财富。
那么,帕累托定律和熵增有什么联系呢?
帕累托定律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支点,如同杠杆,巧妙的用最小的能耗实现最大效率克服熵增做功。
帕累托定律告诉我们,要摆脱“穷忙”的困境,找到20%重要的事,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付出你的时间和精力做功克服熵增。
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需要具备3种能力,第一、极强的思考能力,我们叫做选择大于努力,要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事情。
第二就是超出常人的学能力,变化实在太快了,我们需要持续学,并且比别人知道的更多。
第三是面对未知的探索能力。这个能力会把认知转化为自己的本领。
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学多思考,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超越其他人。
大家应该建立一个远期规划,5年后,10年后,你想成为怎样的自己,然后把每天,每周,每年的工作都列出来,按照这个远期规划,给自己的工作做重要性排序,只做前20%最重要的工作,把前20%的工作做到自己满意之后,再去依次展开。

熵减法则: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最初是指在经济中,资产收益率以复利计息时,经过若干期以后,资产的规模随期数成指数增长。
复利效应和克服熵增做功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是:复利效应教给我们如何持续做功并做出一番伟业。
复利效应来源于古印度的一个历史传说,却被巴菲特发扬光大。
投资中经常提到复利,就是资金不断地赚钱,像一样越滚越大。巴菲特99%的财富,都是后20年赚到的,所以长坡厚雪,复利滚动,这是变富的唯一法则。
所谓长坡,就是生命周期长,有成长性的行业,所谓厚雪就是有积累性的工作,我们要寻找自己的长坡厚雪复利法则。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种工作,有些是单利性质的,有些是复利性质的。
例如网约车、外卖骑手这种工作,干一天拿一天钱,不干就拿不到钱,“一次投入,一次产出”,这种就是单利性质的工作,即使短期赚的再多,也无法产生复利效应。
但是有些工作他的成长性是很大的,比如J.K.罗琳,她写的《哈利波特》系列,又卖书,又卖版权,她已经靠这套书赚了近百亿美元,这种“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工作就是复利性质的工作。
个人成长的复利开始时增长的并不会很快,而一旦增长曲线到达某个拐点,后面的增长就会越来越快,进入激增阶段。
总之,克服熵增而做功,我们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和飞跃。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需要不停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最好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保持思想开放,寻求创新,通过学或者输出建立耗散结构。在输出和使用知识的时候,这些学识、认知也逐步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和惯,帮助我们跃升到更高的认知层。
河小白

25-03-05 23:52

1
河小白

25-02-18 00:40

1
河小白

24-11-20 17:49

1
智慧的本质是什么? [淘股吧]



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苏格拉底
智慧是人类长久以来的追求。古希腊人认为智慧是一种重要的美德,并把智慧拟人化为女神墨提斯和雅典娜。佛教传统也为如何发展智慧提供了全面的指导。那么,智慧的本质是什么?首先需要考察智慧从何而来。
智慧的来源
知识
知识是智慧的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框架。知识不仅仅是对事实和信息的积累,还包括对这些信息背后原理、规律和相互关系的掌握。一个有智慧的人通常拥有广泛的知识面,这使得他们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迅速识别关键因素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然而,单纯的知识并不足以构成智慧,关键在于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在不同情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知识是智慧的起点,它为深度思考和经验积累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经验
经验,让人们通过直接的实践和感知积累,从实际情况中获得深刻的洞察。与书本知识不同,经验通常是在亲身经历中获得的,往往是通过试错和面对挑战的过程来不断完善。经验帮助人们在面对类似情境时,能够识别出隐藏的模式和规律,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通过反思经验,人们能够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因此,经验是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决策的关键。
思考
思考是智慧的核心过程,它将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实际的洞察和判断力。通过深度的思考,个体能够将零散的信息整合,形成有条理的思维框架,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推理。思考不仅仅是对已有信息的消化吸收,更是通过批判性思维去质疑和挑战现有观念,寻找更合适的解决方法。
智慧的形成往往依赖于深度的反思和自我审视,在不断的思考中,人们能够超越直观的判断,看到事物更深层次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因此,思考是将知识和经验转化为智慧的关键步骤,是智慧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有效发挥作用的核心能力。
智慧的本质
从智慧的来源中可以看到,智慧的本质是在复杂性中深刻洞察的能力。
复杂性指的是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多样性、不可预测性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特性。在这种环境下,仅凭表面的信息或者单一的视角,很难做出精准的判断和决策。因此,智慧的核心就是在面对复杂性时,能够从中提炼出关键的洞察,识别出问题的本质,并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决策。
复杂性常伴随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许多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或者即使有答案,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比如,历史上的许多伟大决策往往是在信息不完全或对未来无法准确预见的情况下做出的。智慧并非具备全知的能力,而是在有限的信息和变化中做出明智的判断。
复杂性往往伴随矛盾和多变。在这种环境下,智慧并不是固守一成不变的规则或方法,而是能够灵活应对变化,动态调整自己的判断和行动。智慧的人能在多种看似对立的力量之间找到平衡,在不同的选择中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河小白

24-10-28 21:26

1
河小白

24-10-28 21:25

1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