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摩羯篇》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诉离觞

24-06-10 08:56 2819次浏览
河小白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何谓摩羯?万王之王也。所以,这其实不是一个星座篇,而是一个终极篇。所有我最喜欢的,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的一个收纳篇吧。


我跟哥哥说,我在你这个年纪,会的诗词不如你多,字画不如你好,打球打不过你,下棋下不赢你,没看过上百部电影没见过大千世界也没思考过浩瀚宇宙,见识眼界心智亦都不如你,唯有自信和自律或远胜于你。你都全面超越了我,为何还能不够自信呢?弟弟在哥哥的年纪也是全面超越了哥哥的。蜜汁自信吧,你们就是这世界的万王之王。自律则是你们翱翔于王之国度的翅膀。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打开淘股吧APP
6
评论(19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河小白

24-10-28 21:25

1
河小白

24-10-13 15:25

1
河小白

24-09-13 15:26

1
河小白

24-09-08 14:01

1
河小白

24-09-04 19:05

1
克菲勒家族的十条家训:[淘股吧]
1、收入只是你工作的副产品,做好你该做的事,出色完成你该完成的工作,理想的薪金必然会来。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劳苦的最高报酬,不在于我们所获得的,而在于我们会因此成为什么。
2、热爱工作是一种信念。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把绝望的大山凿成一块希望的磐石。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
3、借钱不是件坏事,它不会让你破产,只要你不把它看成像救生圈一样,只在危机的时候使用,而把它看成是一种有力的工具,你就可以用它来开创机会。
4、建立在生意上的友谊,远胜于建立在友谊上的生意。往上爬的时候对别人好一点,因为你下坡的时候会碰到他们。
5、要管理和运用金钱,你必须乐于亲自动手、亲自管理数字,不能只是空谈管理和策略。上帝表现在细节之中。
6、不靠运气活着,但靠策划发达。好的计划会左右运气,甚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影响所谓的运气。
7、一旦避免失败变成你做事的动机,你就走上了怠惰无力的路。
8、借口,把绝大多数的人挡在了成功的大门外。百分之九十九的失败,都是因为人们惯于寻找借口。
9、无论是要赢得财富,还是要赢得人生,优秀的人在竞技中想的不是输了我会怎样,而是要成为胜利者我应该做什么。
10、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可取代毅力。才干也不可以,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无成的天才很普遍。教育也不可以,世界上充满了学而无用的人。只有毅力和决心无往不利。
河小白

24-08-31 10:56

1
苏格拉底(前470/469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和他的追随者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淘股吧]
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曾评价苏格拉底:“他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人”。
苏格拉底出生于古希腊的雅典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索弗罗尼克斯是一位雕刻师,母亲法纳瑞特则是助产士。
苏格拉底自幼就爱好读书,也接受着诗歌、音乐和体育等方面的学。另外,苏格拉底还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士兵。
公元前430年,雅典正经历与斯巴达的激烈冲突。
此时,一场严重的瘟疫爆发了,军队中的士兵把病毒带回了城市,导致了上千人感染,面临生命危险。
在这场生死考验中,苏格拉底这位士兵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
尽管他也感染了致命的病毒,但他凭借坚韧的体质和自律的生活方式成功战胜了疾病,最终康复。
康复后的苏格拉底没有选择躲避灾难,而是毫无畏惧地回到了疫情肆虐的雅典,去照顾那些病人。
显然,他在军队服役期间感染了病毒,并因此获得了抗体,使他在瘟疫中得以幸存。
这场瘟疫对雅典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苏格拉底的幸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如果他当时没有幸存,人类文明的历史可能会大相径庭。
尽管苏格拉底一直为雅典城服务,但许多成员认为他的观点对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
苏格拉底的审判发生在公元前399年,当时雅典正经历内外困扰的时期。
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三十人僭主集团被推翻。
此时,雅典正致力于恢复稳定和摆脱战败的羞耻感。
被推翻的三十人僭主集团中,克里底亚和查米迪斯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而苏格拉底本身主张精英治国,并有支持极权主义的倾向。克里底亚和查米迪斯在雅典新政府上台后被处死。
随后,诗人梅勒图斯、制革匠阿尼图斯和演说家莱孔指控苏格拉底不敬神明,并要求判处其死刑。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终,苏格拉底被陪审团以不虔诚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罪名判处死刑。
根据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原本有机会逃跑,他的学生们已经准备好贿赂监狱守卫,逃跑后苏格拉底就可以逃离雅典。
但是苏格拉底拒绝了,甘愿接受法律的裁决。
他认为逃跑就承认了他有罪,他希望用自己的牺牲来让大家保持清醒。
苏格拉底毕生都在追求真理,他主张美德是知识,具体来说,知道什么是对的就会去做对的事。
他认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够明智地生活和做出道德判断。
苏格拉底的哲学并没有研究“世界的本质”,“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等那些深奥的问题,他开始研究人类本身。
研究道德,智慧,真理,友谊,正义等直接跟人类相关的哲学问题。
所以才有了哲学家西塞罗的那句评价: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人。

01 / 关于友谊
不要靠馈赠去获得朋友。
你需要付出真诚的善意,
学会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真正的友谊来自于相互的尊重和关爱,而不是通过金钱或物质来获得。
比如,你想结交一个新朋友,买了一大堆礼物送给对方,却发现对方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热情。
相反,如果你花时间去了解对方,关心对方的生活,分享真实的感受和经历,这样的友谊往往会更加牢固和真诚。
02 / 关于礼仪
现在的孩子都喜欢奢侈,举止粗鲁,蔑视权威,不尊重长辈,喜欢闲聊而不是锻炼。现在的孩子是暴君,而不是家庭的仆人。长辈进屋时,他们不再起身。他们顶撞父母,在客人面前闲聊,在餐桌上狼吞虎咽,翘着二郎腿,欺压老师。
苏格拉底批评当时的年轻一代,认为他们失去了传统的礼节和对权威的尊重,变得更加自私和粗鲁。
苏格拉底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对长辈的尊重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03 / 关于审视自己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人们必须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和自我审查,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苏格拉底强调,只有不断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我们才能真正过上值得的人生。否则,我们可能会像无意识的动物一样,机械地过日子。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源于理性和自我立法,我们通过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普遍的道德法则来检验自身。
举个例子,比如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停下来思考自己的选择是否符合你的核心价值观,而不是仅仅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或短期利益。
04 / 关于善恶
只有一种善,那就是知识,只有一种恶,那就是无知。
真正的美德源于知识和理解,只有通过不断学和反思,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善。无知则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和不道德的结果。
智慧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通过理性和知识来控制情感和行为。
05 / 关于无知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很多人应该听过“知识圆圈说”的故事。
一次,一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
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
“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
我的知识比你们多。
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
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
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这就是著名的“知识圆圈说”,由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 of Elea)提出,芝诺是一位古希腊数学家和哲学家,以提出芝诺悖论而闻名。
他认为,知识就如同一个圆圈,无论我们走多远,就越会觉得有许多问题不懂,就越觉得自己无知。
06 / 关于愤怒
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愤怒和其他强烈情绪时常使人失去理智,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通过控制言语,我们能够保持清晰的思维,避免做出后悔的举动。在《沉思录》中,马克·奥勒留斯提到,当情绪激动时,控制自己的反应是理智的表现。
当与朋友或同事发生争执时,情绪激动时不要立即回应。保持沉默可以避免在怒气中说出伤人的话,给自己时间冷静思考,从而更理智地处理问题。
07 / 关于犯错
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犯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而不是一再重复。
我们有句老话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所以犯错后积极反思是避免自己再次犯同一个错误的有效方法。
08 / 关于人生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苏格拉底用“快乐的猪”比喻那些过着无思考,满足于肤浅享乐生活的人,而“痛苦的人”则是指那些追求深刻理解和真理,尽管可能会经历更多的痛苦和挑战。
苏格拉底认为,尽管追求智慧和真理的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这比仅仅满足于浅显的快乐要有意义得多。
09 / 关于知足
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知足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和对现状的感恩,它不依赖于外在的财富和物质条件,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
相比之下,奢侈则是一种对外在物质的过度追求,它并不会带来真正的满足,反而使人不断地追求更多,陷入不断的欲望和贫困的循环中。
10 / 关于机遇
命运是机会的影子,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命运本质上是一种机会的体现,成功者是那些能够把握并充分利用机会的人。
11 / 关于谦逊
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谦逊的人愿意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限制,这种态度使他们能够不断学和成长,进而发展出更高尚的品格。
12 / 关于自己
你自己就是座金矿, 关键是看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斯多葛哲学强调内在的智慧和自我修养,通过理性和自律来实现个人的潜能。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有独特的价值,就像金矿一样,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和开发,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13 / 关于欲望
不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人,也不会满足于自己想要的东西。
欲望永无止境,叔本华也强调过,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内心的满足感来自于对现状的接受和知足,而不是不断追求外在的东西。
14 / 关于挑战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鞍匠,那就把最差的马备上鞍;因为如果你能驯服一匹马,你就能驯服所有的马。
要想在某个领域获得真正的专业技能,必须从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开始。
15 / 关于珍惜
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当大多数人只是停滞不前、浪费时间时,那些懂得珍惜时间、积极进取的人会自然地获得更多机会。
换句话说,真正有进取心和效率的人会超越那些拖延和犹豫的人,占据先机。
16 / 关于坚持
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
这就好比一个人想要减肥,如果他能坚持每天锻炼和控制饮食,那么他可能会看到显著的成果。然而,虽然大多数人开始时有决心,但真正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人却很少,因此很多人最终没有实现他们的目标。
17 / 关于价值
你积累了巨额的金钱、荣誉和名誉,
却很少关心智慧、真理和灵魂的提升,难道你不感到羞耻吗?
如果一个人过分专注于金钱和荣誉,而忽视了对内在世界的提升和对真理的追求,那么他实际上是在忽视生活中更为重要的价值。这种偏离让他在精神上变得贫瘠,未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18 / 关于惯
好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良好的惯能够增强一个人的信誉和吸引力,在人际关系中更受欢迎和尊重。
比如,一位总是准时、礼貌待人的职员往往在同事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大家都愿意与他合作。而那些经常迟到、不守规矩的人则可能被认为是不靠谱的人,可能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跟这些人共事。
19 / 关于智慧
唯一真正的智慧是知道你自己一无所知。
认清自身的知识有限性,能够促使我们持续学、探索和成长。无知并不代表无能,而是自我认识的一部分。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我们才会更加努力地追求真理和智慧。
20 / 关于善良
要善良,因为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一场艰难的战斗。
善良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对人们内在困境的回应。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所以难免在一些问题上会有自己的看法,遇到和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人没有必要第一时间反驳他,而是应该以更加宽容的方式互相沟通,寻求尽可能避免发生冲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河小白

24-08-19 12:40

1
没读过书的人,往往上读过书人的当。但是读书太多的人,往往就会上书的当。[淘股吧]
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建立更加开放和健康的思维模型,而不是获取知识本身。因为获取知识的能力,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一个人如果思维模型僵化落后,无论吸纳多少信息,都只能是填鸭式的填充,看起来学到了很多技巧和技能,但是根本无法应用到实践中去。
因为每个人的资源、环境、特点不一样,机械性的照搬只能是作茧自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上了那么多课,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读了一万本书,依然大脑空空;很多人走了一万里路,依然没走出自己的脑门,关键问题是他们还自以为掌握了很多知识,世界上这种自以为是的人比比皆是。

读书不是为了寻找知识,而是为了学会思考。只要形成了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随时举一反三,由一滴水能看到整个大海,一粒沙可以看到整个沙漠。

李小龙在练截拳道时这样感悟:你每学到一样东西,也就会失去一样东西。所以你所掌握的知识和技巧,都应该被遗忘。
学很重要,但不要成为其奴隶,不要试图依靠外在的东西和技巧。只有消除了对知识和技能的依赖,你才可能成为知识和技能的主人,才能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虚空,流动。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漂流在虚空的世界里,无拘无束,安逸无虑。这时你可以毫无意识地超越任何技术,然后就可以去创新和创造。
让所有的训练和实践都随风而去,让心无知无觉地工作。让“自我”消失到无人知晓的地方。只有这样,截拳道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爱因斯坦说:把你学到的东西都忘掉,剩下的东西就叫智慧。我们要努力掌握很多知识和技能,但是最后我们一定要把这些都忘掉。
学和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抵达”空性“的境界。”空性”是什么样的体验?就是把自己变成”管道“。

举个例子,经常说:才华从来不会让人痛苦,认为自己有才华会让人很痛苦!

中国有句话叫“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女人如果能无视自己才华的时候,就是一种品德。
女人美的最高境界,是美而不自知,一旦一个女人认为自己很美,就会用美貌为筹码换去很多东西,就不需要再其它方面提升了,这样反而束缚了自己的成长。等到老了以后,就会一无所有。

同样的逻辑,男人有才的境界,是有才而不自知,一旦一个男人认为自己有才,那他的痛苦就开始了,因为他会恃才傲物,不可一世,陷入孤苦的境界。
美而不自知,有才而不自知,这就是一种“空性”。知道的最高境界,是不知道自己知道,高手的最高境界,是不知道自己很厉害,这样就有了平常心。

明明很优秀,但从不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带着这种心态去生活和工作,一切烦恼和束缚都没有了,所向披靡!
这就是一种空性,修出空性的人,身心就像“管道”一样。人一旦变了管道,就可以从高维空间下载东西,高维能量就会流入进来,然后在三维世界里显化出来,变成不可思议的成果和成就。
人类有史以来所有伟大的发明,都不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从高维空间下载下来的。
达芬奇画画如此,李白写诗如此,王羲之写字如此,特斯拉做科研也是如此。他们之所以取得惊人的成就,都是因为把自己变成了管道,然后链接了高维空间。

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发明和创新,都是高维对三维世界的馈赠,但是只有身心都变成管道的人,才能链接那种高维,并且从中汲取能量。
《道德经》里说:致虛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让我们身体达到极静、虚无的状态,就可以看到宇宙运转的大道。
乔布斯打坐、禅定,就是为了链接高维能量,到了一定阶段,就实现了“坐忘”,坐忘就是管道的状态,这是的身心都是空无的,能量自然流淌进来,灵感也显现出来了,苹果手机就是这样被发明的。

管道的本质,就是佛家讲的“空性”,儒家称它为“中庸”,道家称它为“无我”。
《心经》里讲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就是这种空性,连起心动念都没有了,就可以实现永恒了。
孔子发现了这个管道,称它为“中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没有立场、没有偏见,完全摒弃了那个小我,这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老子发现了这个管道,称它为“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无我”之后的行为,没有个人观点,没有个人情感,完全只按照规律去做事,完全融入大道当中,就会所向披靡。
只有把自己变成管道,才能体会那种“空无”的美妙。才能放在一切执念,全然活在当下,享受内心的流淌。
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就是把轨道的电阻降到接近0,这时列车的速度可以接近飞机,当导体的电阻接近0的时候就是超导体,导体可以修出“空性”。
《天道》里说:我不知道我是我,所以我是我,如果我知道我是我了,我就不是我了。
忘记我是谁,忘记学过的方法,忘记目标,全然关注当下,这时“我”好像消失了,技巧也消失了,一切只有当下了,甚至连当下的心念都没有。这就是《金刚经》里说的: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下心不可得。

只有当那个“自我”消失了,“真我”才能显现。这时的人体就像一个超导体,电阻几乎为0,进入心流状态,高维能量就流淌进来了。

不要缅怀过去,也不要担忧未来,全然活在当下,这时的人是流淌的,内在的神性就被激发了,这样才能创造奇迹。
这时的人根本不需要创作,只需要尽情流淌,伟大的作品就被挥洒出来了。就彷佛有某个神秘的力量推动着我们做事,也叫“如有神助”。
正如毕加索认为他的画不是自己画出来的,而是有一个比他更大的力量在托举着他创作。
就好像水木然在写《人间清醒》这本书的时候,里面很多话就好像忽然钻入自己脑袋里一样,有的读者看完这本书,说书里的很多语言就像”宇宙的咒语“,蕴含神奇的魔力,让人的大脑有触电一般的感觉,从而做到“人间清醒”。
河小白

24-08-18 11:04

1
河小白

24-08-14 14:44

1
真正毁掉一个人的,是惯性反驳。[淘股吧]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无论谈论什么话题,都惯用否定句开头。
哪怕你们观点一致,他也要换种说法来杠你。
有时甚至还没听你说完,就迫不及待表达自己的不屑。
不讲事实,不谈逻辑,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只为了反驳而反驳。
语欲胜人,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谁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三观,而反驳只会让关系怨怼丛生,让自己心力交瘁。
正如企业家尹明善曾说:但凡遇到点事就要争个对错,你不苦,谁苦?
每个在生活中被拖垮的人,其实都在为自己的惯性反驳买单。

心理学中有个“达克效应”。
意思是说,对某个领域一知半解的人,更容易产生莫名的优越感,进而感觉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永远是错的。
适当反驳,可能是为交流观点,惯性反驳,则一定是无知的体现。
正如我们常说,无知者无畏。
越是认知浅薄的人,越是缺乏敬畏之心。
他们用自己狭隘的视角看待世界,惯对别人的一切指指点点。
“世界是多样的,我所知的实在微乎其微。”

《底层逻辑》中写道:当你觉得世界一无是处时,自己亦已被世界抛弃。
无知的人,通过反驳别人,显得自己无所不知。
但生活不会说谎,短暂的优越感,片刻的成就感,都在暗中标注了价格。
愈发偏执的性格,逐渐萎缩的圈子,不断匮乏的认知和眼界……
只想在言语上做赢家的人,最后都成了人生的输家。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克制无时无刻的反驳欲。
用思考代替惯,把反驳变成反思。

《论语》中说:智者思其所言,愚者言其所思。
不经大脑的反驳,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惰性。
学会在倾听中思考,很多让你愤懑不平的事情,自会云淡风轻。
很赞同这样一句话:反驳是本能,反思则是本事。
真正聪明的人,从不处处反驳。
而是坦然接纳自己的局限,在尊重不同观点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完善。

真知灼见,往往藏在不中听的话里。
当你驳回了所有反感的观点,也就拒绝了一切可能的成长。
正如演员比尔·奈伊所说,你遇到的每个人,都能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缺陷。
河小白

24-08-14 14:14

1
我们总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虽然事实也如此,可那又怎样?时间会抹去一切。于是总会想留下些什么,在石头上在钢板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在网络上留下记录的文字,甚至恨不生于乱世成雄,不流芳百世也愿遗臭万年。可那又怎样?这一世的故事已落幕。再多精彩,亦不足与人言。只需一万年,时间甚至便可抹去地球上任何文明存在的痕迹。
我依然怀恋过去,可是不再留恋。因为我知道,有一天,我们会在路的尽头再见。今世安好,来生再说。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